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体外培养、增殖情况。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小时,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50ng/m1) hIL-4(10n g/ml) hTNF-α(50ng/m1)诱导培养2周。在DC发育过程中,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流武细胞仪检测DC表型。结果 体外培养的DC在第四天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类细胞数量增多。第八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培养成熟的De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黏附分子CD54、MHC Ⅱ类分子HLA-DR。结论 人脐血经hGM-CSF hIL-4 hTNF-α体外培养,能诱导出DC,本研究为DC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并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胸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对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同时加入大鼠原发性肝癌细胞株CBRH-7919细胞匀粗提物进行刺激,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后,活化同基因大鼠的 脾脏细胞,制备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采用MTT法检测效应细胞对CBRH-7919的杀伤效果,同时与效应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进行比较。结果: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的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CBRH-7919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大量扩增方法。方法应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白细胞介素-4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FACS检测细胞表面分了,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体外诱导培养8天后可获得大量形态学典型的DC,具有强烈的激活同种异体或自体T细胞增殖反应能力。FACS检测表明,扩增的DC表达IaK^b、CDllc、CD80、CD86、ICAM-1分子。DC接受LPS刺激后,可以促使DC成熟,分泌IL-12(p70)、IL-6、TNF-a和IL-1β水平增强。结论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可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为进一步开展DC基础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脐血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诱导扩增具典型形态、表型及功能的树突状细胞 (DC) ,以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 :取正常人外周血及脐血 ,以 Ficoll分离取白细胞 ,去除悬浮细胞后 ,分别在以加入 GM- CSF,TNF-α(脐血 )及GM- CSF,IL- 4 (外周血 )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 ,在第 3,7,9天表型 (CD1a,CD80 ,CD83,HL A- DR)分析及形态观察 ,1周左右分别做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比较激发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脐血诱导的 DC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来源的 DC细胞数 ,两者有显著差异。两种来源的 DC在形态及细胞表型 (第 9天 CD1a脐血 6 7.2± 3.6 % ,外周血 6 9.3± 6 .8% ;CD83脐血 73.7± 5 .5 % ,外周血 75 .6± 4 .9% )无显著差异 ,两者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脐血可成功诱导功能性 DC,脐血诱导比外周血诱导效率高 ,且与外周血所诱导的 DC在形态及功能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法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弘超  梁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2):2728-2731,2735
目的筛选最佳体外诱生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的方法。方法用低剂量(0.2ng/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tion rat GM-CSF,rrGM-CSF)体外诱导imDC;用常规剂量(5ng/mL)的GM-CSF加大鼠白细胞介素-4(recombinationratIL-4,rrIL-4)(5ng/L)体外诱导imDC;rrGM-CSF rrIL-4再加大鼠白细胞介素-10(recombination rat IL-10,rrIL-10)(10ng/mL)体外诱导imDC;第13天收获细胞,观察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浓度和细胞增殖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对比筛选。结果低剂量GM-CSF组和IL-10组DC与GM-CSF IL-4组DC相比,符合imDC的特点;GM-CSF IL-4组DC表现成熟DC的特点,但细胞增殖情况低剂量GM-CSF组明显低于GM-CSF IL-4 IL-10组,两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GM-CSF IL-4 IL-10组是最佳诱导imDC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研究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增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分离,取中间白膜层细胞,通过贴壁处理,获得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μ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410ng/ml,体外培养7d后,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进其分化成熟。第8天收获悬浮细胞,用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其形态,经树突状细胞(DC)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测定。结果: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经rhGM-CSF、rhlL-4和TNF-α联合作用1周左右获得大量高纯度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特征:悬浮生长;具有树突状或裙褶状突起;高表达HLA-DR、CD1a、CD80、CD83、CD86和低表达CD14。结论:用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作用可以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出大量的树突状细胞,经形态学观察及表型鉴定得以证实。该培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P在体外从人外周血中培养坟拉树突状细胞。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PBMC,经两次孵育粘附,弃去悬浮细胞后加细胞因子(GM-CSF,IL-4)和培养液进行培养,并对培养过程进行观察鉴定。结果:培养1周后即可培养出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经FITC-CD1a单抗标记a表达率为65%,并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利用GM-CSF和IL-4可以从人外周血中扩增出大量DC,可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喉癌患者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ng Y  Tan HB  Su H  Zhang BQ  Li RF  He W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16-619,I001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喉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为DC接种治疗喉恶性肿瘤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从喉癌得外周血分离贴壁的单个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进行体外培养,以细胞免疫组化的方法鉴定DC的纯度,并行电镜观察;同时以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判定DC的功能。结果:体外培养1周后可得到大量悬浮、表面有毛刺的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显示抗DC单克隆抗体阳性细胞占30%-60%。以喉癌组织粗制抗原负载DC,可激发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喉癌患者外周血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得到纯度较高、功能正常的DC。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为来源,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方法,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功能检测。方法: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加入rGM-CSF、rIL-4和nrhTNF-α培养12天获得大量DC,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进行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结果: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诱导培养12天后,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显示典型的DC形态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其中OX62为62.19%;MHCⅠ为70.40%;MHCⅡ为78.28%;CDSO为55.58%;CD86为68.38%,是典型的大鼠DC表型特征,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DC具有高效的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结论: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可成功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获得大量人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生法。结果第4天开始有树突样突起。第7天后观察大部分细胞悬浮。结论用该方法可获得大量的人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负载人喉癌细胞系Hep一2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裸鼠Hep一2移植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人外周血贴壁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并负载Hep一2冻融抗原,经MTT法检测其激活的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Hep-2的杀伤活性后,将此Hep一2特异性CTL预防性接种于裸鼠皮下(预防组6只,对照组16只),3天后接种Hep-2,观察其移植瘤的发生率:再将此CTL分以1次、2次治疗性接种于已荷瘤裸鼠皮下(对照组6只;治疗组和加强治疗组各5只),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结果预防组Hep一2移植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33%,对照组00%,P=0.0002);治疗组与加强治疗组裸鼠荷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且加强治疗组裸鼠荷瘤体积明显小于治疗组(P〈0.05)。结论负载Hep一2冻融抗原的DC活化的CTL不仅能预防裸鼠Hep一2移植瘤发生而且能抑制其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取树突状细胞外来体(DC)分泌的外来体(exosomes),检测其体外刺激同源T细胞活化和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抗肾癌769-P的免疫效应。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通过超速离心法结合超滤法制备DC分泌的exosomes,透射电镜观察exosomes的形态,MTT法检测DC分泌的exosomes诱导T细胞的增殖和特异性CTL对769-P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超速离心法结合超滤法能从DC上清中分离exosomes,并且肿瘤抗原致敏DC分泌的exosomes能有效促进T细胞的增殖及特异性CTL抗769-P效应,T细胞增殖倍数达(1.68±0.22)%,CTL杀瘤活性为(38.23±2.16)%。结论抗原致敏DC分泌的exosomes能有效诱导激活具有较强杀瘤活性的肿瘤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染小鼠肝癌H22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抗小鼠肝癌的免疫作用。方法提取小鼠四肢长骨骨髓,在rmGM-CSF和rmIL-4体外刺激下增殖分化为DC。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经rmIFN-γ、anti-CD3、rmIL-2和rmIL-1b诱导成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细胞)。制备肝癌H22细胞总RNA,体外转染DC,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的DC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将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制备成为效应细胞,LDH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对小鼠H22细胞、S180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H22细胞总RNA转染后的DC,其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及CD83、CD86表达率明显增高,CD14表达率降低(P<0.05)。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对S180细胞的杀伤率(P<0.05)。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他各组效应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P<0.05)。结论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具有高效而特异性的体外抗小鼠肝癌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染小鼠肝癌H22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抗小鼠肝癌的免疫作用.方法 提取小鼠四肢长骨骨髓,在rmGM-CSF和rmIL-4体外刺激下增殖分化为DC.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经rmIFN-γ、anti-CD3、rmIL-2和rmIL-1b诱导成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细胞).制备肝癌H22细胞总RNA,体外转染DC,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的DC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将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制备成为效应细胞,LDH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对小鼠H22细胞、S180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经H22细胞总RNA转染后的DC,其MHC Ⅰ类分子、MHC Ⅱ类分子及CD83、CD86表达率明显增高,CD14表达率降低(P<0.05).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对S180细胞的杀伤率(P<0.05).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他各组效应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P<0.05).结论 转染H22细胞总RNA的DC激活的CIK细胞对H22细胞具有高效而特异性的体外抗小鼠肝癌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吞噬包被有甲胎蛋白HLA—A2限制性表位肽(AFP218-226,LLNQHACAV)的聚乳酸微球(PLA—AFP218-226)后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和负载有AFP218-226的T2细胞株的毒性作用。方法用GM—CSF和IL-4诱导HLA—A2^+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PS诱导成熟,使其分化为高纯度DC,在诱导过程中加入PLA—AFP218-226微球,用吞噬了PLA—AFP218-226微球的DC诱导自身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肝细胞癌(HCC)特异性CTL。用流氏细胞仪检测DC膜分子标志,T2细胞与AFP218-226结合实验检测HLA—A2分子与AFP218-226之间的亲合力,MTT法检测特异性CTL杀伤HepG2和T2细胞株的能力。结果AFP218-226与HLA—A2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吞噬微球后的成熟DC高表达CD83、CD86、CD40等膜分子,其诱导的特异性CTL对HepG2和负载有AFP218-226的T2细胞株具有强的细胞毒作用。结论PLA—AFP218-226被DC细胞吞噬后,能够诱导HCC特异性CTL的产生,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表位肽疫苗,在肝癌的防治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C),探讨其激发T细胞的作用。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DC,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流式检测DC表型、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DC具有良好的激活CTL作用及对胶质瘤的杀伤效应也显著高于负载冻融裂解脑胶质瘤细胞制备的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而增加。结论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在EBV相关胃癌(EBVaGC)中的肿瘤免疫作用及其临床意义&#65377;【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EBVaGC和20例EBV阴性胃癌(EBVnGC)中TIDC及TIL-T的浸润程度及亚型,并分析其与EBVaG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65377;【结果】 TIDC在49例EBVaGC中有29例(59.2%)呈轻度浸润,20例(40.8%)为显著浸润, 而EBVnGC中则有18例(90%)为轻度浸润,2例(10%)为显著浸润&#65377;经统计学分析,TIDC在EBVaGC显著浸润率高于EBVnGC(P = 0.013)&#65377;TIL-T在EBVaGC的数量较EBVnGC多(P = 0.017),且多数为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EBVaGC中TIL-T与TIDC数量呈正相关(r = 0.386,n = 49,P = 0.006)&#65377;TIL-T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 < 0.001),而TIDC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65377;【结论】 TIDC及TIL-T可能在EBVaGC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IDC可能对于TIL-T具有趋化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联合细胞因子对T细胞体外激发、扩增及功能的诱导作用。方法: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经顺铂(DDP)诱导凋亡,体外共育法负载DCS,DCs和T细胞体外共培养观察DC5对T细胞的效应,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含量;溶血实验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产生穿孔素的能力;体外肿瘤杀伤实验分析CTL的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结果:凋亡肿瘤细胞负载联合CD40激发的DCs能有效地激发自体T细胞的体外扩增并诱导具有较特异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CTL。结论: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在CD40信号的作用下对自体T细胞具有较强的激发和扩增效应.所获得的CTL对肿瘤细胞具有较特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胃癌细胞株RNA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所诱导的行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探讨肿瘤细胞RNA直接转染DC进行胃癌生物治疗的可能性。方法:胃癌细胞株AGS体外培养,提取RNA;正常人外周血,进行体外DC的培养扩增;胃癌RNA直接转染DC,MTT法检测胃癌RNA活化DC所诱生的淋巴细胞对胃癌AGS、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70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DC,经胃癌AGS细胞株RNA直接转染后,成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AGS RNA组CTL在靶效比为20:1时对AGS、SoRb-70的杀伤率分别为84.54%、1.53%,而对照组对这两种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34%和1.70%。结论:肿瘤RNA转染DC可以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是一种有前景的胃癌治疗手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CF-7乳腺癌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体外诱导人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乳腺癌免疫的效能。方法:联合应用细胞因子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出DC,体外负载MCF-7细胞冻融抗原,活化自身T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2(IL-12)水平,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负载抗原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IFN-γI、L-12的水平,显著高于未负载抗原DC组(P<0.05)、单纯抗原组(P<0.01)和对照组(P<0.01);负载抗原DC诱导CTL对MCF-7的杀伤效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MCF-7细胞裂解物致敏DC诱导的人CTL,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