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调查和分析广州市某所特殊教育学校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探讨其传播途径和方式,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疫情特征、可疑传播途径,对人体及环境标本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15年3月10日22时开始至12日22时结束,共发生病例12例,罹患率为20.69%(12/58)。采集患者、厨工肛拭子或粪便、环境涂抹样等41份标本,其中11份(9例病例、1名厨工、4份厕所标本)检出诺如病毒GⅡ-2型。结论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2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暴发原因是学校厨工隐形感染而进行分餐和食品加工导致食品污染,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不排除存在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起中学诺如病毒聚集性胃肠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病例定义方法,查找病原和传播因素,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并开展病例对照调查了解发病状况和可疑的传播途径,采取病例肛拭子、饮水等进行PCR检测和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4-10-21/23该校出现急性胃肠炎学生病例42例,罹患率为2.1%,疫情历时3 d,分布在7个班级,男女比例1∶1.1,3例病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GⅡ型阳性,20日晚餐为危险因素。结论该学校疫情为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的暴发疫情,20日晚餐为可疑暴发因素;诺如病毒感染疫情不适用感染性腹泻进行定义;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暴发诺如病毒胃肠炎,采取病人隔离、规范饮食饮水、消毒等措施能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导致本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5年2月7日北京市某旅行团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病例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并对感染病例的诺如病毒进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基因(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和VP1区基因序列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18份便标本经Real-time PCR检出12份GⅡ型诺如病毒阳性标本,RdRp区和VP1区序列扩增各得到11条诺如病毒基因序列。根据RdRp区和VP1区系统进化分析证明感染病例的诺如病毒分型为GⅡ.17型。该病毒株与引起暴发疫情的诺如病毒GⅡ.17型新变异株珠海ZHITHC-12株高度同源,RdRp区和VP1区核苷酸差异分别为0%和0.1%,氨基酸差异均为0%。结论引发北京某旅行团旅客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病原体是引起中国2015年暴发流行的诺如病毒GⅡ.17型新变异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内腹泻相关暴发疫情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治疗和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例、食品相关标本进行PCR核酸检测。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疑似病例110例,罹患率为5.74%。发病以住宿学生为主,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病例集中于高二年级,其居住的宿舍无明显聚集性分布。现场采集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为诺如病毒GⅡ核酸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1起某老人护理院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为今后老年人此类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收集病例资料,采集部分病例和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1份肛拭子样本中,19份诺如病毒GⅡ犁核酸阳性,其中11份阳性为发病老人肛拭子样本,8份为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结论该疫情是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密切生活接触及未能及时消毒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某小学(以下称F小学)一起GⅠ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有效控制学校内发生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F小学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和餐饮人员样本和环境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结果 2018年10月19 - 22日,F小学共报告急性胃肠炎病例145例,罹患率为21.77%。采集呕吐物及粪便标本29份,采集环境涂抹标本10份, 经检测9份粪便标本和2份涂抹标本为GⅠ型诺如病毒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此次疫情为一起由GⅠ型诺如病毒引起的小学生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餐饮人员隐性感染可能与本次疫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学2014年5-6月间首起GⅡ.8诺如病毒感染性肠胃炎暴发疫情进行病原体鉴定及基因分型,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2份病例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经RT-PCR扩增RNA多聚酶区部分序列,使用Bio Edit及Mega5.2.2软件对扩增序列进行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20件疫情标本检出12件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60.00%,序列分析表明为GⅡ.8型。结论此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可能是由于学生间接触传播导致,是丰台区首次发现由GⅡ.8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湖北省某小学发生的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发生情况和可疑传播因素。采用RT-PCR法对人体和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17年3月9日开始至3月16日结束,共发现26例病例,均为在校师生,罹患率为1.20%。调查共采集到31份肛拭子样本和3份呕吐物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为10份肛拭子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采集饮水机桶装水和食堂留样食品未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和致病菌。疫情特点符合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可疑传染源为首发病例,传播模式主要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确定引起大连市某幼儿园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病原体,对患儿粪便和呕吐物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12份标本进行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RNA检测。结果 12份患儿标本中,9份GⅠ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首次在大连地区发现由GⅠ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溧阳某中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分析,以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通过人员访谈和填写调查表收集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疫情持续6天,病例24例,罹患率2.23%;涉及3个班级,初一(1)班(22例);病例全为学生,男16例,女8例;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呕吐最多(79.17%);采集病例组和对照组肛拭子各10份,病例组9份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对照组未检出。结论:此疫情是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发的学校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起来京游学团急性胃肠炎事件进行调查,控制疫情蔓延。方法搜索2019年7月20-22日期间,某来京游学团中出现急性胃肠炎表现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疫情共搜索到28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2. 9%(28/217),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25/28)、腹泻(17/28)。1件呕吐物检出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9件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其中3件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6件检出GⅠ型和GⅡ型核酸)。结论此次事件是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南昌市某小学出现的以呕吐、腹泻为主的感染性胃肠炎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理论依据,为类似疫情现场处置提供经验。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其三间分布特征,调查可疑因素。采集病例的呕吐物、肛试样本;运用RT-PCR法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此次疫情累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34例,历时4天,总罹患率为3.24%,采集病例呕吐物及肛试样本共13份,4份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调查浙江省某乡农家乐食源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其原因和传播途径,为此类事件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接报后,对现场开展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对病例和从业人员生物学标本、环境标本、饮用水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次事件中共有临床诊断病例14例,罹患率为21.8%,症状以腹泻(100.00%)、恶心(71.43%)、呕吐(57.14%)为主。实验室确诊病例12例,现场采集病例样本14份、饮用水样本8份和环境样本2份,其中从12份病例肛拭子样本以及客房用水、厨房用水和井水样本中检测出诺如病毒,分型为GⅠ型、GⅡ型、GⅠ和GⅡ混合型,且市政统一供水中未检出致病菌与诺如病毒。结论 本次事件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是农家乐使用未消毒的井水,并应加强餐饮服务者的卫生知识,尤其用水安全知识,严格落实卫生制度,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1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原因。方法采集病例粪便标本,直饮水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PCR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测序分析。结果 5份粪便标本中3份呈诺如病毒阳性,2份直饮水标本均呈诺如病毒阳性。3份病例粪便标本病毒株核苷酸序列一致,均为GⅡ-4型,提示病毒同源。结论对诺如病毒进行核酸检测,证实该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4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学校基本情况和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集病例、食堂工作人员和宿舍管理员的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疫情从2017年5月9日起至20日结束,历时12 d,共报告疑似病例86例,罹患率7.22%,病例集中于一、二年级。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17件病例粪便标本中16件检出诺如病毒GⅡ核酸阳性,阳性率94.12%。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传播途径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病例在班级内呕吐可能是导致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某小学感染性腹泻暴发原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拟定病例定义,结合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次疫情累计发病63例,历时17天,总罹患率2.85%。采集病例样本10份,3份诺如病毒Ⅱ型阳性。结论该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珠海市某中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方法开展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采集样本用多重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51例(学生49例、厨工2例),罹患率12.3%(51/416);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发热,症状均较轻,呈自限性,病例无班级和宿舍聚集性,无重症病例;食堂就餐是危险因素(OR=8.46);39份标本(病例及厨工肛拭子、食堂食物留样、厨房自来水及学校直饮水)中,有31份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GⅡ.17基因型),证实疫情是由GⅡ.17诺如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污染食物是主要原因。结论冬春季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是发生疫情的主要场所,污染食物是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加强食堂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体检,杜绝从业人员带病上岗;疫情暴发流行期要加强外环境消毒,及时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北京市顺义区某幼儿园发生的一起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开展调查,为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食物和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传染途径和传染源。结果该事件共报告病例20例,罹患率9.52%(20/210),流行曲线提示为人传人模式。采集的27份标本经检测,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9份,阳性标本经序列测序分析为诺如病毒GⅡ.7型。疫情发展与未及时发现并隔离首例病例有关,接触病例、病例呕吐物及其污染物是导致此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7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应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1起早教中心内出现多名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分析疫情发生原因,提出防控处置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样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某早教中心2016-05-31/06-01有18例儿童出现呕吐、腹痛症状,其中12例诺如病毒感染疑似病例,6例胃肠炎病例。采集2例疑似病例样以及2名食堂工作人员样,结果为均为诺如病毒阳性。诺如病毒感染9.23%。结论本次为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暴发原因可能是由携带病毒的食堂工作人员污染部分食物所致,以食源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