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与颈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15例正常组织的MMP-2 mRNA的表达;对10个正常淋巴结、4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335个淋巴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MMP-2 mRNA的表达率为40.4%,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67%(P<0.05);47例患者中角蛋白阳性23例,阳性率为48.9%(23/47);以淋巴结微转移阳性、阴性分组,阳性组MMP-2 mRNA的表达率为84.2%,阴性组MMP-2 mRNA的表达率为25.0%,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MMP-2的表达与颈淋巴结微转移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口腔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口腔鳞癌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颈淋巴结标本作连续切片,并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微转移,以阳性淋巴结作为对照。随访5a。结果:46例口腔鳞癌患者的276枚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颈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有5例8枚淋巴结有微转移(10.87%,5/46)。FCM检测200枚淋巴结,原8枚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的淋巴结全部为阳性,阳性数为0.49%~6.06%。5例淋巴结微转移患者,4例复发。结论: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可提高口腔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发现的机率,对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舌根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检测舌根鳞癌颈淋巴结的微转移灶,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病理确诊的舌根鳞癌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结(pNO),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 与术后复发、生存期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CK 和CK-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2.4%(14/33)和11.8%(2/15)(p<0.05),而其生存期分别为(23.26±5.42)个月和(35.84±6.10)个月(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有无、病理分化程度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临床分期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5)。结论:舌根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有微转移灶者,预后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对分期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3 6例口腔鳞癌患者在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 (CK)的表达 ,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 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3 6例患者中 ,CK 和CK-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 ( 3 6.76± 6.91)月、( 4 7.47± 11.3 5 )月 (P =0 .0 0 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 :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有无、病理分级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P值分别为 0 .0 44和 0 .0 40 ) ,而临床分期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 (P =0 .2 3 6)。结论 :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检测可以补充目前口腔鳞癌的分期方法 ,有微转移灶患者的预后要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相似文献   

6.
口腔颊、舌鳞癌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颈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颊、舌鳞癌病例75例,以正常人颊、舌组织为对照,应用ABC酶标染色法及透射电镜观察,定量研究了颊、舌癌癌周淋巴管的分布、数量、形态和结构。说明了癌周淋巴管增生,增生的淋巴管由于其形态、结构变异,大大增加了癌细胞侵入淋巴道造成转移的机会和可能,这无疑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随口腔癌浸润深度增加而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XIA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价其表达水平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口腔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新的靶基因。方法 收集4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及11例术后复发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XIAP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中XIAP在细胞胞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胞浆中XIA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口腔鳞癌淋巴转移新的促进基因。  相似文献   

8.
影响舌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病理因素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为评价影响舌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病理因素,采用临床及光镜的各种指标探讨了舌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认为:TNM分类及病理分级不能准确地反映舌癌早期是否存在淋巴转移。直径小于或等于2.0cm的舌癌几乎不存在淋巴转移。综合分析中认为,肿瘤厚度、生长型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回代后符合率为78.6%。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Wnt信号传导通路中Wnt1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Wnt1在OSCC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OSCC中Wnt1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5对OSCC临床标本和配对癌周组织中Wnt1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高、低转移潜能的HN-12和HN-4口腔鳞癌细胞系中Wnt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重组蛋白Wnt1对2种细胞的生长情况、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24例淋巴结转移的OSCC中高表达Wnt1,16例未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中低表达Wnt1,Wnt1的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转移细胞系HN-12较低转移细胞系HN-4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Wnt1表达显著增高;重组蛋白Wnt1,能够提高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Wnt1在OSCC中有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为进一步探讨Wnt信号通路影响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舌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灶的免疫组化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S-P微波法对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率。方法:采用S-P微波法,对30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既往报告为阴性的152个淋巴结的石蜡标本再作切片,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阳性淋巴结作为对照。结果:30例患者152个阴性淋巴结,经CK(AE1/AE3)单克隆抗体标记后,在4例(1313%)患者中共7个淋巴结(416%)内CK(AE1/AE3)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癌细胞呈单个或呈簇状散在于淋巴结内,淋巴结结构完好。检出的4例患者,高分化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各2例,其中2例术前已发现颈部有肿大淋巴结,7个微转移之淋巴结中,颌下区2,颈深上4,颈深中1。正常淋巴结呈阴性反应。结论:舌癌患者的阴性淋巴结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微转移灶发生,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发现与诊断微转移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定向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8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以及口腔鳞癌细胞系Tca8113和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denoid cysticcareinoma,ACC-M)中CCR7的表达,分析CCR7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Tca8113和ACC-M对淋巴结的黏附能力,以及CCR7抗体对其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66%(56/85)的口腔鳞癌组织存在CCR7的阳性表达,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的CCR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也证实,CCR7在口腔鳞癌中有阳性表达.Tca8113细胞系对淋巴结的黏附能力明显高于ACC-M细胞系,并且能够被CCR7抗体有效阻断.结论 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口腔鳞癌粘着斑激酶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粘着斑激酶 (FAK)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FAK在口腔癌原发灶及颈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分布特点 ,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0例口腔癌原发灶均有FAK表达 ,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 (P <0 .0 1) ,呈条带状分布 ;FAK在转移灶中的表达强度与原发灶前沿区细胞一致 ;口腔癌前沿区细胞FAK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中央区FAK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FAK在口腔癌中的表达主要分布于生长前沿区细胞 ,参与癌细胞的侵袭性行为 ,与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包膜外扩散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74例口腔鳞癌经术后病理证实均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按照有、无包膜外扩散将患者分为两组,回顾临床和病理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的情况,分析包膜外扩散和其他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无包膜外扩散和有包膜外扩散两组患者的术后总复发率分别为47.6%和75.0%,颈部复发率分别为9.5%和46.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包膜外扩散是术后颈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它不是影响总复发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包膜外扩散与口腔鳞癌术后复发明显相关,是颈部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口腔癌的发生部位和TNM分期对颈淋巴结转移及外科处理的影响。方法随访 30 1例首诊治疗口腔癌患者 ,计算颈淋巴结转移病理检出率、单纯原发灶切除后颈淋巴结复发率、颈淋巴清扫后颈淋巴结复发率。结果 病理转移检出率 41 6 % ,舌、口底、下龈、颊癌单纯原发灶切除后淋巴结复发率 32 1% ,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复发率 14 7%。结论 TNM分期是临床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有效依据 ,对发生于上述 4个部位的鳞癌应扩大选择性颈淋巴清扫的适应证 ,选择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需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中的表达,探索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30例口腔鳞癌患者资料,其中高分化鳞癌23例,低分化鳞癌7例;其中8例术前诊断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将病理报告为阳性的32个淋巴结及152个阴性淋巴结重新切片,应用广谱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结果:经CK(AE1/AE3)单克隆抗体标记后,32个转移淋巴结均呈阳性反应;152个阴性淋巴结,有4例共7个淋巴结内可见CK(AE1/AE3)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细胞呈单个或呈簇状散在于淋巴结内,淋巴结结构完好。所检出的4例病例中,高分化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各2例,其中2例术前已经发现颈部有肿大淋巴结,7个微转移之淋巴结中,颌下区2个,颈深上4个,颈深中1个。正常淋巴结呈阴性反应。结论:采用广谱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检测隐匿性转移淋巴结,有利于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灶,为口腔鳞癌的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在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中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检查,处理生成的全身表观弥散系数图.其中19例行常规MRI增强扫描,9例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查.全部病例淋巴结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21例患者WB-DWI发现异常淋巴结139个,正常淋巴结11个,炎性淋巴结21个.转移淋巴结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0.78±0.07)下降,与正常(1.78±0.16)或炎性淋巴结(1.18±0.15)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MRI弥散加权技术在鉴别正常淋巴结、炎性淋巴结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方面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是肿瘤患者全身检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在颈部淋巴结的包膜外侵犯(ECS)在各淋巴结分区的浸润方向的差异性。方法:纳入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7例。对淋巴结ECS方向的差异性及ECS与病灶T分级、浸润厚度、分化程度,淋巴结大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30例发生ECS,发生ECS的淋巴结共78个(转移阳性淋巴结共174个),ECS在淋巴结浅面的发生频次为66,深面为51。其中Ⅰ区发生ECS者29个淋巴结,浅面ECS频次为26,深面为13(P<0.05)。其他各区ECS的浸润方向差异无显著性。ECS发生率与原发灶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原发灶浸润厚度(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及淋巴结直径(P<0.01)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Ⅰ区淋巴结浅面发生ECS的概率较深面大。颈淋巴结ECS的发生率与口腔癌肿瘤浸润厚度、淋巴结直径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常用的临床、病理指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预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预测转移的有效指标.方法 选择100例口腔鳞癌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T分期、N分期等临床指标;选择肿瘤细胞浸润深度、浸润方式、病理分级、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肿瘤的粘附力、基底膜的连续性、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增殖等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这些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浸润深度、平均血管密度、VEGF、PCNA和E-CD染色阳性细胞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分期、肿瘤浸润深度、E-CD、PCNA和VEGF的表达程度、肿瘤血管平均密度是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术前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