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的成因及职业病诊断。方法对近2年接受诊断的热射病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热射病的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7例临床诊断为热射病,高温环境作业4.3~9.0h后突发意识障碍,中深度昏迷,送当地医院急救,死亡3例。患者均为农民工,22~55岁。职业卫生调查:患者均为体力劳动(Ⅲ级6例),工龄26~152d,发病月份6~8月,5例在≥35℃的户外作业,2例户内作业现场检测WBGT指数超过职业限值。职业病诊断:根据患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检测、作业时的气象条件及现场调查结果,结合相关国标规定,明确判定7名劳动者属于高温作业,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的诊断。结论职业病诊断结论应科学分析,综合判定。用人单位应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性重症中暑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5-2016年江苏省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发病情况。
方法 应用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 对江苏省2005年1月-2016年12月新诊断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 共报告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例130例, 其中男性80例, 女性50例。2011年病例数最多为44例, 2012年无中毒病例报告。发病年龄为(42.0 ±1.4)岁, 工龄为1月~31年, 中小型企业99例(占97.1%, 99/102), 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117例(占90.0%), 电池制造行业病例最多(36例)。
结论 铅酸蓄电池企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监督部门应对中小型企业加强管理, 使其改善工人作业环境, 减少职业性铅中毒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深圳市职业性噪声聋病例特征,为深圳市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0月由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诊断的138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研究职业性噪声聋在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和行业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 138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中,男性131人,女性7人,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职业性轻度噪声聋129例(占93.48%),中度9例(占6.52%),无重度病例。35~49岁年龄段患者占比65.95%,患者噪声作业工龄为6~15年的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58.70%。在语频1 000 Hz和2 000 Hz上,≤ 10年、11~15年和≥ 16年3个工龄组患者听阈平均值均有随工龄增加而升高趋势(P < 0.05)。3组患者在500 Hz以及高频频率上听阈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根据深圳市职业性噪声聋的流行特征,应为该市劳动者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做到早期发现,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职业性重度噪声聋诊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 对诊断的两例职业性重度噪声聋患者的资料(包括接触噪声性质、接触年限、听力损害表现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两例病例均存在明确的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但在接触噪声性质、年限以及听力损伤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诊断讨论过程中存在较大争议。
结论 对于重度噪声聋目前认知少,诊断难度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积累、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淄博市2008-2017年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发病规律进行分析, 为当地各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淄博市2008-2017年诊断的职业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7年淄博市共诊断职业病2 201例, 病种涉及7类40种。职业性尘肺病1 846例, 居各类职业病之首, 占总病例数的83.9%;其次是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199例, 占9.0%;第三位是职业性化学中毒, 117例, 占5.3%;煤矿开采和洗选、耐火陶瓷制品及材料制造、非金属采矿及制品三个行业居职业病发病前三位; 职业病患者主要分布于国有经济企业, 有1 048例, 占总病例数的47.6%, 其次是个体经济企业, 有733例, 占33.3%;中型企业职业病患者最多(699例, 31.8%), 其次是大型企业(513例, 23.3%)。
结论 近10年淄博市职业病发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为此, 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用人单位须通力合作, 多措并举,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患者发病特征,分析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制定高温中暑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8年6月1日—9月30日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报告以及同期淄博市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湿度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淄博市2018年共报告高温中暑178例,其中重症中暑104例(占58.4%),死亡5例,病死率为2.8%;男性126例(占70.8%),女性52例(占29.2%);男性平均年龄(59.3±19.5)岁,低于女性的(68.4±19.8)岁(P < 0.01)。60岁以上年龄组高温中暑病例占50.6%。30 ~ 59岁年龄组中,男性在重症中暑中占比更高(P<0.05)。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发病率为4.1/10万。患者以临淄区最多,占31.5%。患者以农民和工人较多,分别占38.8%和36.5%。农民在重症患者中占比高(P<0.05)。104例重症中暑患者中,中暑时身处户外的有86例(占82.7%),室内中暑的有18例(占17.3%),户外发病的患者以农田劳作和户外工作较多。户外重症中暑病例分布的工作场所主要包括石化生产、建筑工地、物流企业等。男性在户外中暑的比例高于女性(P < 0.01)。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病例数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病例多发于7—8月,重症中暑病例较多且主要分布在临淄区,户外工作人群以及老年群体是重点防控人群。建议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高温接触时间,加强对气温、气湿等气象数据的监测,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疑似噪声聋病例的诊断过程, 分析未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原因, 为噪声的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听力检查、职业卫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对2015年3月《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实施以来收治的83例疑似噪声聋患者进行诊断。
结果 83例疑似职业性噪声聋者中, 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47例(占56.6%), 其中重度噪声聋2例, 中度4例, 轻度41例。36例(占43.3%)诊断为无职业性噪声聋。未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原因, 主要有纯音听力测试结果不符合诊断标准、伪聋或夸大性聋、接触噪声时间不足3年、药物中毒性耳聋等。
结论 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中, 诊断医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懂得识别伪聋或夸大性聋, 注重结合客观听力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同时也要重视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职业性尘肺病发病趋势以及粉尘作业人员肺功能情况,为尘肺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9-2018年青浦区所有职业性尘肺病新发病例和2018年在岗期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粉尘作业人员的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8年青浦区新发职业性尘肺病52例,其中矽肺21例(占40.38%),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各9例(各占17.31%),铝尘肺4例(占7.69%),煤工尘肺、滑石尘肺各1例(各占1.92%),其他尘肺7例(13.46%)。10年间,矽肺新发病例有增多趋势,而电焊工尘肺呈下降趋势,煤工尘肺已多年未发生新病例。尘肺病病例以壹期尘肺病为主。矽肺患者和电焊工尘肺患者工龄短于铸工尘肺工龄(P < 0.05)。2018年共检查粉尘作业人员1 673人,肺功能异常331例,异常率为19.78%。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肺功能异常率有升高趋势(P < 0.05)。
结论 近10年青浦区尘肺病发病数量先是逐渐减少,但2016年后尘肺病发病数量有升高趋势。接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较高。尘肺病防治仍然是青浦区职业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应注意年龄大人员的尘肺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深圳市噪声作业员工职业健康状况, 为该市预防与控制职业性噪声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国家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要求, 收集深圳市噪声作业员工重点职业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7年深圳市所监测的噪声作业员工为77 319人, 监测对象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48%, 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0.28%, 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0.17%。男性听力损失、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听力损失、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均有随年龄增长和工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P < 0.05)。来自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员工听力损失、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听力损失检出率以大型企业最低,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听力损失、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均较低。不同行业类型企业听力损失异常率、疑似职业病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均以建筑行业噪声作业企业员工最高。
结论 深圳市噪声作业员工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须加强对中型及以下规模企业、建筑行业等重点企业的专项调查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对策, 预防职业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2009-2018年职业病发病规律和特征,为制定职业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找相关文件进行职业病发病数据的收集,对我国2009-2018年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度病种构成的差异。
结果 2009-2018年我国共确诊职业病270 254例,其中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35 553例(占87.16%)、职业性化学中毒15 589例(占5.77%)、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9 047例(占3.35%)、职业性传染病3 883例(占1.4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2 232例(占0.83%)、职业性皮肤病1 320例(占0.49%)、职业性眼病1 258例(占0.47%)、职业性肿瘤870例(占0.3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43例(占0.05%)、其他职业病359例(占0.13%)。其间,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肿瘤发病无明显升高或下降趋势;耳鼻喉口腔疾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发病人数呈增长的趋势;化学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人数呈下降的趋势。
结论 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职业接触的化学物品危害较大。耳鼻喉口腔疾病等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的职业病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