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及干预手段,提高医务人员对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认识,探讨临床药师该如何加强对培门冬酰胺酶用药的药学监护。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出现腹痛伴血、尿淀粉酶升高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出现腹痛伴血、尿淀粉酶升高,但无影像学异常表现,依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为1~2级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予禁食等对症处理后,显著好转。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评估患儿情况,认为可行第二剂培门冬酰胺酶化疗,临床药师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在严密监护下行第二剂门冬酰胺酶化疗,患儿未出现类似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需加强对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患儿的药学监护,对患儿及家属行用药教育,如出现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评估,协同医师共同完成患儿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发生药物性胰腺炎的特点,探讨药物性胰腺炎的触发工具。方法: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或尿淀粉酶中任一指标超过3倍正常上限(ULN)为筛选条件,从医院信息系统(HIS)调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病例。根据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评价标准和诺氏药物不良反应评估量表评价病例。经4名药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共同判定药物性胰腺炎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筛查出实验室指标阳性信息1 522条,相关患者335例次。最终判定药物性胰腺炎50例,其中44例怀疑药物为培门冬酶,其他怀疑药物包括替加环素、阿糖胞苷等;2例各发生2次药物性胰腺炎,怀疑药物均为培门冬酶;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发热,4例(8.0%)发病时无典型症状;血脂肪酶401.5(194.4,884.6)U/L,血淀粉酶245.8(166.8,507.8)U/L,尿淀粉酶778.0(383.4,2 048.0)U/L;12例(24.0%)伴有感染;考虑药物性胰腺炎后均停用怀疑药物,18例(36.0%)给予吸氧,7例(14.0%)给予血液净化,治疗后均好转,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和总体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有腹部表现,包括明显腹痛20例,呕吐18例,腹胀12例,13例柏油样粪便。虽然所有患儿都有典型的皮肤紫癜,但8例患儿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所有患儿血液中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尿淀粉酶水平增高。并且腹部超声检查发现14例胰腺肿胀。胃镜检查阳性率100%。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腹痛症状。所有患儿均预后良好。出院后6~12个月未出现任何腹部并发症。结论在过敏性紫癜儿童中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低,与过敏性紫癜的腹部表现在临床上无特异性。因此,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有严重的腹痛时,应评估血清淀粉酶水平确诊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过敏性紫癜伴急性胰腺炎,并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9,(1):160-162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胰岛素配合生长抑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伴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DKA伴AP患者12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胰岛素大剂量组和胰岛素小剂量组,每组63例;大剂量组患者给予0.2 U/(kg·h)胰岛素和生长抑制素治疗,小剂量组患者给予0.15 U/(kg·h)胰岛素和生长抑制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三酰甘油、血液淀粉酶及血酮体含量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症状(腹胀、腹痛、体温、血糖及血淀粉酶)复常正常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小剂量组患者血糖、三酰甘油、血液淀粉酶及血酮体含量测得值低于大剂量组(P<0.05),临床症状(腹胀、腹痛、体温、血糖及血淀粉酶)复常时间均早于大剂量组(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配合生长抑素治疗DKA伴AP患者的疗效优于大剂量胰岛素配合生长抑素的疗效,有效改善了生化指标,缩短了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治疗儿童肾脏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分析他克莫司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与风湿免疫科2018-2020年收治的2例应用他克莫司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儿在他克莫司应用过程中出现急性胰腺炎,包括典型上腹部疼痛、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3倍以上,影像学符合胰腺炎改变。经停用他克莫司、禁食禁水、抑制胃酸分泌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均恢复正常。结论:对于肾脏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儿,应用他克莫司应警惕急性胰腺炎,密切关注患儿症状与体征,及时完善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等实验室检查及胰腺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导致全身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滤过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接纳的重症胰腺炎36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指标和血气分析等变化情况。结果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得到了明显改善,生化指标总胆红素、淀粉酶、脂肪酶、尿素氮和肌酐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存在明显差异,酸中毒、低氧血症得到纠正。36例患者中26例痊愈出院,存活率为72.22%。结论连续性血液滤过在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联用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治疗,比较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5.00%(P<0.05),腹痛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采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联用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茵山莲颗粒联合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开滦总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微量泵静脉注射注射用生长抑素,首次100μg,而后以50μg/h匀速泵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茵山莲颗粒,2袋/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呕吐、腹胀、高热、无便、上腹压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脂肪酶、血淀粉酶、白细胞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山莲颗粒联合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调节生化指标,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过程中针对血液净化丢失量提高生长抑素输注速度的疗效。方法将我院EICU诊治的9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血液净化过程中是否提高生长抑素输注速度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血液净化过程中根据废液中生长抑素含量予以针对性补充,对照组(56例)血液净化过程中不改变生长抑素输注速度。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改变、并发症、死亡率等情况。结果连续血液净化过程中观察组血清生长抑素水平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IL-6)及APACEHⅡ评分降幅超过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及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过程中,针对生长抑素丢失量提高生长抑素输注速度,可以稳定体内生长抑素浓度,从而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及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共110例,采用生长抑素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将单纯中西医疗法治疗作为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症状、体征和缓解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影像学结果、尿淀粉酶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时,采用生长抑素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费用比较昂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培门冬酶(PEG-Asp)两种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于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3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左旋门冬酰胺酶组(L组,51例)及培门冬酶组(P组,52例),L组使用L-Asp每次6 000 U/m2,静脉注射,P组使用PEG-Asp每次2 500 U/m2,肌肉注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住院时间、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情况及生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呈上升趋势(P<0.01),P组患儿治疗期间均低于L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白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总胆红素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L组患儿过敏反应及胰腺炎发生率高于P组(P<0.05)。结论:PEG-Asp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更快的缓解患儿病情,具有用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L组的特点,但胰腺炎发生率却高于L组,所以有关PEG-Asp的安全性还应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我们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研究来确定几个生化指标在鉴别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胰腺炎中的用处.方法:把140个患者分成A组(酒精性胰腺炎)和NA组(非酒精性胰腺炎).NA组又进一步分为B组(胆源性胰腺炎)和NANB组(非酒精、非胆源性胰腺炎).测定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脂肪酶/淀粉酶、AST、ALT、ALP、胆红素、r-GT、和平均红细胞容积.结果:酒精性胰腺炎患者血淀粉酶,ALT、AST、ALP和尿淀粉酶显著降低(P<0.01).酒精性胰腺炎患者的平均红细胞容积、L/A显著增高.脂肪酸、胆红素、r-GT在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胰腺炎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生化指标和其它临床特点一起可以帮助我们早期鉴别酒精性和非酒精性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13.
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53例,分为单用生长抑素组、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组、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组。观察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血糖、血钙恢复时间及腹痛、上腹部压痛缓解时间的指标差异。结果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组、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组以上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单用生长抑素组,P<0.05。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组白细胞恢复时间短于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组(P<0.05),而其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较单独应用生长抑素效果好。生长抑素联合加贝酯组白细胞恢复时间较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组短,而两组在血清淀粉酶、血糖、血钙恢复时间及腹痛、上腹部压痛缓解时间的指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注射用生长抑素,6 mg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微量汞缓慢注入维持24 h。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00 mg/次,1次/d,3 d后剂量减半。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腹痛消失时间、腹水消失时间、排气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钙、血淀粉酶、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8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腹痛消失时间、腹水消失时间、排气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钙从治疗3 d开始升高,血清淀粉酶、IL-6、IL-10、IL-18均从治疗3 d开始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67%、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降低各炎症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联合硫酸镁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胆总管结石行ERCP术治疗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生长抑素联合硫酸镁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胃肠减压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低于B组(P<0.01).A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生长抑素联合硫酸镁治疗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能更快的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的若干问题。方法 对 199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期间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 4 10例作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临床特点 ;并对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提出意见。结果 腹痛为急性胰腺炎的必有症状 ,呕吐后腹痛不缓解可与急性胃炎相区别。症状、血清酶学及影像检查三者结合可对急性胰腺炎作出正确诊断。腹部 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每个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须给予严密监测 ,以防止其病情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凡腹痛严重伴有 1个以上的脏器功能障碍表现者 ,即应考虑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及时治疗。结论 急性胰腺炎为常见病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重症胰腺炎预后凶险 ,须提高警惕早期诊断 ,并予以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王桂良  文剑波  文萍  唐琳  龚敏  韩明 《中国药房》2012,(12):1092-1094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成本-效果。方法:将118例SAP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国产生长抑素组(50例)与进口生长抑素组(68例),并分别应用国产及进口生长抑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呼吸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治愈率,成本-效果比。结果:2组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呼吸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生长抑素组与进口生长抑素组成本、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80元vs.6860元、1088.89vs.7521.93,显示国产生长抑素更为经济。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国产生长抑素治疗SAP较进口生长抑素更为经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王旭红  赵冬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39-3540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的程度及其与急性胰腺炎(AP)的关系.方法 将3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胰酶升高患者根据腹部CT结果分为非胰腺炎组20例和胰腺炎组16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结果 血淀粉酶非胰腺炎组为(275.0±10.5)U/L,胰腺炎组为(615.4±17.8)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脂肪酶非胰腺炎组为(2125.0±50.4)U/L,胰腺炎组为(2021.0±19.8)U/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淀粉酶与腹CT结果符合性高.结论 单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胰酶升高,在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胰酶检查中,血淀粉酶的特异性较脂肪酶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