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艺术的特殊在于它的非语义性、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是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概括性很强而又相当抽象的艺术学科。同时,音乐本身又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体验与想象、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的统一体。现在音乐专业的学生重技能轻文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音乐专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
姜田田 《中国包装》1989,9(3):22-25
美学,是艺术的灵魂,其美学理论是设计实践的先导。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它也象绘画、戏剧、音乐那样复杂,要求达到直觉审美与意蕴审美的一致,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与用的结合,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的相互适应。在庞大的设计美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包装装潢设计美学,正以其“实用美”的磁石引力,对整个审美场产生“向心”的作用。美不能离开美感。人生产了艺术,同样艺术也造就了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创造了听觉艺术,反之,听觉艺术也创造了“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当美构成超形式与人的身心发生同构感应时,“社会性”也  相似文献   

3.
吕伟 《中国科技博览》2012,(27):207-20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刨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大纲也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由此,在教学中,我以如何提高孩子的情感体验做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点滴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音乐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感情,化为自我倾听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畅快的情感,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那么,怎样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融进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感受音乐。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最能深刻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听觉直接和我们的心灵接触。比起绘画、雕塑、诗歌、小说等其它艺术形式 ,音乐更能直接地深入人类的情感 ,影响人的精神 ,陶冶人的情操。而室内乐则更具优雅、含蓄和感情细腻的特点。喜爱室内乐的朋友都知道 ,室内乐纯属内心独白 ,以精致为根本 ,以情感为经纬 ,它是内在的音乐 ,纯粹的音乐。它完全凭籍音乐本身的力量来表达作曲家的心理 ,它需要作曲家有足够的心灵深度、作曲技法等重要素质 ,更需要质朴、沉静与真切。弦乐四重奏作为室内乐重要的形式之一 ,自从海顿创立以来 ,一直为后人所喜…  相似文献   

6.
审美与想象     
刘洋 《包装与设计》2015,(6):105-106
一、美感与想象 1.1 美感和想象的含义 谈到审美中想象的作用,就不得不先弄清什么是美感和想象.美感是在接触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触,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1]我们认为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一方面,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它的性质和发展也是人类实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它是对于对象美的特征的能动反映.美感是通过认识美的对象而感受到的一种快慰与自由的喜悦,这种体验和认识必然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因此,美感认识的本质在于:情感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听觉,但要让学生完全"听"去理解音乐,学习音乐是比较用难的,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向激发起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最终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设计心理学是以实验为核心的一门设计方法类课程,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众多,感性印象分析是属于感性工学学科下的一种感性实验方法,在日本、德国等高校中广泛采用。本文以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为研究载体,通过感性印象分析方法对传统器物在形、色、材、质四个方面的具象特质进行研究。实验的目的一方面是感性印象实验方法的研究,同时实验结果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具象要素提炼课题的前期结论。  相似文献   

9.
陈琳 《包装世界》2012,(4):74-75
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对美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其最终关注的是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学生,而不是作品本身,美术作品只是美术鉴赏的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肖莉 《中国科技博览》2013,(38):500-500
如何理解音乐教学中的理论?我们首先应该从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征方面看,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理论知识后听音乐或唱奏音乐”。不是“先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而是“听觉先于视觉”。音乐史通过音响来表达的。学生们对音乐没有印象之前就让他们阅读乐谱,就像让他们读那些不能理解的生词一样不合逻辑。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先学习唱歌后学习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1.
音乐录音是创造听觉艺术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音乐学、音乐声学、生理学、心理声学、建筑声学、音乐美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诸多学科,又是由艺术家们和录音者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的艺术创作。需要把它作为专门的应用学科进行研究,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探索发展音乐录音的专业理论。我们如何感受、听鉴、剖析、把握“音乐录音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12.
设计的感性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李映彤  陈汗青 《包装工程》2007,28(1):170-171
在哲学审美基础上,通过对设计的感性和理性的分析,论证了感性是产生艺术的原动力,理性是产生物象的必要条件,人的行为如果置于哲学的层面来看,都是在哲学审美基础上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表现.从而得出结论,艺术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来显现,理性需要艺术赋予灵感和热情,人的行为都是一种设计行为.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重新审视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是多教孩子唱几首歌就达到目的,其首要任务应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地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着,能够从音乐中享受乐趣。同时也为今后从事音乐艺术的孩子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环境设计是人具有创造性的高级情感活动,是通过空间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文化形式,它是艺术创造个性与社会性、自我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人的潜意识与显意识综合的审美创造活动。设计必须满足于人类情感的需求,而情感是直觉的、主观的、性格化的和心理性的,设计中情感的流露主要通过视觉化的体验和交流来获得通过形式上使用者在流露情感的氛围中获得视觉享受,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  相似文献   

15.
彭增博  v 《中国科技博览》2013,(24):302-302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和画面有机结合,两者同时承担着传播任务,体现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立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在影视艺术中起着积极的、多方面的表现作用。电影和电视的出现极大的美化着人类生活,而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也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珍贵的视听资源。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多是以“听”的形式进行授课。这种听觉形式的欣赏课,越发显现出它的不足,而影视作品的应用则弥补了欣赏课教学中的这一不足,鉴赏课由原来的“听”变成“视听”,使得欣赏课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沉没的教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古老的传说,是创作主体通过音乐形式将其对教堂的印象表现出来的一首艺术作品。由于音乐的时间性、乐曲旋律的流动,其本身就具备动态特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与视觉因素常常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文章基于期待视野理论并以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沉没的教堂》为例,通过分析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从而表现教堂建筑的动态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7.
音乐这一艺术,有着多彩的外部形式和多变的内部形式,它用跳动的音符来叙述着社会生活、表现着人的情感。打开电视,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广告,绚丽多彩的画面,各具特色的音乐冲击着我们的听觉。一段符合产品特点,迎合产品消费群及审美心理特征的音乐会在这短短十几秒电视广告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就有着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多媒体艺术设计中人机工程学是用户体验中的相对重要的环节。总的来说它可以为设计中的用户体验提供以人的因素为主的人体尺度参数,与"机器"的功能合理性提供出相对应的依据,及为人文环境提出相对应的设计准则。多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了当下多媒体设计中的主体,它最主要的体现了人类与计算机的结合来共同完成的设计需求。多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了当下多媒体设计中的主体,它最主要的体现了人类与计算机的结合来共同完成的设计需求。多媒体设计的艺术形式就是比较综合性强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新艺术之一。  相似文献   

19.
探讨沉浸式艺术这一新概念,研究其审美体验是如何有助于自我发现并运用于艺术创作再设计中的。沉浸式艺术是一种能够启发感知联觉的审美体验方式,可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感知”、“关系”和“转换”是三个相互交织并贯穿全文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沉浸式艺术的研究基础。结合海德格尔“在世界上”(être-au-monde) 的观念来看,与其说“存在”,不如说人们沉浸并感知于这个世界中。然而,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通常是无意识的,对于感知的认识也时常是冷漠和忽视的。沉浸式艺术使这些感觉得以被强调,它突出了个人的感知运动能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身体本身的重视。又如Bergson所提出的“投机性关注是建立在一种感知机制的基础上的,这种感知机制从根本上允许对世界进行一定行动而不是仅仅了解这个世界”。因此,对于一个完善的沉浸式审美体验过程来说,重要的是使观众自然地参与其中。当无意识的行为转换为肉眼可见的视觉效果时,审美体验将会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关于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创作,可以结合西方艺术家Marcel Duchamp的Ready-made的创作理念和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研究怎样将被忽视的日常行为自然地转换为可见的,被重视的视觉效果,从而揭发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多种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旅游体验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以审美体验为中介的人与客观世界的沟通方式。根据程度的不同,审美体验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觉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本文分析了审美主体如何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瞬间性审美感受的过程,同时提出了影响旅游文创产品审美体验的几个因素,旨在将审美意识融入旅游经济,打造“诗意旅游”的美好体验,力求提高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