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摸清望天树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于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在勐腊子保护区内设置样方进行调查,共设置10m×10m样方4个。结果表明:在郁闭度高的原始望天树林下,望天树幼苗自然更新能力最差,在林窗及郁闭度低的次生林下,望天树幼苗更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望天树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于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在勐腊子保护区内设置样方进行调查,共设置10m×10m样方4个.结果表明在郁闭度高的原始望天树林下,望天树幼苗自然更新能力最差,在林窗及郁闭度低的次生林下,望天树幼苗更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研究河漫滩柽柳林实生苗天然更新机制,对荒漠河岸柽柳林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和田地区和田县玉龙喀什河河漫滩的柽柳林采用设置样方的方式,对河漫滩和林下2种生境下的柽柳实生苗数量、高度、冠幅进行调查,同时测定样方内土样水分和总盐。柽柳实生苗更新主要发生于河漫滩洪水漫溢区,在非漫溢区实生苗无法生存;洪水季节河漫滩优良的水分条件,有效地满足了柽柳种子萌发和幼株生长的水分需求并降低了河漫滩的土壤盐分;河漫滩是柽柳种子实生苗更新繁育的场所,洪水漫溢后的河漫滩种子实生苗密度显著大于其他生境下实生苗密度,物种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修建简易拦洪坝是河漫滩柽柳实生苗更新恢复的重要技术手段。洪水是河漫滩柽柳自然萌发以及幼苗更新的重要因素,河漫滩是柽柳实生苗更新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4.
一、材料来源与调查方法对江汉平原的意杨、水杉、池杉进行详细的调查。共设置标准地269块,解析木130株,土壤剖面调查269个。对标准地进行林分调查、土壤调查及植被调查。林分调查:标准地面积0.1公顷,每木检尺并测高15—21株,绘制树高曲线。在标准地内选择优势木5—7株,选取平均优势样  相似文献   

5.
不同立地条件幼林中华鼢鼠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调查方法1996-2001年8月,我们通过现场调查土穴和在全县6个林场更新地、封山育林区设立标准地,利用人工捕捉、洞道解析等方法进行详查,了解本县鼢鼠危害的基本情况。为了使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全县的幼林地内中华鼢鼠活动及危害的范围,分别把古城、华隆、夏玛、乌鞘岭、哈溪、祁连等6个林场的更新封育林地作为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分别按不同坡向、不同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同地被物等分类设置固定观察样地。然后根据土穴  相似文献   

6.
天然更新是复壮竹林的一种方式,尤在交通不便,劳力缺少,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利用竹子开花结实后散落的种子,自然发育成林,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更新措施.为了促进冷箭竹(Arundinaria fangiana Camus)开花迹地的更新复壮,我们于1985年5—7月,分别在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调查了冷箭竹的天然更新情况.调查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进行.标准地样方设置按三角形排列.样方面积,根据更新苗年龄和大小定为1—2平方米.每个样方分丛按代测定更新苗的数量和生长,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林窗对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杨桦次生林不同林窗大小对林下物种更新特征的影响,为人为近自然模拟林窗干扰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海拔梯度将6hm~2大样地分为坡上、坡中及坡下,每个坡位划分为4个林窗面积等级,每个等级内选择3个不同面积林窗,作为3个重复,每个坡位选择林窗36个,在每个林窗内设置更新苗调查样方5个。同时设置相同面积的对照样方(CK)36个。共调查林窗更新苗样方180个,林内对照更新苗样方180个。结果表明,林窗具有使原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林窗内蒙古栎均为主要更新物种,从坡下到坡上,蒙古栎更新苗密度分别占总更新密度的61.19%,50%,39.86%;林窗中更新苗都以低矮植株(60cm)为主,更新苗在不同坡位、不同林窗面积中均表现为随高度级的增加,更新苗数量降低。不同坡位不同高度级内更新苗数量基本呈现出大林窗多于小林窗;坡位及林窗面积均对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影响显著(P0.05);林窗能够显著促进蒙古栎更新苗粗生长,在林窗面积为80~100m~2达到最大;林窗内坡上及坡下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均大于林内,坡中没有如此表现。总的来看,林窗能够显著促进林下物种更新与生长,并且具有使原有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贵州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其分布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7.7%,蓄积占用材蓄积的7.2%。由于大量开发利用,采伐迹地逐年增加,更新问题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笔者从事贵州林业调查多年,将所获资料初步加以整理,试图对云南松天然更新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为了得出较为确切论据,1963年在我省水城县杨梅林场调查了林地9139公顷,设置标准地104个,样方1992块,样方面积9759平方米,作为印证。  相似文献   

9.
森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评估土壤质量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响应的重要指标。研究以大岭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5个海拔梯度设置26个调查样点进行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氮含量均随海拔上升逐渐增加,土壤磷含量则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氮磷比、碳磷比均为随海拔上升呈增大趋势;碳氮比整体差异不大,反映为全区域碳限制;海拔与土壤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碳氮比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显示碳、氮同为影响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1990年3至4月在曲靖地区八县一市三十多个乡进行了泡桐生长调查,设置样地28块,实测样木1080株。结果认为,在曲靖地区泡桐对气温、雨量、湿度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对土壤要求较高;白花泡桐和豫杂1号两个品种生长最好;造林密度以4×5米为宜,并配以平茬、抹芽、施肥等措施才能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11.
在渐伐后郁闭度不足0.4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试验,10年后观测各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的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冠下人工更新方式使樟子松纯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色木槭等4个树种可以作为冠下更新的主培树种;冠下人工更新可以逐渐改良土壤,延缓樟子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衰退.  相似文献   

12.
汪清林业局为了解决春季造林劳力紧张问题,从1982年开始进行秋季更新造林试验,到1990年共完成更新造林面积2000余ha,经调查,当年成活率达到97.1%,三年保存率为93%,分别比国家规定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其主要技木措施有以下六项。1.全面调查没计,实行工程造林。在更新造林前,先对造林地的地势、土壤、植被、气候特点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秋季更新  相似文献   

13.
在杉木集中分布的乡、镇选取不同年龄的杉木林设置20m×20m的调查样地,每个样地设置3个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并进行了室内理化分析,结果认为,随着树龄的增长,土壤自含水量与土壤贮水量均有明显增加,而容重与紧实度则随树龄的增加而降低.在土壤物理性质得以改善的同时,土壤速效N、P、K与pH值则随树龄的增加而递减.并对今后杉木的营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实践,利用"萌发幼苗法"测定海拔差异对岷江干旱河谷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相应地上植被的特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库容量和物种丰富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海拔间隔100 m以上时,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更易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3个样地中,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频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海拔这一局部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关系的影响不明显,岷江干旱河谷局部地段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可能由河谷整体环境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8月上中旬由河西学院生物系、祁连山管理局、东大山自然保护站抽调科技人员组成的张掖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始了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首次外业考察于8月中旬完成。考察共采集植物标本400余份,初步鉴定出植物种120种;采集大型真菌标本250余份,初步鉴定出大型真菌40种;采集动物标本20余份,采集昆虫标本100余份;进行了植被和土壤调查,设置16×16平方米的样地5个,5×5平方米的相邻格子样方90个,调查土壤剖面19个,采集土壤样品136个,完成了外业调查的主要任务。经过此次考察…  相似文献   

16.
1980年——1981年在全县土地资源普查时,对森林土地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并对产材区的杉木和油茶林基地进行了重点抽样。全县林地面积248,254亩,共挖掘土壤剖面坑1,245个。主要林型、立地条件的土壤进行了一般性化学分析,取速测土样5,796个,农化土样572个,分层诊断样21个,共获得3,052个化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兴安落叶松老龄林分幼苗天然更新及微生境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落叶松老龄林幼苗天然更新及微生境研究采用样线法,沿样线设置样方,调查样方内幼苗数、测定环境变量。结果表明,原始老龄林各环境变量中地表层的作用最突出,光照的作用最小,灌木层居中。一般,枯落物、根系盘结层和苔藓的作用较大,其中枯落物对苔藓的发育有抑制作用。抑制兴安落叶松更新的主要因素:在丛桦落叶松林中主要是草本植物、赤杨落叶松林为苔藓厚度、杜香落叶松林为苔藓厚度和根系盘结层厚度。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对四川省阿坝州四川牡丹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置19个样方进行调查,根据其数据编制静态生命表,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大渡河干旱河谷四川牡丹种群结构、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四川牡丹种群年龄级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在以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生境中,由于郁闭度低、透光率高,四川牡丹幼苗数量多,种群的更新状态较好,属于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在以乔木为优势种的群落生境中,四川牡丹幼苗死亡率高,种群属于衰退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四川牡丹平均基径和种群密度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其中坡度是影响四川牡丹种群特征的首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土壤自然含水率。  相似文献   

19.
在重庆市武隆白马山林场内选择典型的中山杜鹃群落设置20 m×20 m样方41个,调查白马山常见的11种中山杜鹃的地理环境(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特点等),记录杜鹃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如杜鹃成株及幼株的种类、数量和生长型以及植株对应生长层的透光率等,从地理环境因素与群落结构2方面研究光照条件对中山杜鹃开花及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山杜鹃的生长型的分布决定于其生地点的坡度;体型越高大的中山杜鹃的分布数量与坡度成反比,但其幼株的分布数量与坡度成正比,表明高大物种的幼株更适应陡坡环境;中山杜鹃为中等喜光植物,不同生长型的杜鹃植株的开花及幼苗生长对光照的适应范围不同;体型越高大的中山杜鹃其幼苗更新异质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土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林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集中分布的13个县(市)设置标准地,调查林带土壤特征和林带生长情况。通过林带土壤与农田土壤的对比研究,发现林带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容重偏大,盐碱地分布地区林带土壤pH值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