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肠梗阻患者病因分析及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196例临床资料。结果粘连性肠梗阻占43.4%,肿瘤性肠梗阻占37.8%,嵌顿疝引起肠梗阻占10.7%,其他8.1%;入院后48h内手术102例,48h后手术4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1例,死亡6例,病死率占3.1%。结论粘连和肿瘤是成人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病因,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正确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腹症合并休克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团结 《安徽医药》2004,8(5):352-353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腹症合并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中感染性休克占56%(56/100),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出血性休克占44%(44/100),多为外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抗休克治疗后,89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69.7%(62/89),非手术治疗11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7例,总发生率27%(27/100),感染性休克占39.3%(22/56),出血性休克11.4%(5/44),多发生在病程的1~3 d.发生急性肾功能哀竭23例,发生率23%(23/100).本组100例病死率35%(35/100),死亡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5.7%(23/35).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休克时,应首先紧急抗休克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是必要的,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胃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大出血30年来的状况及其问题.方法收集我院1 970年1月-1999年12月胃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大出血的病历共234例,将其年龄性别、出血原因、休克、手术预后、<35岁和>60岁的年龄组及治疗预后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再按70~、80~及90~等三个年代进行排列,从中了解其30年来的变化情况.结果治愈出院96.2%,病死率为3.9%,死亡原因均与晚期休克有关.其中溃疡出血占89.3%,胃癌占6.8%,胃炎占3.9%.70年代手术1 57例,90年代5 5例.其年龄性别、休克及病死率在三个年代变化不大(P>0.05).>60岁及<59岁两组的休克率、转科急诊手术率及病死率分别为56.9%/38.3%、4 5.8%/11.1%及9.7%/1.2%(P<0.05).结论近1 0年来,需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大出血的病人明显减少.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治疗、早期的胃镜止血术及在休克发生前即急诊手术是预防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兰晶 《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5-186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164例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164例中,恶性肿瘤占首位(37.8%),其次为嵌顿疝(32.3%)。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3.7%,均由于手术过晚所致。结论早期诊断,术前正确的评估及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是降低老年肠梗阻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最适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11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34例。行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中,将手术时间≤3d的记为实验组,〉3d的记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110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共有76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治愈72例,治愈率为94.74%,死亡病例为4例,死亡率为5.26%;未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中,治愈病例14例,治愈率为50%,死亡病例为14例,死亡率为50%。此外行手术治疗的76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实验组病死率以及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肠梗阻应尽可能早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其死亡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王锦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628-1629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228例外科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 肿瘤、粘连、疝分列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施行手术的181例中,术后产生并发症15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6.1%.结论 肿瘤和粘连是引起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时,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相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院2003年3月~2010年11月期间33例第一诊断为结直肠癌同时合并急性肠梗阻并且最终以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一期吻合28例,占84.8%;二期吻合2例,占6.1%;行姑息性造口或捷径吻合术3例,占9.1%。其中,7例(21.2%)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感染性休克2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提高对结直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的认识,尤其是选择手术方式治疗的,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肿瘤及肠管的局部情况等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性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老年完全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本组56例行手术治疗,入院至手术时间为3小时至5天。术中诊断13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5例术前做出诊断,符合率38.5%。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死亡3例,病死率5.4%,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死亡2例。结论对于老年结、直肠癌性梗阻,能够早期并准确地认识到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国  吴波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8-1549
目的:探讨老年肠梗阻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2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因人而异的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102例老年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90例,治愈78例,好转10例,死亡2例,保守治疗12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无死亡病例,总治愈率为86.27%,总死亡率为1.96%。结论:要准确把握老年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疾病及死亡原因构成,并比较不同病种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新生儿1 342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1 342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总数8 536例的15.72%,死亡71例占同期儿科死亡总数105例的67.62%.新生儿疾病病死率为5.29%.从住院新生儿疾病的构成比来看,以新生儿窒息为主,其次为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等.死亡病例中死因前三位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极低体重儿、肺透明膜病.出生后3 d内死亡61例占新生儿期总死亡71例的85.92%.结论:由于围生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病种及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降低围生儿的患病率与病死率,必须加强产科和儿科紧密合作,作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复苏技术.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前行充分液体复苏90例为对照组,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86例为研究组。记录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患者直至出院或死亡。结果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2例(2.33%);出血控制后24h死亡3例(3.49%);总死亡7例(8.14%)。术后DIC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并发症发生率9.30%。对照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6例(6.67%);出血控制后24h死亡4例(4.44%);总死亡13例(14.44%)。术后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DIC8例、MODS2例、脓毒血症2例,共13例,发生率14.44%。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急救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结肠癌并肠梗阻急诊与择期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194-195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肠梗阻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把60例结肠癌伴肠梗阻分为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对两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手术组Ⅰ期切除吻合率为61.5%,而择期手术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9.2%,11.5%,42.3%,病死率为7.7%。择期手术组没有发生吻合口瘘及死亡,肺部感染率为2.94%,切口感染率为5.88%,两组各并发症比较,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伴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疗效优于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的原因与降低病死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经手术治疗后36例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绞窄性肠梗阻引起死亡的原因,感染性休克20例,肠坏死继续进展6例,肠瘘、腹膜炎8例,短肠综合征2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发展的严重阶段,因此,要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不仅要注意正确诊断,严格手术治疗原则,正确的术后处理,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96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荣  王建 《江西医药》2007,42(9):793-794
目的 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2006年收治的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96例的急诊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96例均行急诊手术.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69例,占71.9%;结肠癌一期切除、近端结肠造瘘,二期闭瘘16例,占16.7%;肠捷径手术8例,占8.3%;肿瘤无法切除,单纯造瘘、组织活检3例,占3.1%.93例临床痊愈出院(96.9%).3例死亡,病死率3.1%.出现并发症11例.结论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 是手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以选择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为佳.  相似文献   

15.
高志奇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97-2797
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绞窄性肠梗阻随机分成两组。1组:对有生机的肠段松解复位32例2组:对绞窄肠段予以切除33例。结果:2组术后休克持续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无死亡(P<0.05)。结论:对绞窄性肠梗阻伴有感染性休克患者,尽可能切除绞窄肠段,去除感染,使术后休克很快纠正,防止MSOF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12年11月间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360例,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发病48h内实施手术共204例,B组为发病48h后实施手术共156例,比较A、B两组患者恢复时间、肠坏死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A组的恢复时间为(17.96±2.23)d,肠坏死6例,肠坏死发生率为2.9%,病死3例,病死率为1.5%.B组的恢复时间为(22.64±4.58)d,肠坏死15例,肠坏死发生率为9.6%,病死18例,病死率为11.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需要按个体化治疗方案处理,适时进行手术,这样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以及减少术后死亡和肠坏死的发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61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术后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为24.59%(15/61),包括切口感染或裂开、吻合口瘘、粘连性肠梗阻、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术后病死率4.92%(3/61),死因为严重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应根据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癌灶部位、全身状况、梗阻部位病理特征等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合理术式,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日后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86例,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Dukes A期患者共27例,约占31.4%,经过手术治疗后,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死亡率为0;Dukes B期患者共37例,约占43.0%,经过手术治疗后,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死亡率为5.6%;Dukes C期患者共17例,约占19.8%,经过手术治疗后,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5%,死亡率为12.5%;Dukes D期患者共5例,约占5.8%,经过手术治疗后,并发症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死亡率为100.0%。结论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理分级,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也不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肠梗阻2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锦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28-1629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228例外科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肿瘤、粘连、疝分列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施行手术的181例中,术后产生并发症15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6.1%。结论肿瘤和粘连是引起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手术治疗肠梗阻97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患者梗阻情况,研究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是治疗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手段。方法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诊治的97例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7例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给予手术。治愈84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13.4%。结论肠梗阻发生绞窄早期诊断困难,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判断,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