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成药治疗心悸的病症特征及组方规律,并由此探讨新的处方,为临床更好地治疗心悸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功能与主治"出现"心悸"相关病症的所有中成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应用该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心悸的病症特征、成方组成的用药规律及探索新方。结果:对治疗心悸的107个中成药和195味药物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所治心悸的病症特征和这些药物的性味归经特征、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心悸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高血压,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其次是气阴两虚证和气滞血瘀证。治疗方面以益气、活血药频数最高且为关键药物,而主要的关联规则为远志-当归和远志-炒酸枣仁(置信度均为0.8);通过分析进一步挖掘出18个核心药物组合,并探索出9个新处方。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治疗心悸的中成药进行数据分析,可明确心悸的病症特征及用药规律。该病最多见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治疗以活血益气,补益肝肾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国药典》2010版现行本和增补本中治疗失眠的中成药,提取纳入中成药的证候类型、功能主治、中药类别、单味药物、药对、角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数统计,建立树状图并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共计纳入中成药51种,涉及中药141味,使用总频数496。按其辨证可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3类,虚证以气血不足为主要证型,实证以肝阳上亢为主要证型,虚实夹杂证为气虚血瘀证。共计使用15类中药,最常用为补虚药(频数203,占40.93%),其次为安神药(频数59,占11.90%)。使用频数前5位的单味药物分别为酸枣仁(17)、甘草(17)、黄芪(15)、五味子(14)、茯苓(13);使用频数前5位的药对分别为酸枣仁+远志(11)、酸枣仁+当归(11)、酸枣仁+茯苓(10)、甘草+当归(10)、当归+远志(10);使用频数前5位的角药分别为酸枣仁+远志+当归(10)、酸枣仁+远志+茯苓(9)、酸枣仁+远志+甘草(9)、酸枣仁+当归+甘草(9)、远志+当归+甘草(9)。聚类分析显示,治疗失眠的前20味高频中药可以聚为5类,第一类包含酸枣仁、远志、当归、茯苓、甘草;第二类包含黄芪、党参、川芎、半夏;第三类包含麦冬、赤芍、地黄;第四类包含丹参、枸杞子、何首乌、淫羊藿等;大枣单独为一类。结论《中国药典》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以补虚安神为主要治则,兼以活血、清热、平肝、解表、利水、理气、化痰、温里、收涩、开窍而进行组方配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探索《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心悸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华医典》中治疗心悸的方剂,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统计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分析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620首,涉及中药264味,古代文献中治疗心悸的药物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茯神、人参、甘草、远志、当归、麦冬、酸枣仁、白芍、茯苓、熟地黄.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甘草,演化出药物的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个.结论 古代医家治疗心悸时以益气补虚、养心安神为主,兼清热化痰、温阳化饮、活血祛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唐军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唐军教授2021年3月—2021年12月治疗失眠的门诊处方258首,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类别、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分析。结果:258首处方中共涉及中药133味,累计使用频次3814次,使用频次大于50次的有酸枣仁、首乌藤、枸杞子等24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安神药和补虚药;高频药物四气以平、温居多,五味以甘、苦、酸味为主,归经以肝、心、肾经为主;酸枣仁-枸杞子,酸枣仁-五味子为高频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分为5类。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唐军教授治疗失眠是以滋肾水、补肝血、清热解郁、宁心安神为法,辨证论治,从而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成药治疗阳痿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中有关治疗阳痿的中成药,分析中成药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并采用复杂网络、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总结中成药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处方86首,涉及中药17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鹿茸、当归、肉苁蓉等。药物以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多归肾、肝、脾经;药性以温、平性多见;药味以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得到最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得到当归-黄芪-甘草-白术-白芍-锁阳、鹿茸-人参-远志-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山药-茯苓-肉桂-补骨脂等6个模块组合。聚类分析得到熟地黄-当归-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茯苓-山药-补骨脂-五味子-枸杞子、黄芪-甘草、鹿茸-人参等组合。因子分析贡献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巴戟天-杜仲-茯苓-肉苁蓉。结论:中成药治疗阳痿的核心药物为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药临床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药物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和新方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方剂92首,涉及中药120味;常用单药有酸枣仁、丹参、甘草、川芎、茯苓,常用对药有丹参-酸枣仁、川芎-酸枣仁、甘草-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川芎-甘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有远志→酸枣仁、知母→酸枣仁、川芎,甘草→酸枣仁,进而演化得到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的核心药物8个、核心组合18个和新候选处方9首。结论 通过对高频药物、组合、新候选处方的挖掘,发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重视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与安神药的配伍使用,标本兼顾,共同增强冠心病和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为冠心病合并失眠的临床遣方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名老中医柯干治疗失眠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搜集名老中医柯干门诊失 眠病历,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205 首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TCMICS) V3.0,采 用k 均值和聚类统计方法,对所纳处方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结果:所录处方共涉中药 125 味,其中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生地黄、百合、远志、茯神等使用频次较高。通过四气五味及归经功 效分析得出以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安神、补虚及清热类药物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得出7 个核心药物:酸枣 仁、柏子仁、合欢皮、生地黄、百合、远志、茯神;以酸枣仁-柏子仁组合频次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经验 方: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生地黄、百合、远志、茯神、当归。结论:名老中医柯干治疗失眠以补虚泻 实、调整阴阳为原则,首重安神补虚法,其中,注重养心益肝、滋阴养血、疏肝等法的运用,同时辨证使用 “清热、祛湿、化瘀、平肝、理气”等泻实数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医药防治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部分依据。方法:文献检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分析整理相关临床试验论文、名老中医经验,建立中医处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收集106首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处方,应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石菖蒲、茯苓、熟地黄、远志、甘草、人参、川芎、当归、白术、黄芪、酸枣仁,中药功效分类分析发现治疗本病主要以补虚药、祛湿化痰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余兼以使用清热、解表类药,平肝息风、安神类药,理气药,收涩药等。结论:临床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多以补虚、化瘀、祛痰,表明虚、痰、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属本虚标实之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医家治疗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一定临床参考。方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分析43位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医案。结果:纳入病案中43个处方使用中药涉及9大类,共156种,药物累积使用频次591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71次,28.9%)最高,其次为安神药(128次,21.7%)。单味药中酸枣仁、甘草、远志、白术使用频率最高,药物多归脾经(11次,18.3%)、肝经(11次,18.3%)或心经(14次,23.3%)。常见的对药配伍有酸枣仁+甘草(12.9%)、酸枣仁+远志(11.41%)、远志+甘草(11.41%)等,常见的角药配伍有酸枣仁+远志+甘草(18.3%)、酸枣仁+远志+茯苓(10.88%)、酸枣仁+当归+甘草(6.8%)等。治则主要有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养血安神、滋肾固精、祛湿化痰、交通心肾、补益肝阴、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活血化瘀等1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养心安神法(17.5%),其次为健脾益气法(12.3%)和疏肝理气法(12.3%)。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安神药为主,且主归心、脾、肝经,益气安神为失眠最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以跨学科的研究思路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5)这一大数据挖掘技术作基础,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搜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失眠的方剂,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5),采用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如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分析、功效统计、药物性味归经统计、聚类分析等对纳入数据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关联、性味归经、功效、聚类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等角度进行分析,运用新颖多彩图表对数据进行直观展示。结果筛选后,共纳入方剂207首,涉及中药总数277个,总用药频次1825次;功效396个,总功效频次5486次;四气9种,总频次1676次;五味11种,经计算总频次2734次;12经总频次2428次。聚类处方为C201:酸枣仁、人参、茯苓、甘草;C202:当归、白芍、地黄、麦门冬;C203:半夏、黄芩、黄连、栀子;C204:茯神、远志、朱砂;C205:川芎、陈皮、黄芪、白术、熟地黄、五味子、柏子仁;C401:酸枣仁、人参、茯苓、甘草;C402:当归、白芍、茯神、远志、麦门冬、地黄。结论: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5)分析数据,以图表展示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可指导临床实践应用,但请结合临床具体情况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古今名医治疗心悸病方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参考。方法 查找《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有效经验方,采用Excel2013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Cytoscape3.7.2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研究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207首处方,涉及中药275味(含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神曲、六曲5味曲制类中药),用频次≥27的中药共20味,主要有当归、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炒酸枣仁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为主,归经以五脏为主,功效类别频次前5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生地黄-麦冬”“桂枝-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黄”“当归-炙甘草”为常用药对。结论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病用药以育阴清热、养血安神为主,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数据挖掘国家专利口服中药复方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组方遣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并筛选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站中的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复方专利相关数据,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统计分析中药的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毒性中药用量、关联规则分析,并对关联强度较高的中药用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纳入的89首治疗KOA的口服中药复方,计291味中药。出现频次≥9次的中药共42味,前5味中药为当归、牛膝、威灵仙、甘草、熟地黄。毒性中药32味,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土鳖虫、全蝎、蜈蚣。四气以温、平、寒性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经、肾经、脾经为多。中药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排前列的有全蝎-蜈蚣、威灵仙-木瓜-白芍、当归-杜仲-熟地黄、乳香-没药等;系统聚类将排前18味的中药分为3组;新处方包含当归、牛膝、威灵仙、甘草、熟地黄等。结论 中药复方专利治疗KOA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符合KOA虚、邪、瘀的基本病机,具有标本同治的用药特点。含有毒性中药的处方占半数以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医处方方法学研究分析失眠的用药规律。失眠的病机为肝木疏泄失常、脾胃升降失常、肾水不济心火、肺金失于肃降导致的心气不降;病理因素主要有郁、痰、火、瘀、虚。药物使用频次高的前10味药物依次为酸枣仁、远志、甘草、当归、茯苓、首乌藤、龙骨、茯神、川芎、合欢皮;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是酸枣仁、首乌藤。从整体处方来看,主以养心安神药为基础,辅以补气、补血、滋阴、活血、化痰药。如此方证对应,既照顾了各个病证要素,又有主次之分,体现了标本兼顾、证症结合的特点,为中医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对期刊创建以来至2015年3月关于中医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筛选清理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药物种类、归经以及药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治疗失眠的处方用药中主要包含179味药,使用频数共计2862次,用药频率最高的前10味药物分别为:酸枣仁、人参、甘草、夜交藤、茯苓、柴胡、当归、白芍、远志、栀子,其中安神和补虚类药物处方使用率最高;药物归经分析中,药物出现总频数为7375次,药物使用频数最高的为心经药物。结论: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反应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和中药处方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整理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病的方剂,挖掘中医治疗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郁病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郁病的方剂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关联、功效、性味、聚类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07首,包含药物285种,其中使用频次≥22次的药物有24味,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当归;使用频次位于前3位的中药药对,依次为“茯苓、甘草”“人参、茯苓”“远志、人参”;治疗郁病的药物中,居首位的为具有宁心作用的药物,其次为具有安神益智、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作用的药物;药物四气多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则以甘味最多,辛味次之;对使用频次前24位的中药聚类得出3个新处方。结论:中医治疗郁病,以宁心、安神益智为主要治法,并辅以理气、补虚、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岭南罗氏妇科当代传承人辨治绝经前后诸证的思路与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岭南罗氏 妇科当代传承人门诊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医案,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 (V2.3.5) 对病案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 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医案191份,处方191首,涉及中药160味。四诊信息及证型统计显示,绝经前后 诸证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正虚失调,枢机不利,多脏受累,其中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出现频次 ≥ 40次的高频中药有26味, 居前5位的中药为百合、党参、山茱萸、白芍、熟地黄。药物的性味以甘平为主,多入肝、心、肾、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共 获得15对高置信度药物组合;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得到5类核心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揭示了以熟地黄、山茱萸、菟丝 子、百合、酸枣仁、丹参、珍珠母为主的核心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为女贞子-山茱萸及女贞子-丹 参。 【结论】岭南罗氏妇科当代传承人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以滋养肝肾为切入点,兼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和解枢机,用药以 “甘淡平补”为主,遣方用药与罗元恺教授之学术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兰茂学术传人著作《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虚劳病症的方药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 5),对治疗虚劳方剂进行药物类别、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其方药配伍特点。结果:全书治疗虚劳的方剂14首,使用中药81味,用药207频次,每首平均用药14. 79味,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单味药频次最高为茯苓,性味多甘温,归经最多为肾经,白术、茯苓,当归、远志等为核心组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于门诊收集的成功妊娠患者的病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方药组成及应用,探析其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用药特点。共筛选出684首处方,中药300味,药物总频次11 156次;挖掘出68个核心组合和8个潜在新方。结果显示,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药物以甘、苦、辛为主,使用频次≥100的药物有28味,前10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制香附、川芎、赤芍、川牛膝、桑寄生、菟丝子、党参、女贞子、白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如熟地黄-川芎、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续断等;对处方进行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新处方8个。分析结果可知,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特点明显,以补肾为本,活血之法贯穿治疗始终,重视气血关系,临证中灵活运用补血活血法,并注重肝、脾、肾三脏的调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新编国家中成药(第3版)》中治疗不寐的中成药,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成药上传至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依据计算平台的计算方法,分析药物的频次、药性、药味等。将符合的中成药处方纳入分析后,结果显示筛选出治疗不寐的中成药184个处方,采用中药325味,325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1696次,其中,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五味子、茯苓、酸枣仁等。统计分析:其中核心药物组合共有27组,药物关联有11组,核心药组中两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为“茯苓配伍远志”,三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茯苓-酸枣仁-远志”。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多用甘苦,药物归经多以心肝肾经,补虚药在药物功效中使用最多。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治疗不寐的结构多为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两个中药方剂加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吴伟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吴伟教授门诊治疗不寐病历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吴伟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病例100例,处方100首,药物共计141味。处方中高频证型为心肝血虚证占42%;使用频次居前3位药物为酸枣仁(81频次)、柴胡(57频次)、首乌藤(56频次);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核心组合药共12组,前3位组合为"白芍,柴胡,远志""合欢皮,首乌藤,枳实""女贞子,黑豆衣,太子参";挖掘了"白芍,柴胡,远志,郁金,旱莲草"等新处方6首。结论:吴伟教授治疗不寐多用养血、疏肝、安神、益气之品,善用酸枣仁汤合四逆散为基础方加减,随症加减安神、益气及祛痰药,体现其临证治疗不寐"滋阴养血,疏肝安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