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升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至关重要。根据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对话方式、生活世界等观点嵌入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使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体系、关注内容等发生转变,以致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在高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3.
师生主体间性符合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变革,对当前的课堂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四种行动类型、互动生活世界、理想的言说情境等阐述可以给师生主体间性构建的行动模式及关注核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交往行为理论话语影响下,翻译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主体问进行着对话交往,译者成为社会交往主体之一,被赋予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特殊的交往行为构成的“公共领域”。因而大学的社会功能和运行绩效取决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是否具备交往主体的共性?是否具备有效交往的“主体间性”?文章通过对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的考察,以及现代大学困惑的分析,认为应将“投资—生产—需求”的分化和分工型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投资方和需求方整合、需求方参与生产”的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重构主体间“需求整合的聚集式对话”促进现代大学交往主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中,大学生主体性、话语权的缺失,教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等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缺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增进教育与现实的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成人教育的质量以及成人的发展.传统的成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存在着权力至上导致的被管理者主体性缺失、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伪交往以及功利主义趋向下的情感冷漠的问题,基于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的解析,依托成人教育管理的现实基础,重构二者之间应体现出主体间性下平等尊重...  相似文献   

8.
李妍 《考试周刊》2012,(61):162-16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我们思考社会问题有重要启示。其思想对于我国的主体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梳理其理论脉络,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叶荣国  孙娜 《教育评论》2022,(4):96-100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被大学生认同、接受,他们才有接受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主张等核心思想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话语双方需要建立“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促进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主张”,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交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言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当前中小学德育低效,已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扭曲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和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一思想对于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不能过高估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德育理论发展的哲学意义,因为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同样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把交往行为理论中的有益观点重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多元文化情景下的高校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教与学严重脱节。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合理性,提倡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这对研究生的交往式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交往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应归属于交往行为,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创设有效的教育言说语境和变革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是实现教育交往行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此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角度,针对高校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切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问题,对正确审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巴马斯创建的全新理论架构。交往行为理论关于其运行境域、类型与合理性以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等问题的论述,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行为囿于生活世界之中”“课堂教学行为需以合乎理性为基础”“课堂教学行为应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统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不能过高估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德育理论发展的哲学意义,因为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同样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把交往行为理论中的有益观点重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多元文化情景下的高校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9.
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入手,以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标,以形成主体间关系为核心,以立足现实生活为交往过程,进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缺乏互动沟通、交往关系单向被动及交往过程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高校应通过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交往式教学,选择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环境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交往作为21世纪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类交往行为,在文化交流和政治参与中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交往的公共领域基本符合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预期。基于哈贝马斯的视角,我们将从公共领域理论的理论维度探讨网络交往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