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于发射信号为无载波高频窄脉冲的探地雷达,导出了层状有损介质表面电磁响应的积分方程算法。首先,利用滤波算法计算层状介质频率域响应方程的汉克尔变换,然后通过傅氏变换计算时间域响应,实现探地雷达观测波形的正演模拟。该算法可在频率域对多种发射波形、阵列天线成相控阵天线发射情况下的电磁响应进行处理和计算。经过模型试算,并与其他算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证明该算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无限长柱形空穴对短脉冲井间雷达波形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由脉冲电磁传感系统(PEMSS)产生的数据有着特定的用途。该系统由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对射频天线的参数选择,数据处理时干扰信息的认定及消除,最终反演结果的分析等内容。以河北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中对构造、第四系界面的划分为实例,通过面波勘探、地震映射与探地雷达方法试验结果的对比,探讨探地雷达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划分岩性界面中的应用效果。经钻孔验证,探测结果与实际较吻合,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此类地层划分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山西平遥古城墙修缮中的应用。通过探地雷达技术对目标体的检测,准确地探测出了平遥古城墙内部的破损地带,并给出了危险等级,为平遥古城墙的修缮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次数学模拟解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的方法以前已有阐述[4]。这种方法指的是规定的(或水平的)介质数学模型推导参数的多次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确实实测及计算波场误差的目的函数趋于最小值。这种方法包括三部分:1) ,模拟波场的绘制,2),实际波场和模拟波场的比较(相似性鉴定),3),模型参数)速度,密度以及薄层的厚度)及模拟地震讯号的脉冲参数的校正。队此之外,这种解释方法的实施大体上有多次重复的特征,它允许不止一次地运用现有推导出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及地球物理解释人员的经验,因此能比较全面地利用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时域有限差分与射线追踪法管道探测探地雷达(GPR)响应数值模拟的原理及过程。讨论了基于单道反射的GPR剖面上圆柱状管道的回波时—距方程及其双曲线特征。对不同材质与管内充填不同性质流体的管道GPR响应进行了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周围介质导电率越高,对雷达波的吸收衰减越强,来自管道顶、底回波能量越弱,同相轴幅度越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VSP资料反演地层层速度的一种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杰  魏修成  刘洋 《石油物探》2004,43(2):126-129
利用VSP资料受干扰程度小,信噪比高,高频成分丰富以及能精确地分离出上、下行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VSP资料上、下行波的波场值反演深部地层层速度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VSP资料提取地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然后利用地层反射系数反演出各个地层的层速度。与VSP资料解释的层速度相对比,该方法反演出的地层层速度的分辨率较高,且只与资料的采样率有关,与VSP测井的接收点距无关。利用该方法还可以反演出VSP测井接收范围之外的上、下地层的层速度(这些层速度不能通过VSP资料解释得到)。  相似文献   

8.
地下雷达波的天线频率相关性要比地震波大得多。当雷达波在地下传播时,因为这种频率将引起地下雷达脉冲形状发生改变,所以常规的子波反褶积技术通常不适用于界面反射系数的估计,而时变滤波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释温带冰川地面雷达测深数据,我们对多层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作了数值模拟。在1990年的冬季,我们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地区用地面穿透雷达采集到了几条Mont-de-Lans冰川的雷达剖面。在采集过程中,地面穿透雷达采用编码序列对发射脉冲进行相位调制。用匹配滤波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就可对脉冲进行压缩。冰层的分辨率可达到  相似文献   

10.
基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识别生物礁等复杂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内部储集层结构等细节信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该技术采用频率-波数域单程波动方程进行地震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记录与偏移前、后的实际地震剖面的主要反射特征,逐次修改地震构造解释模型,从而得到最终的构造精细解释结果。该技术采用频率-波数域单程波场延拓算子进行计算,不仅计算效率高,而且波场模拟记录信噪比高,便于目标地质体有效反射波场特征的对比。该技术充分利用了偏移前、后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有助于降低地震构造解释的多解性,获得精细的地震构造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11.
探地雷达方法是一种确定浅层地下介质分布的高分辨率电磁探测技术.国外已将该技术应用到露头地质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如三维储层建模研究、沉积相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三维裂缝成像、浅层断层识别、岩溶地质研究等.塔里木盆地巴楚达吾孜塔格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出露良好,礁滩复合体、火成岩侵入、岩溶地貌等地质现象丰富,使用32~500MHz探地雷达对该区露头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探地雷达的探测深度最大可达20m,分辨率最大可达到分米级.生物礁、水道充填体、浅层小断层、溶洞等地质现象在探地雷达剖面上均有特征性反映,且与野外露头对比良好.这为碳酸盐岩露头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井下套管厚度评价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超声脉冲反射技术测量井下套管厚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入射射固体板并被反射的超声脉冲波的频谱在该板的共振频率取得极小值时出现谱陷,利用谱陷频率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固体板的厚度。对于厚度范围为4-10mm的套管,所用换能器的工作频率范围为270-710kHz。  相似文献   

13.
实际陆上地震数据中存在严重的层间多次波,利用数值正演模拟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层间多次波的生成机理。常用的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无法将一次反射波和层间多次波单独分离,缺乏灵活性。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层间多次波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基于反射率模型,将地震波传播过程与多次波分阶过程单独分开,通过循环递归方式灵活地实现不同阶次的层间多次波模拟,采用傅里叶有限差分法进行波场延拓以提高地震波的横向传播精度,同时在不同维度的模型中实现层间多次波高精度数值模拟。数值实例表明,层间多次波分阶模拟可以有效地分离不同阶次的层间多次波,记录到的总地震波场数据是各阶层间多次波的组合(一阶反射波认为是0阶多次波)。新的层间多次波数值模拟方法还可以帮助识别和预测深部储层上覆地层产生的层间多次波,指导速度分析,提高储层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地质雷达技术在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阐述地质雷达方法原理和岩石物性特征的基础上 ,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在大庆探区太平屯—宋芳屯高分辨率地区表层地质调查中的具体应用。针对探区的实际情况优选了探测方法 ,并对资料进行了精细的解释 ,从而确定了全区表层岩性的分布情况 ,对高分辨率地震野外采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数值模拟中的频散压制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正演模拟对认识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指导地震资料解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差分算法固有的数值频散在正演模拟中是一种严重的干扰,会降低波场模拟的分辨率。为提高模拟精度,同时又尽可能减少计算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横纵网格比变化时入射方向和差分精度等因素对数值频散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矩形网格较之正方形网格能更好地压制频散,同时可以避免高阶差分导致的低计算效率。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能较好地适应实际地震勘探中的波场模拟。  相似文献   

16.
因子分析在海洋井中化探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井中化探方法是一项新的有机地球化学录井技术。它对及时准确地识别油气层和产层性质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某海域油气田的一口钻井中所获得的2种化探方法共17项化探指标近2000个数据的研究,认为当利用常规数据处理手段难以区分地层的烃类异常与异常的背景关系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井中化探各指标间的成因关系,可以正确划分井中化探异常,提高了油气层预测的效果和解释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列举了新型的1.7英子多功能脉冲中测井仪的几个现场实测。该仪器装有新的硬件系统,可以实现脉冲中子俘获测量、脉冲中子光谱测定法测量、脉冲中子持相率测量和中子活化水流测量的操作模式,这些实例解释了C/D和PNC两种操作模式,着重强调了数据流的采集过程和质量技术保证,同时,也说明了资料的解释过程,脉冲子中子光谱测定法测量的关键问题是光谱刻度,这里介绍了能谱刻度技术,正确的刻度可以提高高质量的资料,从而得出较精确的解释结果。测井实例说明了一种新的解释技术,包括C/O测井解释所使用的动态反应发生器,该技术是建立在大量模拟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测井数据值和解释结果与以下几种因素密切相关,即刻度、数据质量和有效的解释方法,下面我们针对每种因素,通过现场实例来说明这种新型的多功能脉冲冲子测井仪的不同操作模式是如何工作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SEG年会地震勘探新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SEG年会所发表的石油勘探新技术论文按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偏移成像技术和其他技术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采集技术方面主要介绍了宽线地震在山地的应用,与万道高密度地震采集配套的高精度测量技术,以及基于吸收介质模拟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处理技术方面重点介绍多次波的利用、无拉伸动校正和波动方程静校正。偏移成像技术方面介绍了双程波动方程成像、保幅偏移、各向异性介质成像、射束叠前成像、直接对多次波成像、一次波和多次波同时偏移成像、局部照明偏移、三维叠前偏移反褶积、绕射波成像和叠前深度偏移等。此外,还介绍了与裂缝和层状介质有关的各向异性问题,从地震数据中求取地史剖面,利用偏移数据模拟解释流程,断层自动追踪,以及层位自动解释技术。  相似文献   

19.
该应用地化录井资料,从油藏地球化学的角度阐述了水淹层解释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计算方法,尝试了在开发井中用岩屑样品替代岩心样品解释评价油层水淹程度,建立了枣园地区水淹层地化划分标准和解释图版,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章还对影响水淹层解释评价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为开发井地化录井评价技术在其它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吉林油田应用地化录井参数直接评价法和图版法进行油、水层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依据地化检测数据解释上的误判,导致解释符合率较低。针对上述情况,该文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地化解释的方法,系统介绍了该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尤其是低测值油层和高测值水层的应用效果较好,实践表明引入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后其解释符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