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连棒材图像自动分割计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棒材图像自动计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粘连棒材图像自动分割计数技术。首先采用粒度测量术估计棒材图像尺寸半径分布,自适应地选取处理参数。然后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棒材中心区域标记方法避免了初始过分割标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强、弱粘连概念。根据强弱粘连的特点,提出两步标记策略。分类粘连图像、获取图像的初始标记。对强粘连形成的欠分割标记区域采用逐次腐蚀算法,结合棒材形状面积等知识进行识别,获得正确的图像标记。最后融合两步图像中心区域标记结果,采用基于标记的分水岭分割算法进行图像分割。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能准确分割粘连棒材图像,实现可靠的棒材计数。  相似文献   

2.
基于VC的棒材自动计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技术实现棒材的自动计数的方法,该方法以Visual C 6.0为开发平台,实现了对棒材端面图像分割,然后对分割得到的二值图像实施形态学运算,使粘连部分彼此分离,最后通过8-邻域标注计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棒材计数在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取连通分量的算法,以实现目标棒材计数区域的自动定位,并对定位的区域采用提取连通分量算法实现对轮廓的标注,最后提出了一种区域轮廓周长的校正方法,实现了粘连棒材的准确计数。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连通区域面积的成捆棒材自动计数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获取的棒材图像进行灰度化、滤波和图像分割处理,然后对分割图像中的连通区域分类:小于基本面积的区域视为噪声区域,介于基本面积和阈值面积之间的区域视为一支棒材区域,大于阈值面积的区域表示多支棒材粘连区域。对于多支棒材粘连区域,采用区域面积除以标准面积得到棒材支数。最后将所有连通区域的棒材支数求和即可得到图像中全部棒材的支数。该方法应用于13幅成捆棒材图像计数实验时所得误差均小于3%。  相似文献   

5.
根据微小电子元器件的形状和正反两面的纹理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微小电子元器件自动计数算法.该算法采用层次特征提取及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分割算法,对图像中的元器件正面和反面,分别进行图像处理.根据元器件反面亮度高及纹理简单的特点,采用阈值化方法对其进行完全分割.将正面朝上的元器件从图像中分割出来,并采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分离粘连的正面元器件.从而对粘连在一起的微小电子元器件实现了完全分割.对元器件进行精确分割后,即可采用连通区域标记的方法对所有分离的元器件进行计数.该算法实现了微小电子元器件实时自动计数,计数精度达到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钢铁物流行业人工计数法存在劳动繁重、效率低下等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S3C2440硬件平台和嵌入式WinCE操作系统的手持式捆扎棒材计数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连通性和圆形度检测的多模板匹配法来统计棒材根数,可以准确地分辨出每根棒材并实现计数;系统使用CMOS数字图像传感器获得原始的捆扎棒材图像,再由图像处理程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有效提高了计数准确度,而区域标识和人工修正相配合的方法,使得系统能够在工业现场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棒材计数统计主要的应用场合在打捆后,为实现打捆后棒材的精确计数,首先对打捆的棒材正侧面进行摄像,然后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偏微分方程图像分割算法,实现对各棒材的分割和精确计数。最后针对不同直径打捆后的棒材进行测试,取得了比较高的计数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轧钢厂棒材生产自动计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计算机视觉在线分离控制方案,用视觉图像信号作为反馈信息,对棒材的位置进行实时跟踪,采用相应的控制策略,驱动分钢装置实现智能化操作.  相似文献   

9.
K级容错计数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线视觉棒材计数系统通过实时处理运动对象视频信息进行计数,为了排除干扰、提高棒材计数准确率,文章针对流水线视频监测信号对连续运动物体计数提出了一种k级容错计数算法,并采用链表数据结构实现该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快速获得扎捆棒材的数量,在大量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动态获取棒材形态学直径的方法;根据扎捆棒材的形态学分布,提出"米"字形搜索算法(RSS算法)和一种覆盖原则。先对棒材截面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然后根据灰度图片的灰度直方图两峰一谷的特点得到图片的全局阈值,将灰度棒材图片二值化;再对二值图片进行膨胀、腐蚀操作削弱粘连;最后基于二值图片,利用RSS算法进行计数。现场采集扎捆棒材的计数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加入人工矫正环节后,棒材计数准确度达到100%。试验结果表明,在计数对象满足两个分布特征的情况下,该算法都可以实现高准确度的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