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助现代交通技术的帮助,人们越来越有希望到一些极端环境中去旅游,比如很多人希望到冰冷的南极去看看那里的企鹅、海豹和大冰原。近年来,冰车、冰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睹南极美景。据科学家介绍,这些新式交通工具还有望在将来的外星旅游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2.
正150年前,有地质学家提出,南极冰川就坐落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多岛群岛的山峰上。但没有人想到冰下会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没有人想到冰下还会有生命存在。南极探险者的心理考验南极探险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有机会去南极考察,那一定既浪漫又刺激,但很少有人想到过,在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南极探险人员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有多严峻。心理学家每年都要走访南极的一些考察站,对工作在冰天雪地极地环境中的研究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3.
“你们为什么要去南极呢?”好些年来,每逢和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谈起南极的话题,常常有人如此这般盘问。 其实,这个问题就如同问美国人:“你们为什么要登月呢?” 南极与中国相距万里之遥,远隔重洋,那里又是一片冰天雪地,寸  相似文献   

4.
正古老的冰川、呆萌的企鹅、慵懒的海豹……遥远的南极尽情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成为许多游客青睐的旅行目的地。2018—2019年南极旅游季期间,中国赴南极旅游规模突破一万人次,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客源国。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数据,预计在2022—2023年,中国将成为南极游的最大客源国。与热气腾腾的生命对话寒冷使南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从浮游生物到磷虾、企鹅、海豹、各种海鸟,再到鲸类,"万类霜天竞自由"。南极最先给人冲击的,恰恰是冰天雪地里"热气腾腾"的生命,那是南极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有机会去南极探险的人寥寥无几,能身着潜水服在南极大陆周围冰冷的海水中调查生命的人更是曲指可数。在南极用轻潜呼吸器潜水,在地球上乃是与太空行走最为接近的举动。当水温跌到。.4OC,一位未加防护的潜水者将很快失去知觉,入水仅几分钟就会死亡.我为了在南极半岛外1的公里的乔治国王岛海军湾潜水,穿了几层毛衣和毛袜、连身的氯丁橡胶  相似文献   

6.
正行程数万千米,带着1.5吨器械,到达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与许多在校学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坚实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盖200米以下,他在给南极"做CT"。为去南极"自讨苦吃"2016年7月18日,潘曜从南极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成果"中山站至昆仑站南极冰盖下200米内部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8.
正野生动物摄影师顾莹,身材娇小,身高一米五三,为了拍摄,她在生命禁区蛰伏3年,冒死拍下绝密画面。她去到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寻找那里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动物——帝企鹅、北极熊、藏羚羊,重点拍下了它们的繁衍生息,成为完成这个题材的世界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人。2016年她成为"中华文化人物",2017年获NBP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奖,作品被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别  相似文献   

9.
在南极的千年冰封下,可能隐藏着很多令人惊奇的事件,等待人类去发现,想探险吗?那就跟着俄罗斯《真理报》走近神秘的南极吧!  相似文献   

10.
一项前所未有的控制制造显微小球的新技术产生了。科学家希望能将小球应用到从人造血到激光引爆靶子等各项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1.
大气研究者们希望将他们的实验仪器准确无误地放入南极臭氧洞的中心并在那里保留一段时间.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而又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发射和去解决一些由于汽球的有限放射距离或载人飞机的续航时间所带来的问题呢?目前科学家们认为应该借助于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南极是天然的科学研究宝库。与此同时,南极的极端条件给使用独一无二的精密仪器的研究人员带来了特殊挑战。200年南极探险的"魔咒"2020年1月初,正值人类纪念发现南极大陆200周年之际,开着雪地摩托的科学家在钻石般坚硬的南极冰面上滑行,车尾拖着一连串金属探测器。研究人员希望在这片冰冻的荒芜之地下,找到假想中蕴藏的富铁陨石——古代小行星和可能存在的行星残留物。但是,南极冰面的坚硬程度令人意外,导致这一连串设备自行破成碎片。零件被切断,电路很快变得不稳定,出  相似文献   

13.
凡是到达南极的人,最想看到的首先是企鹅。凡是到过南极的人,津津乐道的也往往是企鹅。毫无疑问,企鹅和南极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因此,每逢人们想到南极,自然而然也就想到了企鹅。 企鹅的传闻 其实,我对企鹅是早有所闻的。还在孩童时期,就听说企鹅们身穿黑色燕尾服,走起路来点头哈腰,摇摇晃晃,大有绅士风度。后来,对企鹅的了解逐渐多了起来,它们还有许多特异功能。例如,它们不仅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和方向感,而且还具有相当准确的时间观念。在南极,一般用以辨别方向的参照物,如太阳、星星和罗盘等几乎都失去了意义,所以,如果把一个人扔在野外而不给他任何仪器,他是很难确定方向的。但是企鹅则不然,即使把它们弄到上千公里之外,它们仍能以最短的路线,准确无误地返回原地。有人还专门观察过企鹅,结果发现,它们每天下海和从大海返回的时间都非常准确,前后差不了几分钟,跟我们上下班差不多。更加有趣的是,据说企鹅有相当稳固的夫妻关系,两口子在别后重逢时,总要一面亲吻一面发出“凯斯、凯斯”的叫声。据此,有人猜测说,英语中的“kiss“大概就是从企鹅那里学来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英国人在发现企鹅之前,他们早就kiss了不知有多少年了。 第一次会见 到了南极之...  相似文献   

14.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谢懿 《世界科学》2010,(5):16-17
捕猎难以捉摸的中微子通常要跋涉到南极、地中海或是贝加尔湖,但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意图通过把射电望远镜对准月球来寻找最高能的中微子。如果这一尝试成功,就有可能揭示出宇宙中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甚至是新物理学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南极洲,这个寒冷荒凉的冰雪大陆,自古至今没有土著居民,当然也不可能像其他文明大陆留下大量古代文明的遗址。不过,去过南极的人都知道,麦克默多海峡埃文斯角上却有一栋小木屋,大部分掩埋在积雪中。它是南极为数不多的历史纪念物,每个初来乍到的科学家们都会怀着激动的心情,专程前往这里瞻仰一番。走进简陋的木板屋,桌椅俱存,放在桌上的老式油灯、咖啡壶、空酒瓶和茶杯蒙上岁月的灰尘。墙壁上还挂着许多褪色的老照片。靠墙的木架上,一格格堆放着许多食品罐头,地板上也有许多敞开的木箱,里面是装肉饼的罐头,还有衣服、炊具和机械。乍一看去,…  相似文献   

17.
<正>南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它是世界第七大陆,到处是冰川。它是企鹅的家,也盛产磷虾;那里气候酷寒,还有美丽的极光;那里资源丰富,但却无人定居……也许许多人都能把这些有关南极的知识倒背如流,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到过那片可爱又危险的大陆呢?我们对于南极的所有了解,恐怕只限于看过的电影、书籍,或是照片罢了。这片无主地似乎在张开怀抱,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大陆——南极。曾被认为是地球上环境未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大陆。然而,南极如同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面对垂手可得又取之不尽的财富,人们表现得如此贪婪和不顾一切。人类南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要大大滞后于对南极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南极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环境生态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威胁。南极至今是否还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清洁的大地?南极对于人类的生存又价值何在?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而对疑问的解答让人更加重了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9.
二十五年以前,苏联第一次进行南极考察,向那里派遣了一支小规模的考察队。现在,在南极大陆上大约已有1,400名苏联人,其中包括着600多名科学家,从事苏联最大,最宏伟的计划,他们在勘探矿藏,在冰盖上打深钻井,绘制南极大陆图和考察电离层。目前在南极进行考察的共有12个国家,其中苏联人是最活跃的。由列宁格勒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派出的第26个考察队是最新的一支考察队,它在南极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20,(2):11-13
正南极大陆98%的地区被冰雪覆盖,内陆冰盖更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30多年间,从一无所知到建成多个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如今海陆空立体考察,中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有这样一群科考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心怀梦想,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首赴南极考察是意外之喜1980年初,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为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