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科易  王西昌 《人民军医》2000,43(7):402-403
早期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地增加脑梗死缺血性半暗区的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我们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定位体征和CT扫描而确诊。凡有出血史、溃疡病史、肝肾功能障碍、已应用抗凝剂和抗纤溶剂者均不入选。急性脑梗死56例,随机分为降纤酶组与曲克芦丁(维脑路通)组。降纤酶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5~7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6例。基底节区单侧梗死19例,双侧梗死8例,腔隙性梗死ZI例,脑叶桂死11例,大面积梗死2例…  相似文献   

2.
在脑血管病中,加强急性期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急性期过后的恢复期,有效的治疗,也会大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预后。蛇毒酶制剂在治疗脑血管病中的疗效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本文选择了精制腹蛇抗栓酶详细观察了其对于恢复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了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机理。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0例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36~70岁,平均52.9岁。经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多发性脑梗塞24例,单发脑梗塞16例。病程l~6个月。2.病情程度评定:根据1986年第H届全国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3.
蝮蛇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蝮蛇抗栓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变、瘫痪肢体肌力的改变。方法:选择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蝮蛇抗栓酶组为治疗组,丹参组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结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蝮蛇抗栓酶组优于丹参组,二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4%,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4.
陈燕  陈立军  靳颖  刘晓梅 《武警医学》2001,12(6):350-350
天龙降纤酶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血栓前高粘、高凝状态。我们应用降纤酶治疗 3 4例冠心病高粘、高凝患者 ,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观察对象 按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命名及标准》选择我院内科 3 4例冠心病高粘、高凝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0例 ,女 1 4例 ,年龄 3 5~ 72岁 ,平均 51岁。检测入院时血液流变学指标 ,应用天龙降纤酶治疗 1疗程 (2周 )后 ,再次进行检测。1 2 给药方法 应用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龙降纤酶粉剂 ,每次 1 0U ,加入生理盐水 2 5…  相似文献   

5.
正脑血管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有报道30~60%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2]。我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健康志愿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DSA灌注造影,对其中10例进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进行DSA脑灌注检查,评价支架成形术后的脑血流改变。结果:4例健康志愿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实质期脑染色均匀,血供丰富。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47例患者实质期脑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10例支架成形术后DSA脑灌注造影与术前相比脑实质染色有明显的增强。结论: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总体描绘脑部血供的分布、脑实质的染色及异常改变,客观评价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周静  姚珊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8):1012-1013
目的:探讨脑血管超声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06-2011-05的3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CD与DSA检查的临床资料样本进行回顾分析。结果:TCD检查3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188例患者检查结果正常,阳性者172例,占47.78%。TCD为阳性的172例住院患者经DSA检查30例(17.44%)为假阳性,阳性者为142例,符合率为82.56%。结论:TCD通过检测颅内外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形态、频谱等,可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的狭窄、痉挛、闭塞等状态,可作为一线脑血管病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 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26例经CT、MRI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2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 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早期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七总皂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保文  杜跃斌 《人民军医》2003,46(12):695-697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64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随机分为观察组(静滴三七总皂苷注射液)34例,对照组(静滴丹参注射液)30例。结果:两种药物对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均有一定的疗效,且随着治疗的周期延长,疗效更加明显,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的起效和作用强度均优于丹参注射液。结论: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异常起效快,疗效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343例氟碳人过血液输床研究以结果。输注量一般为500~1000ml。301例用于术中和急救时替代输血;10例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30例用于尸体肾灌流保存;用于重度CO中毒和乐果中毒急救各1例;均获成功。结果提示氟碳人造血液具有良好的载氧和扩充血容量的功能,用于创伤和失血性休克替代输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肾脏灌流保存和中毒急救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像图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意义。 方法 应用远红外热像图对16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头部温度测定。 结果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红外热像图: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右两侧温区中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度差别明显,表现为缺血侧的温度明显低于对侧,与临床采用脑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MRA)的诊断基本一致。(2)静脉给药治疗前后远红外热像图的变化:在首日输液治疗后即刻,4例患者缺血侧的温度明显升高,表现为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差显著减小。在次日输液治疗后,两侧的温差小于前日输液治疗前。在1个疗程(14d)输液治疗结束时,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枕区、耳后区或面颊区的温差均明显小于首日输液治疗前。提示该输液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供血状态。(3)介入治疗患者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在治疗后1d左右时,3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部分测温区枕区、颞区的温差加大,随后两侧的温差减小的现象。分析可能与介入治疗引起一过性血管痉挛有关。 结论 远红外热像图可较好地反映脑供血状态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有望为临床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良好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华  倪蕊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6):731-73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kg静脉滴注,1次/f,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两组均10 d为一个疗程。结果:复方丹参治疗组合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4%和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好,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磁共振3D-ASL扫描技术,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收集到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8例。入院后,对照组按照常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案治疗,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Gb E 2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5天为一个疗程。分别采集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磁共振图像。最后统计各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病变区域或全脑灌注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本文收集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经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Gb E治疗1疗程后,其中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的患者39例,无效者9例,有效率为81. 25%(39/48);而实验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41例,无效者7例,有效率为85. 42%(41/48),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11. 447; P=0. 002)。然后分析各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病变区域或全脑灌注参数变化情况发现: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的患者病变或全脑CBF值为(52. 293±5. 311) ml·100g~(-1)·min~(-1),而无效的患者病变或全脑CBF值为(34. 284±7. 533) ml·100g~(-1)·min~(-1),其中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变或全脑CBF值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 411,P=0. 022);同样实验组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变或全脑CBF值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 473,P=0. 001)。最后比较两治疗组间治疗后病变或全脑CBF值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治疗后有效患者间病变或全脑CBF值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 937,P=0. 004)。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或全脑的灌注水平,从而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降纤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纤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3 2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用降纤酶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的疗效。结果 有效率 5 3 1 % ,显效率 3 7 5 % ,总有效率 90 6%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降纤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为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国内自1976年以来,采用日益广泛。我院于1980年4月至1981年6月对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了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前组分支端侧吻合术33例次。兹将其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1.性别、年龄:男25例、女7例;20~30岁1例,31~40岁6例,41~50岁15例,51~60岁10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纤酶联合紫外线葡萄糖照射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高血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本院眼底病组住院的血液流变学学检测异常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患者70例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62例,经眼底、视野、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并依相应诊断标准确诊。将男女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静脉输入降纤酶;治疗组行降纤酶载氧法,即采用氧透射载体治疗仪,将降纤酶通过输液器在氧载体透照窗经过石英管进行紫外线照射后静脉输入体内。两组每日治疗1次,10d后复查血液流学变化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AION和CRVO患者异常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有所不同,除均能降低男、女患者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外(P〈0.05);降纤酶载氧组疗效更优,并对男性患者的胆固醇有降低作用(P〈0.05),对血细胞比容和甘油三脂有明显降低作用(P〈0.05或P〈0.01)。结论降纤酶能改善高血黏度,而降纤酶联合紫外线葡萄糖照射法对高血黏度改善的效果更显著,且具方便、安全特点,是一种改善高血黏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敛残率和致死率很高,且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该病平均发病年龄有下降的趋势。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支架置入和血运重建术。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增加局部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促进半暗带的脑组织功能恢复,并减少再次发生脑梗死的可能”[1-2]。直接血运重建术多用于成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间接血运重建术多用于儿童患者和血管条件不宜行直接搭桥的病例。我科于2009-03至2010-12对1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实施了血运重建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例发病在6.5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行IAT治疗。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疗效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结果:7例病人溶栓后5例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通,临床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1例,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结论:急诊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是卒中早期的理想治疗。  相似文献   

20.
周艳  陈映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53-1453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常规应用改善循环、调控血压、脑神经保护剂和脱水剂治疗。治疗组加用降纤酶,根据血纤维蛋白原值首剂10u,第2、3d各5u或10u连续静滴3d。结果: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凝血酶原也较前下降(P〈0.05),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