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回顾性分析,探索影响献血者演化为固定献血者的因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对2016年1—12月在本中心参加街头无偿献全血的献血者,根据其截至到2018年6月31日的献血行为划分献血者属性,分为献血1、2、3次后不再献血组及固定献血者组。对4组献血者的社会学资料、采血资料和血液检测结果及献血间隔期进行数据可视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献血者献血者年龄高斯密度图分布模式相近。4组献血者首次献血类型率比较,P>0. 05。4组献血按性别、教育程度及首次献血容量进行率的比较,χ2分别为71. 904,4 024,1 340. 4,P<0. 05。4组献血者同1个献血间隔期的均值依次缩短;与自身对照,高次数献血间隔期比低次数献血间隔期均值均在缩短,但献血3次后不再献血组第2个献血间隔期比第1个献血间隔期均值延长。4组献血者末次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基本上依次降低(χ2=71. 904,P<0. 05)。结论献血者年龄、首次献血类型均未显示与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演化有相关性;献血者性别、教育程度、首次献血容量及献血者献血间隔的变化,均显示与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演化有相关性;以上线索的值得进一步探索更明确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岳挺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2):173-174
正1献血者回访的对象和内容1.1对首次献血者回访献血者首次献血,对献血的基本知识可能了解不足,稍受挫折就可能影响到其再次献血。对首次献血者适时回访,肯定他们的献血行为,向他们表达感谢,可以增加献血者的自豪感,为他们再次献血注入动力;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环境、流程和要求不熟悉,献血经历可能与其想象存在差距,献血后适时回访,了解献血者的体会、感受、意见、建议,给予恰当的解释和承诺,可增加相互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6月30日重庆市血液中心南坪采血车登记的无偿献血者5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18~25岁、26~40岁以及40岁三组。统计献血者不良反应情况,收集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情况,分析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83例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其中以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到2.62%,高于26~40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献血者(P0.05)。观察不同年龄和献血次数的关系发现,18~25岁以及26~40岁年龄段中,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0%、2.34%,1次以上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1.09%,两者比较,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与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关,对于不同年龄和首次献血者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比较献血者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献血行为对其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为无偿献血的招募、宣传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市城区的1 585名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6.1%的献血者是通过身边的献血者了解无偿献血,其中11.2%的献血者能够参与无偿献血的主要原因是"身边有人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者影响圈内朋友参加献血的最多,同时朋友献血对献血者参加献血影响也最大。献血者对影响圈献血行为的知晓情况与献血行为能够影响献血者参加献血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1.4%的献血者认为明星献血对献血宣传有一定效果,但明星献血对献血者参加献血影响最小。结论影响圈比关注圈对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影响更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影响圈和关注圈的作用,提高招募、宣传的效果,不断扩大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vs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衢州市中心血站2016—2017年不愉快献血经历献血者的回访结果,为提高献血者保留工作寻找方法。方法将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不满意的644例不愉快经历献血者按照路径回访后的再次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 644例不愉快献血经历献血者中有222例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率34.47%。其中不满意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最高达39.80%。结论对不愉快经历献血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回访,既保留了献血者,也提升了无偿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本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12703名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体检表及献血反应记录,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女性656人,占5.16%,男性596人,占4.63%,女性反应率大于男性;首次献血者766人,占6.03%,2次以上献血者486人,占3.83%,首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体重小于60 kg的献血者789人,占6.21%,体重大于60 kg 的献血者463人,占3.64%,体重越重,发生率越低;随献血者年龄增加而献血不良反应逐渐减少.结论 大学生献血发生不良反应与性别、体重、献血次数、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全血且接受了电话回访的初次献血者66976名,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214名献血者,自中心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相关社会学信息,献血者服务中心对首次献血者的电话回访记录调取回访信息。卡方检验筛选出的对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结果 2214名初次献血者中,卡方检验显示对初次全血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是性别、献血类型、献血量和有无献血反应。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无献血反应(OR=1.753,OR95%CI:1.100~2.794,P=0.018)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可能性较大,男性(OR=0.681,OR95%CI:0.539~0.859,P=0.01),街头献血者(OR=0.641OR95%CI:0.509~0.808,P 0.001)和200 mL献血量(OR=0.641 OR95%CI:0.509~0.808,P 0.001)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可能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否有献血反应、献血量、性别及献血类型是首次献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有献血反应,献血量200mL,男性,街头的初次献血者更容易流失。  相似文献   

9.
某市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为制定献血者的组织、教育、动员、招募和保留工作策略,以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6年梧州市献血4次以上自愿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该人群的献血特点。结果2000~2004年献血4次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开始呈逐年递减趋势,献血5次及以上献血人数则逐年增加(χ^2=62.44,P〈0.005);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200ml献血人数逐年递减,300、400ml和成分献血人数逐年增加(χ^2=3790.23,P〈0.005),大部分重复无偿献血者在前3次献血中以献血200ml为主;献血次数越多,平均每次献血间隔时间越短(F=42.85,P〈0.01);单次献血量增加的平均间隔时间,根据单次献血量和所献血液品种情况有明显不同(F=63.49,P〈0.01);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次数成正比(χ^2=193.83,P〈0.005),在献血6次及以上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高于非固定献血者。结论根据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规律,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有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情况,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为采供血机构持续改进献血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采血信息系统调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档案,做回顾性调查并对其进行电话回访,收集信息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248 202人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并进行登记的有322人,发生反应后继续献血者96人,占比29.8%,相比未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降低16.7%(后者再次献血率46.5%)。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时是初次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为13.6%低于发生反应时为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率的55.6%(P0.05)。反应症状较重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率为17.8%低于反应症状较轻献血者再次献血率的33.3%(P0.05)。发生以全身表现为主的献血反应者再次献血率为27.7%低于发生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反应者再次献血率的45%(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给献血者带来负面体验,是造成献血者流失的1个重要因素,采供血机构应当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置、护理及回访工作的质量,确保献血者安全,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来巩固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有效监控献血风险,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献血反应的发生,除引起献血者的恐惧、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再次献血,也容易导致献血现场其他献血者连锁反应,不利于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对献血的风险进行经常性的监控,并采取措施将献血反应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保护好献血者是我们血站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为有效监控献血反应的发生,我们统计分析了本站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引起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综合因素,为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提供依据和方式方法。方法 统计2012~2019年兰州地区所有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272例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分析各种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根据性别、民族、职业、年龄、体重、献血量及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种诱发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中,抗凝剂反应为第1位,占32.4%(88/272);女性、学生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各年龄段中,18~25岁最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53.68%(10 572/35 265),年龄段与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的献血者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越轻,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P<0.05),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采献血者抗凝剂反应占整个献血不良反应因素的首位,需重点关注女性、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初次献血的献血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缺陷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通过和无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率的比较,分析献血者对血站献血服务的各方面的期待值。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例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明显低于无抱怨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另外,在218例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例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量的献血者献血后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及献血者体内储备池的释放与恢复时间。方法随机选择不同年龄段的自愿无偿献血者63名,分为200和400 m L献血组,于献血前、献血后即刻、献血后1 h、献血后1 d、献血后1周分别采集其血样做血常规检测。结果 63名献血者献血前后各点的血常规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献血前和献血后即刻、献血后即刻和献血后1 h、献血后即刻和献血后1 d以及献血后即刻和献血后1周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的变化明显(P0.05);200和400 m L组的献血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在献血后1 h可恢复到93%献血前水平。结论由于机体血细胞储备池的释放,献血者献血后血细胞数量迅速上升,并在献血后1 h达到高峰,在献血后1周自身血液明显得到补充,故捐献400或200 m L全血对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别,献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献血者人口特征,及献血服务体验情况对无偿献血动机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制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个市区具有献血经验者进行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献血者献血动机和献血服务体验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献血动机与献血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及献血动机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效样本705人。献血动机水平已婚者高于未婚者,年龄在27岁以上者高于26岁以下献血3次及以上高于献血1~2次者(P<0.05)。献血者对血站工作人员服务、献血流程、献血环境等方面的体验高于献血地点的分布(P<0.05)。献血自主动机及受控动机均与献血服务体验呈正相关关系(P<0.05)。献血者对献血地点的分布、血站工作人员服务、献血流程体验良好有利于献血动机的提高。结论 献血服务体验可影响献血者的献血的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建议采供血机构进行献血宣传及献血服务时,考虑献血者人群特征制定个性化措施,简化献血流程,优化献血地点分布,重视改善献血者献血服务体验,提升献血动机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彭德红 《全科护理》2013,(26):2446-2447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无偿献血已渐渐深入人心,大多数人把无偿献血作为献爱心的一种具体形式。在献血过程中绝大部分献血者不会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但有极少数因精神、体质等各种因素可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其中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献血不良反应率的78%,可见献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首次献血者人群。虽然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经过专业护理能很快缓解,但对献血者终归是一种身心方面感觉不愉快的献血经历,如果献血者首次献血就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对发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献血者召回策略的合理性。方法 2014年10月—2019年3月对2 706名ELISA单试剂阳性、而NAT阴性献血者标本的阳性项目进行确认,确认结果为阴性者,保留献血资格;3 109名被屏蔽至少6个月的献血者提出归队申请,归队检测合格者回归献血者队伍。比较参与保留和申请归队2种途径的检测合格率、再次献血比例、再次献血不合格率、再次献血的时间间隔。结果 2 390名(88.32%)献血者被成功保留献血资格,其中203人(8.49%)再次献血,再次献血不合格率12.32%,再次献血不合格者距离上一次不合格献血的时间间隔平均335 d,再次献血合格者的时间间隔为408 d。2 066名(66.45%)献血者成功归队,其中882人(42.69%)再次献血,再次献血不合格率4.99%,不合格者距离归队申请平均157 d,合格者平均92 d。结论献血者归队的流程、检测方法比献血者保留更科学,再次献血比例高,献血不合格率低,建议取消献血者保留途径,并永久屏蔽体内反复出现干扰物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献血者的焦虑心理与献血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献血者发生流失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中心参与献血者300例,根据献血者的献血次数分为一次组(170例)与多次组(130例)。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两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焦虑心理与献血知识的知晓状况。结果:无论一次或多次献血,男性均明显多于女性(P<0.05);两组献血者年龄、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程度及焦虑心理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中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教师和医生,农民及其他职业人群较少,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献血者的年龄、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状况和心理焦虑程度是影响献血者流失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影响献血者发生流失的主要因素包括献血者的年龄、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率和心理焦虑程度,因此献血中心应积极开展献血知识及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消除献血者顾虑,以发展更多的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9.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绝大多数献血者不会发生献血反应,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反应持续时间虽不长,却有一定的危害,给献血者带来痛苦,对献血产生恐惧和担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紧张程度,探索提供心理护理的最佳时期。方法将从填写《献血征询表》到献血结束共分解成为17个步骤,献血结束以后,献血者回忆每个步骤的紧张程度。结果 71.65%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会紧张,以女性(χ~2=9.68,P0.05)和初次献血者为主(χ~2=5.575,P0.05)。紧张程度最高的是穿刺瞬间;整个献血过程初次献血者(F=4.293,P0.05),非特意献血者(F=7.611,P0.05),女性(F=21.522,P0.05)紧张程度更高。献血前后看见采血针头的紧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献血经历、平时对针刺的恐惧程度会影响献血紧张程度。结论献血过程需重点关注女性、初次的年轻献血者,提高献血者的自我效能,详细讲解献血过程,提倡预约献血,遮挡采血针头和储血袋能降低献血者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