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红岗油藏具有油层数量较多、渗透率较低、非均质性较严重和原油黏度较高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依据油藏开发实际需求,利用仪器检测、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开展“复配聚合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N-1”二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实验研究,并对二元复合驱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相同黏度“高分聚合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N-1”二元复合体系相比较,“复配聚合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N-1”二元复合体系的扩大波及体积能力较强,采收率增幅较大,采取“调剖剂+二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要比单独使用二元复合体系的增油效果好,并且油田开发中前期的调剖要比中后期的增油效果好.推荐矿场驱油剂药剂和段塞组成实施方案为“前置段塞注入孔隙体积倍数0.05(2.4 g/L复配聚合物)+主段塞注入孔隙体积倍数0.50(1.6 g/L复配聚合物,3.0 g/L表面活性剂JN-1)+保护段塞注入孔隙体积倍数0.02(1.8 g/L复配聚合物)”.  相似文献   

2.
岳青 《特种油气藏》2021,28(2):144-149
大庆油田ASP(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实施过程中,原油采出液出现了严重乳化现象,且乳状液的运移规律及其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程度不明确。因此,开展长岩心模型实验,明确了乳状液渗流及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按照实际三元复合体系配方注入,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乳化能力不断减弱,0.40倍孔隙体积时产生乳化段塞,0.60倍孔隙体积时乳化结束,乳化段塞长度为0.20倍孔隙体积。驱油实验显示,最佳的驱油段塞尺寸为0.30倍孔隙体积,实际乳化段塞未达到最佳尺寸,需要延长三元复合体系注入。实验真实反应了地层条件下三元复合驱乳化过程,明确了乳化规律以及乳状液段塞对驱油效果影响程度,对现场段塞设计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井距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表明,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复配所形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与未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三元复合体系相比,不仅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1/2,注入化学剂的成本降低了30%以上,而且体系与原油之间仍能达到10^-3mN/m超低界面张力值,取得中心井区提高采收率23.24个百分点,全区提高采收率16.64个百分点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后三元复合驱油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卢祥国  王风兰  包亚臣 《油田化学》2000,17(2):159-163,180
本文针对大庆油田仍残留有大量原油的聚合物驱后油藏,采用室内岩心驱油方法,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3种方法进行了实验评价。实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采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交联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交联三元复合体体系)及交联聚合物体系(胶态分散凝胶,CDG)段塞加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交联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已有经济上可行的交  相似文献   

5.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设计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针对聚驱后油藏非均质性强、剩余油普遍分布的特点,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包括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通过研究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溶胀能力、黏弹性、滤过能力和在岩心中运移性能,及其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得到了适合于胜利高温高盐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1000 mg/L PPG+1000 mg/L聚合物+0.3%胜利石油磺酸盐+0.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709。结果表明,PPG可遇水溶胀,耐盐性能好,在油藏中具有封堵和运移性能,较单一聚合物能够更好地提高波及体积。在含水98%条件下注入0.3倍孔隙体积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13.6%(OOIP)。该体系可应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或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辽河油区普通稠油锦45块于Ⅱ油层油藏条件,在室内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筛选出2种碱剂Na2CO3和NaOH,从6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分别适合于强碱NaOH和弱碱Na2CO3的2种表面活性剂为QYJ-7和J90;考察了碱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最佳协同效应用量范围,碱/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最佳复合驱油体系分别为0.2%J90+1.1%Na2CO3和0.3%QYJ-7+0.5%NaOH;筛选出的复合体系使水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都达到10^-3mN/m数量级以下,室内驱油试验表明,注入段塞体积0.3PV时,驱油效率皆提高20%以上,地层温度下放置30d,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在10^-2-10^-3mN/m范围,变化不大,表现出较好的长期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地层非均质程度不同,驱油体系有效提高采收率所需的黏度及界面性能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油藏及原油特点,设计不同非均质条件仿真物理模型,对室内静态实验优选出的4个化学驱油体系进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浓度(3g/L)一定,聚合物浓度分别为1.5g/L和1.0g/L的SP二元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基本相同;Na2CO3浓度(10g/L)、表面活性剂浓度(3g/L)一定,聚合物浓度1.5g/L的弱碱ASP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比聚合物浓度1.0g/L的弱碱ASP三元体系高2.26%。优选聚合物浓度为1.5g/L的复合体系,改变渗透率级差至2倍、3倍和5倍,随非均质性增强,与SP二元体系相比,弱碱ASP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优势逐渐变弱;在模拟具有油藏代表性的3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聚合物浓度1.5g/L的弱碱ASP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比SP二元体系高出2.15%,最终确定适合双河油田IV5-11层系的驱油配方为弱碱ASP三元体系,即1.5g/LZL-Ⅱ+3.0g/LQY-3+1.0g/LNa2CO3。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北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油藏储集层黏土含量高(29%)、地层原油黏度低(11.0 mPa·s)、酸值低(0.28 mgKOH/g原油)、油藏温度低(54 ℃)、水驱采收率高(> 50%)等特点,优化出适合该油藏的三元复合体系:1 500 mg/L聚合物J4+3 000 mg/L表面活性剂ES+12 000 mg/L碳酸钠。开展了该复合体系热稳定性、老化、吸附等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体系老化90 d和天然岩心砂三次吸附后,热稳定性较好(黏度保持率为50.6%),仍能达到10-3 mN/m超低界面张力。采用高低渗透率双管模型,开展了老化前后复合体系驱油实验对比研究。在综合含水90%时,改注0.3 PV未老化复合体系,综合采收率提高31.1百分点;改注0.3 PV老化90 d后的三元复合体系,综合采收率提高22.2百分点,比老化前降低8.9百分点,说明三元复合体系老化后对驱油效果有较大影响。分析发现体系老化后黏度降低较多、界面张力升高,是导致驱油效率下降的原因。研究结果对今后体系优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体系优化中分别测定不同体系老化前后的黏度和界面张力,根据其变化情况即可最终优化出较佳的复合驱油体系。  相似文献   

9.
非均质油藏复合驱合理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油田三元复合驱油实际需求,通过调整活性剂、聚合物和碱的类型和配方组成,在两种具有大庆油田油藏典型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上对低活性剂浓度三元复合体系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非均质油藏三元复合驱应当兼顾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将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和碱的浓度分别降低到0.1%和0.8%,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间界面张力保持为0.01mN/m,并适当增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或增加聚合物浓度,低活性剂浓度三元复合体系驱原油的采收率可以增加20%以上。  相似文献   

10.
S7断块驱油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7断块低渗透油藏特征,开发出驱油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HSA-JS,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3℃,SHSA-JS溶液浓度窗口为0.05%~0.6%,注入水矿化度为1 000~25 000 mg/L、二价离子(Ca2+,Mg2+)含量为2 410 mg/L的条件下,SHSA-JS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2mN/m数量级;储层净砂和石英砂对0.3%SHSA-JS溶液的静态吸附量分别为4.50 mg/g和0.32 mg/g;静态洗油效率在41.8%以上,0.3%SHSA-JS溶液注0.4 PV孔隙体积后可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采收率7.71%。该表面活性剂可满足S7断块低渗透油藏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泡沫驱特有的高粘度及在油层孔隙介质中渗流时不停消泡与起泡特点,使其即具有聚合物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的作用,也能够抗高温高盐.通过室内驱替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依托高温高盐稠油的鲁克沁油田地质情况,研究泡沫注入段塞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泡沫驱最佳注入段塞为:以改善水驱为主的深部调驱段塞(0.15 PV)和以段塞驱油为主的大段塞(0.45 PV).泡沫段塞0.15 PV时,提高的采收率为8.59 %OOIP,吨起泡剂增油量187.47t/t,综合指数16.10;泡沫段塞0.45 PV时其提高的采收率为14.65%OOIP,吨起泡剂增油量106.60t/t,综合指数15.62.  相似文献   

12.
罗二辉  胡永乐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4):111-114,149,150
首先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化学剂最佳注入程序为0.1PV聚合物前置段塞、0.45PV三元复合剂主段塞、0.05PV聚合物后续保护段塞,其次再依据聚驱后区块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了三套井网方案并开展了聚驱后三元复合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数模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与前一阶段聚驱相比平均可提高采收率12.9%,其中,水平井和直井的注采组合方案提高的采收率幅度最大,达到15.97%,所以聚合物驱后应综合考虑水平井的注采调整和三元复合驱的多重优势,以期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ASP) flooding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method. Reduction of interfacial tension (IFT) between crude oil and ASP solution is the main mechanism in ASP flooding. Evaluating IFT between crude oil and ASP solution is a key parameter for ASP flooding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r field projects. In order to obtain good result of ASP flooding in the reservoir in Zahra fiel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Na2CO3 on IFT between Zahra crude oil and ASP solution with three different surfactants, BHJC, SS-231, and SS-233, was researched. IFT was measured with surface tension meter SVT20N, Dataphysics Co. Germany, at 72°C. For the view of IFT result anionic surfactant BHJC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Zahra oil field.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SP flooding in Zahra oil field.  相似文献   

14.
温西三区因为油藏渗透率低,注水后期水驱效果变差和注入能力下降,导致开发效果变差,而空气驱技术针对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为此,本文在温西三油藏条件下进行空气驱岩心驱替试验,试验研究不同空气段塞大小(0.05 PV、0.1 PV、0.2 PV、0.3 PV、0.4 PV)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空气段塞的增加,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变大,且低渗管采收率提高幅度高于高渗管。当空气段塞为0.3 PV时,提高的采收率为6.25%,采收率提高幅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孤岛油田化学复合驱扩大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常规井网化学复合驱油扩大试验经历了前置段塞、主段塞、后置保护段塞的注入及后续水驱,目前试验区综合含水率基本接近试验前水平。由于复合驱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油效率,注入系统和采出系统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井注入压力升高,吸水剖面得到调整,层间矛盾得到改善;油井产油量大幅度上升,含水率大幅度下降,实际提高采收率已达11.7%。与水驱相比,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复合驱扩大试验取得了成功。由于试验是在常规井网下进行的,该试验的成功说明胜利油区在常规井网和污水配注条件下实施复合驱油可以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图5表2参11  相似文献   

16.
渤海X油田自实施聚合物驱以来,含水上升较快,注聚井的吸水剖面反转现象严重,为改善开发效果,模拟地质油藏特征和开发情况,应用三层非均质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不同类型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和合理段塞注入方式优选,结果表明:聚表二元驱能够有效改善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反转现象,有效扩大波及体积;优选的段塞注入方式为:0.1 PV(0.25%表面活性剂+2 000 mg/L聚合物)+0.3 PV(0.2%表面活性剂+1 500 mg/L聚合物),优选的聚表二元驱段塞注入方式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6%。  相似文献   

17.
海上稠油油田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与注入方式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海上绥中36-1油田油层条件,进行了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注入方式的优化实验研究。聚合物驱后在不同注入时机(直接转注、含水最低点、含水70%和含水95%时)转注二元复合体系,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5.36%、73.32%、71.22%和68.61%,直接转注二元驱的采收率最高(42.61%)。在相同水驱条件下,以不同注入方式注入二元复合体系后发现,注入0.3 PV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优于注入0.05 PV聚合物+0.2 PV二元复合体系+0.05 PV聚合物和0.1 PV聚合物+0.2 PV二元复合体系。但注入方式的改变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较小,以聚合物做保护段塞更有利于控制工业化成本。在相同段塞聚合物用量条件下,用前后保护段塞的效果好于单一前置段塞。在等经济的条件下,聚合物驱后进行0.3 PV二元复合驱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9.05%,比等价的0.7 PV聚合物驱采收率高1.61%,使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大等问题。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改善大庆油田注采开发现状,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N5试验区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采用小段塞多轮次的段塞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大段塞少轮次的段塞;最佳组合的段塞为凝胶(0.02PV)+聚合物(0.03PV),共计注入11轮次,注入总量为0.55PV;经过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后,其阶段采收率可在聚驱基础上提高10%左右,说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方法具备进一步开发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欢喜岭油田欢50块高温油藏室内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结果证明,欢50块原油/(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可利用界面张力与温度关系曲线外推,获得不易测定的较高温度下界面张力值,由于欢50块油藏温度很高,表面活性剂的热稳定性成为化学驱成功与否的关键,试验证明,含盐度是影响表面活性剂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配方1.5%Na2CO3+0.4%LH可满足高温条件下欢50块油藏原油低张力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