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弓离断三联征的放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与评价主动咏弓离断(IAA)三联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的X线平片、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其中7例行电子束CT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逐个分析其X线平片征象并与心血管造影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X线胸片显示肺血多,肺动脉段明显凸出和心脏增大(n=20);右上纵隔大血管影变窄(n=16);主动脉结观察不清(n=16);侧位或左前斜位见低位主动脉弓(n=12);降主动脉的顶端与主肺动脉处同一水平(n=8)。心导管检查均提示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造影诊断IAA(A型)13例,IAA(B型)5例,其中合并主肺间隔缺损4例,合并右室双出口2例,右肺动脉起源异常1例。结论:X线平片对该畸形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多数病例可作诊断,心血管造影是诊断该病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旋绕的食管后右位主动脉弓很象左位主动脉弓伴纵隔增宽,易误为纵隔肿瘤或主动脉瘤,作者报告3例。胸片可示上纵隔主动脉弓平面明显增宽,主动脉弓压迫食管的右后壁形成切迹。气管的右缘亦受压向左前移。造影及CT可证实为食管后右位主动脉弓与左降主动脉,不是主动脉瘤。作者指出,主动脉弓从右向左于食管后横过中线下降于脊柱左侧,形成旋绕的食管后右位主动脉弓。正位胸片上纵隔双侧对称性增大,象个肿块。降主动脉位  相似文献   

3.
男,14岁,体检胸透发现“左侧纵隔块影”,无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专科检查:腹式呼吸为主,左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检查:左上胸部第1~2前肋间水平见一较大软组织肿块影,与纵隔呈广基底相接,大小约为8 cm×12 cm,外缘光整,内部散在斑点状钙化,气管受压并略右移,左主支气管内下移;侧位片显示肿块位于上纵隔。诊断为左上纵隔肿瘤,良性可能性大(图1)。CT检查:左上纵隔区巨大肿块,内缘境界不清,平扫CT值强化,而肿块内缘境界始终不清,大小约5.5 cm×8.5 cm。升主动脉、无名静脉、肺动脉及左肺动脉…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6岁。常规体检发现左肺野球形阴影。患者自述无咳嗽、胸痛等临床症状,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肿瘤家族史。影像学表现:①胸片检查:左肺野中带一类结节影,其周围散在小片絮状影(图1),侧位观察病灶位于左下肺背段。诊断:左肺结核;②CT检查:左下肺背段两个约1cm大  相似文献   

5.
胸部钝伤后主动脉弓囊状动脉瘤,好发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的远侧即峡部。作者报告一例,男性,54岁。胸片示右位主动脉弓,于主动脉弓平面左侧气管旁有一2.8cm的圆形肿物,周边有钙化。CT平扫示一迷走食管后的左锁骨下动脉,起始于主动脉憩室。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的尾侧,肿块恰位于憩室的前部。主动脉弓造影证实肿块系起源  相似文献   

6.
少见部位肺隔离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隔离症常见于两下肺 ,尤以左下肺多见。笔者发现 1例左上肺外型肺隔离症 ,报告如下。患者 男 ,18岁。体检胸片发现左上纵隔肿块 ,患者无自觉症状。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X线检查 :胸片示左上纵隔主动脉旁有一肿块 ,密度浅淡 ,与纵隔呈钝角 ,轮廓清楚 ,边缘光整、锐利 (图 1) ,侧位包块居中纵隔前方。CT扫描 :主动脉弓旁有一长梭形病灶 ,大小 5 .0cm× 2 .0cm× 3.0cm ,其内有斑点状密度不均匀病灶 ,边界锐利清楚 (图 2 ) ,CT值 1~ 5HU。诊断 :考虑为左纵隔包裹性积液或肉芽肿。手术所见 :包块位于主肺动脉窗 ,独立于肺…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19岁,半年前体格检查中透视发现左纵隔肿块影,自觉无何不适。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X线检查:正、侧位胸片及透视观察,见纵隔左侧,主动脉结的下方有10×8厘米大小椭圆形肿块影向肺内突出,密度中等,均匀,其内无钙化,边缘光整,透视转动体位观察见基底与纵隔紧密相连,无搏动,衡位位于前纵  相似文献   

8.
正男,2岁,因"行腹股沟疝手术"入院,查体:心前区无隆起,无抬举样波动,胸骨左缘有收缩期震颤,心界扩大,心音有力,心率110次/min,节律整齐,胸骨左缘2~4肋骨间未闻及杂音。胸片显示:右上纵隔增宽,左侧主动脉弓影未见确切显示,气管向左移位(图1)。进一步行食管钡餐示:食管胸段约T3、T4椎体水平恒定压迹(图2)。心脏彩色多普勒超生提示:肺动脉无增宽,右位主动脉弓,头臂干及降主动脉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9.
男 ,45岁 ,间断性呼吸困难 1年余。查体 :无特殊。X线检查 :胸部正侧位片示中纵隔见一大小约 5cm× 6cm× 7cm肿块 ,轮廓光滑 ,密度均匀 ,气管及右主气管明显受压右移 ,左肺透光度增加。CT检查 :纵隔窗显示中纵隔内位于腔静脉 ,升、降主动脉 ,气管及右主气管间 ,隆突上见一囊状  相似文献   

10.
奇静脉与上腔静脉联结区的瘤样扩张,其原因很多。多数情况下,正位胸片上在气管和右主支气管起始处三角区内形成一纵隔肿物。作者等首次报告了1例扭曲的奇静脉弓,在侧位胸片上类似肺实质病变。该例为一59岁男性,8日前撞至栏杆上,致使左前胸刺痛。临床检查左侧第6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有压痛,压迫胸骨后痛疼减轻,临床印象为轻度肋软骨分离。放射学检查,在左侧位胸片上见一2.5×2.5厘米密度增高影位于主动脉弓下缘。体层摄影在气管后层面显示一肿物。CT 检查在奇静脉食管隐窝处肺组织内可见一无钙化性肿物。在行经皮针吸活检前定位透视时,发现病变大小随呼吸而改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70岁,因咳嗽、胸痛半月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血压正常,气管居中,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无肿大,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动脉搏动正常,血常规、凝血功能、梅毒抗体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胸部后前位片(图1)示左肺门见大小约4.51 cm×4.75 cm肿块影,边缘清晰,不光滑,其内密度尚均匀,未见钙化灶及低密度影,主动脉未见增宽,弓部钙化,心脏大小外形未见异常。左侧位胸片(图2)示肺门后方见大小约5.10 cm×4.66 m类圆形高密度影,与降主动脉影重叠,边缘尚清。X线诊断:左肺门占位性病变,建议做CT检查。CT轴位平扫(图3)示左肺下叶团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清,密度均匀,CT值约45 Hu,与主动脉分界不清,CT诊断:考虑左肺下叶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性大,建议增强扫描。CT轴位增强扫描(图4)示胸主动脉向外突出,壁厚,直径约3.5 cm,其内见明显造影剂充填,见附壁血栓。诊断为胸主动脉瘤。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轴位和冠状位(图5a)、矢状位及三维(图5b)重建片示降主动脉近段左侧见局限性膨大,内部见附壁血栓形成,诊断为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在侧位胸片上,作者偶于主动脉弓上方观察到一重叠于气管之上的结节样阴影,在后前位胸片上则见不到。这迄今尚未见诸报道。为确定其出现率、特征及解剖基础,作者复习了连续的500份10~80岁(平均47岁)男女的侧位和后前位胸片。这些胸片均采用了高仟伏摄影技术(120kVp),见有能改变上胸部正常解剖关系的情况者都不包括在内。500例患者中15例(3%)的侧位胸片上存在上述节影。15例中7例年龄小于50岁(其中3例小于20岁)。该影直径0.5~2.0cm、边缘不锐利、密度均匀,仅1例在结节影前缘有钙斑。结节影位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介绍了用实时 US 发现体循环供血从而确定胸内肿块性质的价值。例1,足月新生儿,胸片示左胸肿块,US 示-3cm 囊性肿块位于脾上后方,提示肺隔离症存在。未发现体循环动脉。血管造影示一来自腹腔动脉上方之主动脉的大血管进入肿块。术中于左肋膈窦近膈面处见—3cm 圆形叶外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位主动脉弓伴起源于Kommerell憩室的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起源于Kommerell憩室的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胸片和胸部CT检查,其中4例患者行胸主动脉CTA检查,1例行胸腹主动脉CTA和MRA检查。结果 25例患者胸部平片见右位主动脉弓,12例见"双主动脉弓",9例误诊为纵隔病变。CT和MR能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降段左侧壁,起始段膨大形成Kommerell憩室,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横跨食管后方,"双主动脉弓"的左弓为膨大的Kommerell憩室及其远侧的迷走左锁骨下动脉。2例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动脉硬化并形成动脉瘤。1例患者偶觉吞咽不适。结论右位主动脉弓伴起源于Kommerell憩室的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变异,胸片容易误诊为纵隔病变,CT和MR能明确诊断并显示变异血管继发病变。正确认识此变异,有助于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纵隔精原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例资料 患,男,31岁。因胸闷伴前胸痛,胸透发现前纵隔肿块入院。胸部正侧位片示左中上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图1),CT平扫示左中上纵隔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突入胸腔,密度不均,可见稍低密度影及散征斑点状钙化。肿缺紧贴左侧颈总动静脉、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左肺动脉及左心室,但其间脂肪间隙存在(图2)。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影未见强化,肿块内见少量索条状明显强化影(图3)。CT诊断:恶性畸胎瘤。  相似文献   

16.
1病例1.1女,27岁。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心悸1月余。无咳嗽、咯痰、咯血及盗汗,无发热、畏寒等。外院MRI报告:左胸腔及前纵隔畸胎瘤。转入我院外科,血沉、血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查体:左胸语颤增强,左肺呼吸音减弱,右肺正常,心脏检查无特殊。1.2X线检查:正位片,左肺野自第3前肋以下呈分级均匀、内高外低、边缘光滑的大片状密影,其上部见索条状钙化斑。密影外上方、左第2前肋间见斑片状模糊阴影,左肺门影稍抬高,左心缘、左横膈及左肋膈角被盖。右肺野清晰。见图1。侧位片示前中、下纵隔区及后下纵隔区呈前高…  相似文献   

17.
胸骨柄和第四胸椎水平以上的腔隙被称为上纵隔,近腹侧的入口平面,胸骨至椎体的矢状径约5~6cm,由于体格因素,有的人胸廓入口矢状径小于4cm或更小。传统X线片将肿瘤性病变定在此平面以上。上纵隔除包括主动脉弓及其头臂大血管,还有上腔静脉、奇静脉口部、气管、食管、迷走神经即喉返神经和隔神经,胸导管  相似文献   

18.
乳腺假体植入6年后出现恶性胸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冰  梁东超 《临床军医杂志》2004,32(4):68-68,82
病人 ,女 ,4 7岁。刺激性咳嗽、胸闷半年 ,无明显肌无力现象 ,6年前 ,曾行乳腺假体植入隆胸术。查体 :浅表淋巴结不大 ,左上肺叩诊实音 ,呼吸音明显减弱。胸片示左肺中野肺门区 8 0cm× 1 1 0cm椭圆型高密度肿物影 ,边缘光滑 ,侧位位于前纵隔 ,左膈抬高。胸部CT显示纵隔 8 0cm  相似文献   

19.
病人 女,55岁。胸闷、气短半年余,近3月伴轻度胸痛、乏力,曾在外院以结核性胸膜炎治疗,未缓解。体检:左下肺叩浊音,左肺呼吸音减弱,心界向左扩大,余无其它阳性体征。正位胸片示右上肺可见索条状阴影,左膈影上方可见一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之阴影,其内侧与心影相重,似膈肌升高。侧位见该阴影位于中后纵隔下部,其上缘呈分叶状改变,阴影后部与脊柱相重(图1,2)。透视见该阴影随呼吸形态略有改变。卧位胸片显示阴影形态改变较明显,肋膈角清晰显示(图3)。CT平扫左侧胸腔低密度为主的巨大肿块,其内可见少量钙化灶,肿块…  相似文献   

20.
病例资料 女 ,2 3岁 ,反复咳嗽 ,咳痰 4年。多次胸片诊断为左肺下叶炎性改变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但左肺下叶阴影未完全消散。无咯血、脓痰及胸痛。查体 :胸廓无畸形 ,左下肺呼吸音稍弱 ,未闻及干、湿性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螺旋CT平扫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紧邻降主动脉见 6 .0cm× 6 .2cm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其内密度不均匀 ,中心有低密度区 ,CT值为1 6~ 2 3HU ;降主动脉有一“漏斗状”软组织影与病灶相连 (图 1a)。螺旋CT血管造影示左肺下叶病灶周围呈环状强化 ,其内大部分为低密度无强化区 ,CT值8.4HU ;胸主动脉左侧壁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