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因缘”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同,所受果报亦自不同。这一宗教迷信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雅茜 《考试周刊》2015,(18):19-21
文章对金基德电影特有的以血腥和色情为主题的暴力美学进行分析,并对电影"失语"现象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金基德借用暴力美学最真实反映人性道德的原因。金基德的电影为什么在本土并不叫好,风格从以往的血腥暴力转向温情脉脉。同时和同类型导演的暴力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韩国电影导演金基德的主要作品入手,着重分析了金基德电影作品中空间意象的强烈隐喻色彩,探讨其电影作品在创作观念方面的鲜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金基德是韩国比较另类的导演,其作品不断尝试着对于人性和欲望的探索以及人性恶的特殊观照,在拍摄风格及故事情节上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从金基德电影的影像特征、人物性格以及故事主题等来阐释金基德电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郑悦然 《文教资料》2013,(32):112-114
提起韩国导演金基德,除了广为人知的暴力与情色影像以及超乎想象的精彩故事之外,还需注意的是,在其作品中.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极为和谐的“共生”状态。这种生存状态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大东亚地区的儒学传统,再加上宗教元素的渗透以及金基德自己的思想探索,从而形成了金基德电影特有的共生主题。  相似文献   

6.
熊政 《现代语文》2009,(11):134-135
情节"突转"和"无声"语言是金基德电影的两大主要诗性特征,情节的"突转",既能促使观众的积极反映,又能升华影片的主题思想;"无声"语言既是一种沉默中的对白,又是一种简化的诗意表征。二者都是金基德象征性影像世界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章骞 《文教资料》2012,(6):105-106
金基德电影中画面美学继承了东方传统美学观,影片中画面的静溺、空灵、儒雅,但这样的画面下悲惨演绎着激烈的性、暴力、死亡等主题。金基德用饱含血和泪的影片关注被损害后绝望、堕落中挣扎的人间百态,在黑暗世界里闪现出的希望的火花和美好的幻想也被他敏感地捕捉。本文就金基德如何将美与暴力混合成一部部触目惊心而又使人深思的电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两汉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唐代顶峰时期和宋代世俗化的发展,到了明代,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明代小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此做出了反映。《三山福地志》是明代初期影响最大的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中渗透的因果观念等佛教思想在表达主旨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后,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佛教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作为代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高峰的"三言"就包含许多关于佛教的内容,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故事情节具有了类型化的特点,即因果报应型、转世轮回型、色欲考验型以及忍辱受屈型,这些故事类型事实上是一种佛教文化心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冤魂志》作为一部"释氏辅教之书",宣扬佛家思想和教化是其主旨。围绕这一中心,《冤魂志》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因果报应说,主要描述了因诸般恶行而遭受的报应,用以强调佛教冤报论信而有征。颜之推本人命运多舛,"一生而三化",经历了诸多家国变故和人生磨难。心态的微妙变化,家族学佛的传统,使得颜之推一方面自觉地著书为佛教服务,推行教化;在另一方面,又寻求佛教中积极的一面,使之与儒家传统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个人修养还是宗教信仰,贾平凹的崇佛都很令人关注。从他的散文、小说甚至真切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他对"佛"的一种敬畏之感。当然作为一个作家,他所接受的文化是极其复杂的,影响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面上。小说《白夜》以平常男女在生活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点滴事迹及主要人物所遭受的精神苦痛为统领。虽然其中仍弥漫着多种神秘文化元素,但其主要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为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佛、道二教的缘分相当深厚,几乎从开篇便沐浴在佛光、道风之中。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说岳全传》对佛教素材的吸收、改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择取与佛教有关的素材进行生发、改编;二是借助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编织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情节;三是从佛教观念或传说出发,衍生出人物或故事。正是这三种方式的巧妙运用,才得以形成全书"因果报应"的结构布局、"忠奸——出世"的双重性主题及"鹏——龙"型人物组合,并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中的主人公吉尔摩基于因果报应与轮回转世选择死亡的方式,反映了美国西部人与所生存环境的对立,反映了"群体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与精神空虚,进而揭示了当代美国生活的真实画卷和个人异化心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任何宗教艺术都是为表现其宗教思想服务的,释家的变文讲唱也不例外。本文抓住业报轮回这一最基本的佛教思想,具体地分析了它的来源及其在敦煌变文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佛教对李煜的人生走向和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根源于社会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原因,在李煜与佛教的接触之中不断深化.李煜助力了佛教的兴盛繁荣,佛教也成就了李煜的思想塑造和诗词创作,他对佛教不断进行着自我的内化,同时也表达着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与整个世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词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无常”、“苦”、“空”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及对于“净土”归宿的追求上。通过对“文人曲子词”和“民间曲子词”的分析,探讨佛教思想在唐五代词中的具体表现,并总结出当时的词人在佛教接受中的几类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空间与叙事、空间与人物、空间的隐喻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春去冬来》。极强的隐喻色彩背后是导演金基德对当代反理性的思想潮流的担忧,更是对当代人在欲海中漂泊命运的深切悲悯,电影呈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与佛教具有不解之缘。他高度重视佛教,充分肯定佛教,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他读了很多佛教书籍,熟悉很多佛教掌故和佛教事物,并与僧人交往。他深受佛教影响,向往佛法与佛界,他的诗词文章表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主要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五蕴聚合,因果报应。形成上述这些情况有主观与客观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