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诺兰达炉包子冷却米渣的工艺矿物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粗磨粗选,粗选尾矿扫选抛尾,粗精矿再磨精选的流程,可以得以铜品位为21.55,回收率为78.28%,尾矿品位为0.20%的好指标;选铜尾矿磁选,可以得到铁品位为59.67%的铁精矿,回收率为31.90%,达到了攻关目标。  相似文献   

2.
李树兰 《现代矿业》2015,(3):64-65,69
针对铜陵有色某转炉渣在冷却过程中铜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部分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等性质特点,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工艺流程,以丁基黄药+PAC作为铜矿物的捕收剂,根据浮选泡沫可浮的差异,借助可浮选性较好的1次粗选泡沫背负2次浮选泡沫,最终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品位为35.60%、铜回收率为86.24%的满意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秦军 《现代矿业》2015,(3):60-63
河北某矿业公司铜钼矿矿石中铜品位为0.63%、钼品位为0.011%,为有效回收利用有价元素铜,进行了2种流程的浮选试验研究。试验流程1采用磨矿分级—1粗2扫抛尾—精矿再磨—1粗4精3扫工艺流程,试验最终可获得产率为1.60%、铜品位为20.01%、铜回收率为52.49%的铜精矿。试验流程2采用分阶段磨矿—脱泥浮选工艺,获得的总铜精矿品位为18.13%,铜回收率为80.18%。经试验效果对比表明:试验流程2工艺更为合理,浮选药剂效果明显,试验技术指标更理想。  相似文献   

4.
某铜冶炼炉渣含铜、铁、金、银等有益组分,综合回收价值较高。炉渣中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铜矿、斑铜矿和单质铜,其次为氧化亚铜;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硅酸铁;脉石矿物主要有硅酸铁和玻璃质。依据铜炉渣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的嵌布特征,确定采用缓慢冷却—浮选工艺回收炉渣中的铜,采用一段粗选、三段扫选、一段精选的工艺流程,最终获得了铜品位18.81%、回收率92%的铜精矿,该工艺为铜炉渣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铜冶炼转炉渣选铜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炉渣中含有大量铜,本文研究从转炉渣中回收铜的浮选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磨阶段选流程,可取得铜精矿品位23.14%,回收率88.75%的闭路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铜冶炼炉渣采用浮选方法进行了选铜工艺试验,通过一系列选别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在含铜品位为4.16%的情况下,得到了铜品位为31.62%、铜回收率为90.25%的铜渣精矿,为类似铜冶炼炉渣选铜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薛晨  张铃  杨采文 《现代矿业》2021,(5):1-5,10
火法冶炼产生的铜冶炼炉渣中含有大量可利用的金属矿物,为分析铜炉渣冷却制度对渣中铜相颗粒结晶及浮选性能的影响,介绍了铜炉渣的不同冷却方式及缓冷设备配置方案,分析了不同类型抱罐车、渣包的优势及存在的缺陷,阐明了采用合理的缓冷工艺及设备能更好地促进渣中铜颗粒结晶,提高其浮选性能,并对铜炉渣冷却工艺及设备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  相似文献   

8.
铜冶炼转炉渣选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温  刘晓蕾 《有色金属》2001,53(3):78-80
研究从铅冶炼转炉渣中回收铜的浮选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浮选采用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和二次扫选的流程,药剂采用工基黄药、松醇油,可获得铜精矿品位29.82%,铜回收率93.58%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云南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急冷转炉渣、缓冷电炉渣混合浮选进行生产实践,采用二段一闭路破碎,两段连续磨矿,两粗选,两扫选和三次精选工艺。通过采取控制入选品位,改造渣浮选碎矿系统,改变药剂添加位置及添加比例,优化浮选流程等措施,急冷转炉渣与缓冷电炉渣混合浮选后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0.6%,尾矿品位0.43%,铜回收率达87%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浮选工艺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某冶炼铜炉渣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显微镜观察法、X射线衍射分析及矿物解离度分析仪(MLA)等手段研究了炉渣的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有用矿物的嵌布特征及粒度组成。结果表明:铜炉渣为稀疏-稠密浸染状构造,主要的结构为不等粒似球粒状、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炉渣含铜3.63%、铁44.9%、银29.0 g/t,为主要的有价元素;铜主要以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等硫化铜及自然铜等形式存在;铁主要赋存于磁铁矿、铁橄榄石、锌铁尖晶石和铁尖晶石等矿物中;有用矿物嵌布特征复杂,且粒度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1.
从炼铜炉渣中提取铜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某炼铜炉渣的矿物特性和选矿工艺特点,对回收铜、铁的工艺进行了探索。工业试验表明,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所获得铜精矿品位为14.33%,回收率为48.80%,铁精矿品位为51.67%,回收率为57.55%,实现了炉渣的综合再利用。  相似文献   

12.
锌粉置换过程是处理铜镉渣提取海绵镉的重要环节。对铜镉渣提取海绵镉原理及生产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对锌粉置换过程中置换温度、锌粉用量、置换时间、搅拌强度进行了试验探索。研究表明,置换温度50℃、锌粉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2倍、搅拌速率为80 r/min、置换时间20 min、澄清时间40min的条件下,海绵镉的品位可达到78.7%。采用多点加入锌粉的方式,可以减少海绵镉夹杂现象,提高海绵镉的品位。  相似文献   

13.
某古炼铜炉渣浮选铜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法炼铜炉渣中的有价元素铜,探讨了影响其可选性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和一次精选的浮选流程,可获得铜精矿品位为18.04%、回收率为45.60%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14.
某冶炼厂炼铜炉渣浮选铜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浮选工艺回收炼铜炉渣中有价金属铜,在阐述影响炉渣浮选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选别效果,并指出冶炼时的给矿原料的不同是影响炉渣选别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铜渣资源利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纲  朱荣 《矿冶》2008,17(3)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因而,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对于矿产资源而言,矿产资源的需求旺盛与资源短缺的供给矛盾非常尖锐,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的供需矛盾更是在短期内难以克服,而且有加剧的可能。本文以当前我国国情为研究背景,以铜渣的循环利用为研究对象,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对铜渣的处理工艺研究现状,旨在为冶金专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铜铅混合精矿铜铅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针对云南一大型矿山生产的铜铅混合精矿开展选矿试验,目的是实现铜铅分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硫化钠脱药,硫酸调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亚铁组合抑制剂进行铜铅分离浮选.成功实现了铜铅有效分离,获得了铜回收率90.66%、铜精矿品位20.01%.铅回收率96.56%、铅精矿品位45.51%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冷却方式的铜冶炼渣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急冷渣由于冷却速度过快,还未形成相对集中的独立相结晶体就与铁及硅形成超细粒级的混合矿物,使铜矿物的可浮性下降,尽管磨得很细仍得不到有效的回收。缓冷渣则在缓慢的冷却过程中,炉渣熔体的初析微晶可通过溶解、沉淀形式成长,形成结晶良好的自形晶或半自形晶,析出的铜矿物粒子借助扩散和凝结作用就会增大,可浮性较好,且易于单体解离,有助于铜矿物的浮选回收。某小型铜冶炼一厂缓冷渣试验取得的指标为铜精矿品位55.10%,回收率97.27%;某大型铜冶炼厂缓冷渣试验取得的指标为铜精矿品位44.68%,回收率92.95%。试验结果表明,缓冷渣均取得较优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18.
阜康镍冶炼厂含镍铜渣冶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晔 《矿冶》2000,9(3):59-62,38
采用焙烧—浸出—电积工艺处理阜康镍冶炼厂含镍铜渣。在焙烧温度 80 0~90 0℃、浸出温度 6 5~ 70℃、浸出时间 12 0min的条件下 ,可得到铜浸出率为 97%。由于浸出液含铁极低、含镍低于 1g/L ,不需净化可直接电积。工业生产中可抽取一定量的铜电积老液送镍冶炼系统 ,防止铁、镍累积。含镍铜渣中的贵金属全部进入浸出渣 ,浸出渣率很低有利于贵金属富集。该工艺流程结构简单 ,金属回收率高 ,含镍铜渣中有价金属可综合回收 ,无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硫化浮选从某铜矿尾矿中富集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氧化铜处理的现状,介绍某铜尾矿浮选的条件和结果,讨论磨矿细度,药剂用量对某铜尾矿浮选的影响。两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的开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95%-74μm、硫化钠3000g/t、丁基黄药300g/t、羟肟酸80g/t、松醇油60g/t、pH值8.5左右、矿浆浓度30%、浮选时间20min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品位18.63%的铜精矿,铜回收率53.28%,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