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户太八号’与‘北冰红’混合酿造起泡葡萄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鲜食与酿酒兼用品种‘户太八号’与山葡萄‘北冰红’为原料,采用新工艺研发混酿起泡酒,并从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感官分析三个方面对起泡葡萄酒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起泡葡萄酒各项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酚类物质含量随着不同处理的变化相应变化,酚类物质的总量相对较小,总量在307.63~472.35 mg/L浮动,酿造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氧化。所酿起泡酒具有一定的涩感和较浓郁典型的香气。单品种纯汁酿造口感欠佳,评分最低为73.7与73.8。混合酿造整体较好,其中‘北冰红’与‘户太八号’葡萄按照1:3处理时感官评价得分81.5。综合以上进行质量评价,其中‘北冰红’与‘户太八号’葡萄按照1:3处理时,起泡葡萄酒质量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2.
嘉宝果起泡酒酚类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带水果嘉宝果为原料酿造起泡酒,以欧亚种葡萄赤霞珠和山葡萄北冰红作为对照。比较嘉宝果起泡酒与葡萄起泡酒之间酚类物质的差异,旨在评价嘉宝果起泡酒的质量,为嘉宝果酒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嘉宝果起泡酒中总酚、总类黄酮、总黄烷-3-醇含量分别为2 018.97 mg/L、1 002.09 mg/L、53.85 mg/L,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17种单体酚,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桑色素等类黄酮单体和没食子酸、水杨酸和绿原酸等非类黄酮单体含量高于对照,差异性极显著。说明嘉宝果起泡酒相比于欧亚种葡萄和山葡萄起泡酒,酚类物质(尤其是类黄酮)含量更高,抗氧化活性更强。感官分析结果表明,嘉宝果所酿起泡酒在香气和口感上优于两种对照葡萄起泡酒。  相似文献   

3.
对经不同浓度的4种澄清剂进口皂土、国产皂土、蛋清粉和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处理后的山葡萄北冰红冰葡萄酒进行浊度、沉淀量、色度、总酚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分析,旨在探明不同浓度的4种澄清剂对山葡萄北冰红冰葡萄酒澄清效果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蛋清粉和PVPP对北冰红冰葡萄酒澄清没有明显效果,1000 mg/L进口皂土和600mg/L国产皂土对北冰红冰葡萄酒澄清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翟婉丽  原雨欣  刘树文 《食品科学》2018,39(20):226-232
目的:通过比较杨凌地区‘媚丽’葡萄不同采收期的果实香气、葡萄酒香气和葡萄酒颜色指标,确定出该地区‘媚丽’葡萄酿造红葡萄酒的最适采收时间。方法:进入转色期后对‘媚丽’果实进行定期采样,测定其理化成熟、酚成熟和果实香气变化;选取最佳理化成熟时间和酚成熟时间采收的‘媚丽’葡萄进行酿酒实验,测定香气成分和颜色指标。结果:8月24日,细胞成熟指数为0.061,种子成熟指数为0.521,为最佳酚成熟时间,该时间采收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香气最丰富,共检测到41?种香气化合物,总量为471.75?mg/L,且葡萄酒颜色亮度和红色色调也最符合干红葡萄酒的要求;最佳理化成熟时间相比酚成熟晚4?d,但其葡萄酒香气和颜色指标相比8月24日都较差。结论:杨凌地区‘媚丽’葡萄在达到酚成熟时所酿造的葡萄酒香气和颜色最佳。  相似文献   

5.
通化葡萄产区主栽4个品种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何文兵  李乔  张来钰 《食品科学》2017,38(17):107-113
以吉林省通化葡萄产区主栽‘双红’、‘双优’、‘公酿1号’和‘北冰红’4个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技术对4个葡萄品种的基本理化指标、总酚、总花色苷、色度、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双红’和‘北冰红’的硬度较大,‘双优’和‘公酿1号’的单果质量和出汁率较好;‘双红’矿物质元素含量较丰富;4个葡萄品种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公酿1号’的总酸含量、‘北冰红’的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双红’的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4个葡萄品种均呈紫红色,颜色最深为‘双红’;4个葡萄品种果实中共鉴定出7大类96种香气成分,以酯类为主,种类和相对含量最高为‘北冰红’。4个葡萄各具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可以利用其各自特点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葡萄加工制品。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欧亚种葡萄‘赤霞珠’(无性系338和685)、‘宝石解百纳’和山葡萄品种‘双优’、‘双红’、‘双丰’,以及山欧杂种葡萄品种‘北冰红’果实中花色苷、黄酮醇、黄烷-3-醇和香气化合物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山葡萄总花色苷含量远高于欧亚种葡萄,以花色素双糖苷为主,山葡萄未检测出酰化的花色苷;欧亚种葡萄只检测出花色素单葡萄糖苷;山欧杂种葡萄既含有花色素单葡萄糖苷,又含有花色素双糖苷,还含有2种酰化的花色素双糖苷。欧亚种葡萄槲皮素类黄酮醇含量最高,而山葡萄的杨梅酮类黄酮醇含量最高;欧亚种葡萄果皮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高于种子,而山葡萄则相反;山葡萄的C_6/C_9类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欧亚种葡萄。通过分析和总结供试品种(品系)果实类黄酮及香气物质含量和组成的差异,这些指标可以为区分欧亚种葡萄、山葡萄和山欧杂种葡萄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双优’山葡萄为原料发酵葡萄酒,研究β-葡萄糖苷酶在酒发酵过程中活力变化以及对酒理化特性和香气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发酵时间延长,β-葡萄糖苷酶活力先增加后减小,对照和酶处理组活力最大值分别为12. 46和72. 42 U/L。对照组的总糖和酒精度显著低于酶处理组,对照组的总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酶处理组。山葡萄汁、对照和酶处理组的香气成分总量分别为76. 18、124. 28和184. 99 mg/L,种类分别为24、50和54种,香气成分中有7种糖苷类香气物质,对照组含量显著低于酶处理组。检测出香气成分OAVs大于1的共19种,其中果香味对山葡萄酒风味贡献最大,并且酶处理组对葡萄酒贡献程度高于对照组。因此,β-葡萄糖苷酶对‘双优’山葡萄酒香气成分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美乐’‘马瑟兰’‘西拉’‘黑比诺’为试材,调查倾斜式单干水平蔓(SS)与倾斜式单干双水平蔓(SD)树形对不同葡萄品种果实产量、基础理化指标、酚类物质以及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SS树形,SD树形可显著提高4个葡萄品种的果实产量,可显著提高‘黑比诺’果实糖类物质含量,提高‘美乐’‘马瑟兰’总酚、类黄酮、黄烷三醇、单宁、总花色苷等物质总含量以及‘美乐’‘黑比诺’香气物质含量;可显著降低‘美乐’‘马瑟兰’‘西拉’糖类物质含量,‘西拉’‘黑比诺’总酚、类黄酮、黄烷三醇、单宁、总花色苷等物质总含量以及‘马瑟兰’‘西拉’香气物质含量。以上结果表明,两种树形对不同葡萄品种的基础理化指标、酚类物质以及香气物质影响不一,糖酸、酚类物质以及香气物质含量不仅受树形影响,还与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爱格丽’葡萄为原料,探究其经过冷冻处理后所酿造的干白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性质与总酚、单宁和单体酚等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原料冷冻处理对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冷冻处理对‘爱格丽’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总酚、单宁和单体酚总含量显著增加,香草酸和安息香酸等8种单体酚成分含量明显增加,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等6种单体酚成分含量明显降低。原料冷冻处理显著提升了‘爱格丽’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因此,原料冷冻处理是提高葡萄酒品质的重要技术手段,为精品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搅拌棒固相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香格里拉6种海拔及2种工艺的葡萄酒香气及酚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葡萄酒中残糖含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500 m海拔落差范围内,总酚、总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分别升高约300 mg/L、700 mg/L和100mg/L,总黄烷醇及总单宁含量呈略有下降;单体酚总量、儿茶素、槲皮素(3~20 mg/L)及多数单体花色苷(1~15 mg/L)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最高海拔酒样香气总量、醛酮及萜烯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海拔,酯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最低海拔。西当-A总黄烷醇、总花色苷、总单宁含量略高于西当-B,酯类(61.45%)和醛酮及萜烯类(0.59%)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酒样,花色苷总量比西当-B高约10~17 mg/L;而西当-B-X总酚、总单宁、酯类及醛酮和萜烯类含量均高于西当-B-Y。高海拔有利于提高酒的颜色稳定性和特征香气含量,西当-A品质略好于西当-B,而工艺X略优于工艺Y。  相似文献   

11.
选用陕西地区的鲜食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夏黑和酿酒品种爱格丽、嘉年华、玫瑰香为原料,酿制小容器起泡葡萄酒,并对不同品种葡萄酿造的起泡葡萄酒进行酚类物质、香气物质及感官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分析(QDA)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葡萄果实及起泡葡萄酒总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鲜食葡萄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酿酒葡萄品种,夏黑葡萄果实中的总酚含量最高,为(97.95±2.93) mg/g,5种起泡葡萄酒的基本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酿酒品种中嘉年华及鲜食品种里户太八号起泡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含量较高;5种起泡葡萄酒共检测出香气物质50种,其中玫瑰香起泡葡萄酒香气物质种类最多(33种);QDA分析结果表明,爱格丽及夏黑起泡葡萄酒感官品质较佳,分别得分75.99分和81.80分。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通化柳河与集安产地北冰红冰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基于北冰红冰葡萄果汁及冰酒基本理化指标、冰酒香气物质含量以及感官特性,对不同产地冰酒进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柳河产地冰酒的干浸出物、残糖、总花色苷、单宁、总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集安产地(P<0.05)。两地冰酒均共检测出46种香气物质,包括酸类3种、酯类19种、醇类9种、酮类6种、醛类9种,其中酯类总含量最多(分别为16.38 mg/L、15.43 mg/L),主要呈现果香味。将气味活度值(OAV)>1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等对冰酒香气影响较大。柳河产地冰酒颜色及香气评分较高,分别为9.30分、27.04分,集安产地冰酒澄清度与口感评分较高,分别为9.43分、32.84分。  相似文献   

13.
研究避雨栽培对葡萄酒非花色苷酚类的影响,为酿酒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采取简单避雨方式,以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 cv.Cabernet Sauvignon)葡萄为材料,在转色后进行避雨处理,以露地栽培为对照;葡萄收获后采用传统工艺酿制干红葡萄酒,测定其基本理化指标及非花色苷酚的种类和含量,获得如下结果:(1)避雨栽培降低了赤霞珠葡萄酒总酸、总酚和单宁含量,但差异不显著。(2)避雨栽培对一些单体非花色苷酚类含量存在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黄烷醇类总量,但对黄酮醇和类黄酮酚总量无显著影响;极显著降低了苯甲酸、芪类和非类黄酮酚,增加了肉桂酸类含量。(3)对葡萄酒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种类无影响,降低了非花色苷酚类总量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赤霞珠葡萄转色期采取避雨措施,对干红葡萄酒非花色苷酚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石河子产区‘赤霞珠’和‘美乐’干红葡萄酒的品质,检测总酚、花色苷、单宁和色度等指标。结果表明,‘赤霞珠’和‘美乐’干红葡萄酒的总酚含量分别为2.29 g/L和2.33 g/L,花色苷含量分别为219.38 mg/L和240.83 mg/L,单宁含量分别为2.28 g/L和2.49 g/L,色度分别为14.19和14.94。‘美乐’干红葡萄酒各项指标的含量都优于‘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石河子产区的两种葡萄酒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酚类物质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质至关重要,以‘黑比诺’、‘马瑟兰’和‘北红’为试材,分别于转色初期、盛期、成熟期和采收期采样,测定果实中总酚、黄烷醇和黄酮醇等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结果表明,3个品种总酚、总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因品种特性在成熟过程中呈不同变化趋势;采收时,3个品种中黄烷醇为主要单体酚,‘黑比诺’显著高于‘马瑟兰’和‘北红’,分别高63.97%和66.77%,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羟基苯甲酸为3个品种中含量第二高类酚,‘北红’显著高于‘黑比诺’和‘马瑟兰’,分别高12.27%和28.31%,主要成分为香草酸;‘马瑟兰’中黄酮醇显著高于‘北红’和‘黑比诺’,是‘北红’和‘黑比诺’的1.91倍和3.13倍;白藜芦醇表现为‘马瑟兰’>‘北红’>‘黑比诺’。对3个品种采收期单体酚含量进行PCA和OPLS-DA,筛选出差异物质主要为黄烷醇类。该研究针对不同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总有机酸鉴定山葡萄酒及山葡萄露酒真伪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色谱柱,以磷酸二氢钾(0.02mol/L,pH=2.9)-甲醇(98∶2,V/V)为流动相,210nm检测波长,测定不同品种(双红、双优、左优红、北冰红、公酿一号)山葡萄原酒有机酸,确定山葡萄酒及露酒必备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即有机酸特征峰,以此作为山葡萄酒及露酒品质评价和真伪鉴定的依据。通过计算不同品种山葡萄原酒总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之和)平均值及标准偏差,根据"3σ"原理,以X-3S方法分别确定山葡萄酒及山葡萄露酒总有机酸最低限值。结果:干红山葡萄酒的总有机酸最低限值≥5.0g/L,甜红山葡萄酒的总有机酸最低限值≥4.5g/L,山葡萄露酒的总有机酸最低限值≥0.75g/L。结论:为鉴别山葡萄酒及其露酒的品质和真伪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不同酿造工艺技术对‘关口’葡萄进行干白葡萄酒的酿造,揭示不同果皮浸渍工艺对‘关口’葡萄干白葡萄酒的影响,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关口’葡萄的深加工可能性。方法:分别对‘关口’葡萄进行发酵前的果皮浸渍(fermentation before skin contact,FbSC)、带皮发酵(fermentation on skins,FoS),以澄清汁发酵作对照处理,测定各处理所得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香气成分,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采用FbSC和FoS工艺所得葡萄酒的pH值均增加,可滴定酸质量浓度均降低;对于采用FoS工艺所得的葡萄酒,其总酚、总黄酮、总黄烷醇、单体酚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采用FbSC工艺所得的葡萄酒和对照组的葡萄酒(P0.05),香气成分总质量浓度则显著低于FbSC组和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用FbSC和FoS工艺所得葡萄酒的香气成分中的酸类和酯类物质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醇类和萜烯类物质质量浓度显著增大(P0.05)。另外,经过FbSC与FoS处理后,‘关口’葡萄干白葡萄酒的香气由以果香等香气为主转化为以果干、蜂蜜及成熟水果类香气为主;并且在澄清度、颜色、香气质量、口感纯正度、口感浓度、口感持久性、口感质量、整体平衡性等方面也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果皮浸渍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口’葡萄干白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4种不同水果浓缩汁为实验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其12种单体酚及香气成分的含量,进而分析4种水果浓缩汁中酚类物质及香气成分的特征。HPLC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红枣浓缩汁中单体酚总量最高,为17.6847 mg/L;其次为山楂浓缩汁,含量为16.4618 mg/L;葡萄浓缩汁为5.5437 mg/L;脱色脱酸红枣浓缩汁为4.4181 mg/L。GC-MS分析结果表明:从4种浓缩汁中共检测到102种香气物质,其中葡萄浓缩汁29种、脱色脱酸红枣浓缩汁23种、山楂浓缩汁51种、普通红枣浓缩汁53种,该实验为浓缩汁产品的品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低温处理对山葡萄枝条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山葡萄抗寒性与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萌芽率等指标的关系。以山-欧杂交种葡萄‘北冰红’等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分别在0、﹣10、﹣20、﹣30、﹣40℃的环境中处理24 h,调查不同低温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游离Pro)、可溶性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萌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左优红’和‘雪兰红’的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高于‘北冰红’和‘双红’,两指标以‘双红’最小;‘北冰红’和‘双红’的游离Pro相近,‘雪兰红’次之,‘左优红’最低;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降低SOD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持续上升,其中‘北冰红’SOD活性始终保持最高状态。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出两个特征根>1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5.072%。综合权衡各品种抗寒性生理指标,推测抗寒性排序为:双红>北冰红>雪兰红>左优红,该结果可为山葡萄在天山北麓生态区域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葡萄醪液进行不同比例的放血处理,研究其对葡萄酒颜色、酚类物质、抗氧化性能和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优化媚丽葡萄酒不同酒种的酿造方案。实验设置"放血"比例为0%、15%、30%,处理后葡萄醪采用干红葡萄酒酿造工艺,而自流汁采用桃红工艺进行酿造。结果表明,干红葡萄酒中随着"放血"比例的增加颜色加深呈宝石红;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增加至830. 41、149. 46 mg/L;抗氧化性能提升至1. 53 mol/L Trolox(ABTS)、0. 64 mol/L Trolox(DPPH);一方面,香气中2-甲基-乙酸丁酯、壬酸乙酯含量增加,使葡萄酒中的玫瑰花香和果香突出。另一方面,桃红葡萄酒颜色亮度增加呈三文鱼色,苯乙醇、庚酸乙酯含量也明显增加,赋予桃红葡萄酒新鲜果香。"放血"工艺可以增加媚丽干红葡萄酒的颜色,提高香气浓郁度和抗氧化性能,增加桃红葡萄酒亮度和香气的清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