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教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痉挛评定;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步态分析参数(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配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后运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静脉输液。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评定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评分降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总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可增强脑梗塞患者的上肢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综合疗法能够有效、安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抗痉挛体位下热敷患侧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伴发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抗痉挛中药热敷结合康复训练)3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改良Ashworth评定肌张力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Ashworth评级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有效,结合抗痉挛中药热敷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拮抗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以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抗痉挛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有利于缓解脑卒中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则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关节疼痛和水肿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水肿评分、V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和生活能力评定,运动功能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4个方面进行评价,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数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FMA、FAC、BBS以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4项指标以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伸展位矫形器固定对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的作用。方法:将50例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AS、FMA、B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能有效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壮医烫熨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壮医烫熨疗法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8%,明显优于对照组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72,P0.05)。结论:壮医烫熨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能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住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推拿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住院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月后进行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与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并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1月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仅表现出较对照组增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上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拘挛方热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痉挛程度的变化;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分级、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提升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体针、电针的治疗方法,疗程为60 d。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评定(手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手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手功能分级评定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体针、电针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2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1~2级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软瘫期应用可提升上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