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陕西省夏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榆林、西安、汉中夏季降水量的历年变化进行分析,并用灰色拓扑方法作了趋势预测。分析表明,关中的初夏旱和伏旱突出,半湿润地区的西安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半干旱地区的榆林还少。自1951年以来,陕西省夏季降水量的总趋势是:关中、陕南有下降趋势,而陕北下降趋势不明显。另外,关中、陕南的夏季降水还存在连续几年多雨或连续几年少雨的时段,而陕北则呈现出少雨年和多雨年交替出现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2.
安阳市近58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安阳站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安阳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的一些特征:安阳市年平均气温有增加的趋势,春季气温增幅最大;标准差及变差系数都是冬季较大,冬季气温变化比较剧烈;气温变化存在准20 a的波动周期;安阳市的年降水量有一个由增加到减少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可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1951年1月-2000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比湿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天水市上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的演变特点,并与全球同纬度带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近50a来,西北地区东部对流层可降水量处于明显的下降阶段,其下降幅度在全球同纬度带中最大,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水重大干旱事件发生的一个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4.
天山公路沿线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山公路沿线9个气象水文站1956~2005年年降水量资料为依据,采用均值统计参数和线性方程分析了天山公路沿线年降水量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公路沿线各桩号代表站年降水量做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公路沿线多数路段的年降水时间序列包含了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具有10~17a、8~9a以及5a以下的周期变化,10~30a时间尺度突变点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熏 相似文献
5.
采用1980~2009年云水量和可降水量的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30a来西南地区(云南、贵州、讴庆、四川)云水量与可降水量比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年、季17孟水量与可降水比值均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高值区位于川西高原;(2)云水量与可降水比值年内分布不均匀,从2月到8月逐渐减小,9月至1月逐渐增大,同时,季节差异较大,夏季最小,冬季最大;(3)30a来,整个西南地区年、夏季和秋季云水量与可降水量比值呈显著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7.
川北绵阳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四川省绵阳地区8个台站1959~2005年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和连续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绵阳地区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绵阳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局地差异大,主要表现为3种分布型:①区域一致型;②东南—西北型;③中部型。绵阳地区的年降水量呈整体下降趋势,但降水剧烈程度加大,同时东南—西北分布型在加剧;功率谱分析发现,绵阳年降水量的变化具有2.9年和6.7年的显著变化周期;绵阳地区各站的年降水和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大致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和减少趋势,但不同站点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特征又有所不同;绵阳地区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雨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出现减少趋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山州8站1961~2000年年总降水量资料,绘制8站年总降水量变化曲线和5年滑动平均曲线,分析了40年来文山8站年降水量最多年、最少年和降水异常情况、倾向率、每10年一段变率和距平百分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1980-2009年可降水量的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30年来西南地区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受地形等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西南地区年、季节可降水量分布均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东南多,西北少;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远大于冬季,秋季略高于春季;可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7月最大,8月次之,1月最少;30年来,西南地区年可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略有增加,偏多和偏少年交替出现,春季和冬季可降水量呈线性增多.西南地区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型,也存在反向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 2007年NCEP/NCAR的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高原主体上空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受到高原影响的东亚大型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以此证明本文得到的“高原普适性划分方法”的合理性.得到的初步结论概括如下:高原主体上空的位势高度、风场、高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高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三个特征指数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这些结论都说明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是合理的;风场季节率(500hPa、100hPa)显著区随高度升高向赤道靠近,风场季节率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季风的变化有关,大气环流系统季节率的显著说明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同时也证明了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TRMM测雨雷达对1998年东亚降水季节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热带测雨计划卫星上的测雨雷达得到的降水资料,对1998年东亚降水,特别是中国大陆东部、东海和南海的降水,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比了热带降水研究结果。年统计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层状云降水出现概率极高(比面积达83.7%),对流云降水的比面积仅占13.6%,然而两者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相当。结果还表明,暖对流云降水出现的比例和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很小。在季节尺度,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的比与两者的面积比成比例关系。除夏季外,测雨雷达降水量与GPCP降水量可比性好。研究结果还指出:在中纬度陆地和海洋上对流云和层状云的比降水量和比面积呈相反方向作季节性南北移动,这一活动与东亚季风变化一致;该地区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还表现为降水垂直廓线的变化。除冬季外,南海地区降水垂直结构呈热带特征。CRAD分析表明,对流云降水的地面雨强变化大,尤其在陆地上,而层状云多表现为地面弱降水。 相似文献
14.
根据潍坊酸雨监测站2003~2006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了酸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统计得出,在186个降水样本中.pH值小于5.6的酸性样本39个,占21.0%,pH值大于等于5.6的样本147个,占79.0%;酸雨在秋季出现频率最高.春季较少;酸雨多出现在夜间,菲酸性降水多出现在白天,酸性物质多集中在大气边界层中上部,而碱性物质多漂浮在大气边界层的中下部.分析得出,酸雨的形成与大气的污染物浓度、混合层的高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量和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FU Yuan-Hai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2015,8(3)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s strongest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MLYRV). The variability is larger than 1.5 mm d–1 and up to 35%–40% of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ver this area i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five gauged and re-constructed precipitation datasets. The relationship is found to be very weak over the MLYRV,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only approximately 0.10.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fluences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LYRV. However, the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SO events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due to its impact on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Different physical mechanisms cause differe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thus result in a poor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热带海洋浮标站点观测资料,分析热带区域海水温度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结果表明:热带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具有不对称性的日变化特征。SST日较差与天气状况关系密切。有降水日的SST日平均值和幅度均低于无降水日,其不对称性具有区域性差异。在不同ENSO位相年份下的SST日平均值和振幅变化具有区域性,太平洋西部(Western Pacific,WP)的平均值和振幅差距较小,太平洋东部(Eastern Pacific,EP)和印度洋(Indian Ocean,IO)区域在El Niňo年的日平均值和振幅均大于La Niňa年。SST随季节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WP区域SST的日平均温度和振幅在秋季最大,冬季最小;而EP和IO区域的日平均温度和振幅在春季最大,夏季最小。且SST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显著,主要受太阳短波辐射、降水和风速随季节变化的调制。此外,在季节内振荡时间尺度上,海水温度在200 m深度内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海水温度出现最大变率的中心位于100~150 m的深度范围内。不同区域由于温跃层深度不同,最大变率位置也有所差别。对海水温度变化特征分析可以为海—气耦合模式提供观测依据,以便准确地评估模式对海水温度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越南降水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1979-2002年CMAP全球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越南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南南北方降水具有不同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且夏、秋季降水的变化呈反位相关系,而北方降水则集中在夏季。夏季索马里气流与同期及后期越南南方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为显著的正相关,后期为显著的负相关。相对而言,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越南北方降水的关系不显著。另外,夏季赤道印度洋西风与越南夏秋季降水的相关与索马里气流类似,表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可能是通过改变纬向水汽输送来影响越南南方降水。 相似文献
19.
20.
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受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中国区域使用单一的气温直减率不能准确表征其时空特征。本文基于中国2 42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的逐小时气温观测数据,利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区域、季节、昼夜拟合出近地面(2 m)气温直减率,并将其应用于NCEP气温预报产品的高度订正中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从全国区域平均来看,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年平均为0.57 ℃/(100 m),白天略高于夜晚。2)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季节及昼夜差异较大,夏季最高,平均为0.63 ℃/(100 m);冬季最低,平均为0.47 ℃/(100 m)。昼夜最大差异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为0.22、0.29、0.28、0.50 ℃/(100 m)。3)应用统计出的气温直减率对NCEP气温预报进行高度订正,发现全国平均的气温平均绝对误差较订正前在未来360 h各个预报时效均有降低,最大降幅可达1.20 ℃。对于大多数子区域,夏季订正效果最好,白天比夜间订正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