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师》2014,(3):124-124
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的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2014年11月23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肃认真的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姜珺的方案。他携手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几组建筑、设计和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主题为"山外山"的中国馆,以契合今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当代建筑巨擘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提出的"Fundamental"(基本法则)这一主题。有别于以往参展建筑师各自为政的作品展示,此次中国馆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合作构架:三家建筑事务所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综述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包含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分单、双年轮流举行。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盛会,被誉为世界建筑思潮及发展的"风向标"。它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相似文献   

3.
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落下帷幕,笔者参与了本次双年展的部分工作,亲身感受了此发展会的主题思想以及各展馆对大会主题思想的回应.通过重点介绍中国馆的主题及参展作品《序列》,展现步入国际顶级建筑展览空间的“中国设计”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作品名为Murmur,与中国馆的主题Negotiation呼应,意为威尼斯处女园中一群集身体-装置-建筑于一身的特殊物体,彼此低声细语,以微弱的声音构筑起一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5.
孙凌波 《世界建筑》2010,(10):114-115
<正>2010年8月29日,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经过了26日-28日的3天预展之后,正式向公众开放。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人们在建筑中相遇"(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策展人是2010年的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她也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首位女性策展人。妹岛希望本届双年展成为对建筑的一次反思——在21世纪人类生活快速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和经济趋向全球化,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都在改变,建筑  相似文献   

6.
徐洁  孙乐 《时代建筑》2006,(6):118-123
文章介绍了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对“城市、建筑、社会”主题的展示,反映了全球化环境中各国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人群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 这是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岛城,它被建造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而这样一座城市,却成为了建筑的精神家园,为世人佐证了一场又一场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建筑盛会。  相似文献   

8.
沙永杰 《城市建筑》2006,(11):83-86
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城市:建筑和社会”为主题,对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讨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并将这一问题引申到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变当代生活方式等层面。展会中有关中国城市的内容频繁出现,为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问题提供了参考视点。  相似文献   

9.
韩彦 《时代建筑》2008,(6):108-114
文章以独特视角和价值取向对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进行了有选择的评论和解读,从主题展和国家馆的大量展览内容中取得有启示性的内容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刘梦零 《世界建筑》2011,(1):106-110
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2010年8月28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拉开帷幕,建筑师朱锫及其团队的装置作品"意园",坐落于威尼斯军械库的处女花园院内,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艰深的建筑知识如何更有效地向大众传播7库哈斯的早期著作S,M,L,XL将社会、政治、文化、消费等各方面知识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建筑理论文本的典范。本文尝试从文字策略、图像策略和电影化叙事三个角度来分析其文本编排与表达的策略,为“叙事性”建筑和“建筑叙事”寻找某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宪章》是国际历史建筑维护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其后的一些文件不断完善和丰富着这一国际原则;然而,其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东亚木构古建筑的维护和保护的建议却是一个空白。因此在中国,对《威尼斯宪章》予以中国特色的修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辉 《世界建筑》2011,(10):118-122
借鉴美学相关研究,文章针对西文建筑美学发展中的“现代性”展开研究,尝试从观念演化、思潮分野两个方面对“现代性”精神加以概括,进而剖析“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对国内顶尖建筑院校教学空间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国建筑院校教学环境建设的问题,提出教学环境应当密切结合建筑学专业教学的特点,营造开放、积极的人文氛围,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姜涌 《世界建筑》2005,(3):102-105
本文以作者的职业经历为基础,概要地分析了职业建筑师的起源及建筑·建筑生产的特征,勾勒出日本职业建筑师、日本的建筑生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胡世德 《建筑技术》2001,32(11):732-735
北京住宅由古至今不断演变 ,尤其是在1949~200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飞跃的发展 ,住宅多样化、楼型和户型日益丰富。分析北京住宅发展过程 ,对住宅层数、体系、布局和楼型、户型综合考虑 ,择优选择 ,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传海  王勇 《工业建筑》2012,42(12):156-160
基于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实体物质因素和非实体物质因素两方面分析苏州现代建筑形态的文化传承及创新。指出在实体物质要素的传递方面主要表现为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传承及创新,在非实体物质要素的再现方面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演绎和表达及"存在空间"的营造和表达。  相似文献   

18.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9.
金磊 《建筑创作》2010,(6):120-127
本文以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设立五周年为背景,研究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理论发展、政策导向及文化推动。通过事件、图书、理念的描述旨在从学术研究、政策战略、实践层面诸方面为未来建筑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科学而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way we view and depict a natural site is defined by the way we observe and express i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types (the realistic sketch, design sketch, and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os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ll of them involve observation (viewing) and expression (drawing) of natural beings and phenomena, where traditional paintings are in the pursuit of honest depiction of the forms or shapes. Whil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t emphasizes understand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evolutions and the complicated intrinsic relations of the authentic sites — in other words, to represent the nature of reality. To be on-site, the use of body movement, and the evolutions and correlations of natural being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to the ob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bining with two cases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to develop abstract forms and design concepts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authentic sites and how the trans-scaled reflection on the correlations about the sites can inspire a site-scaled design,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