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L型常见菌株耐药性6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缺陷变异菌,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细菌L型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指导临床用药,我们对细菌L型常见致病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大肠埃希菌L型、铜绿假单胞菌L型耐药性进行6年监测,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细菌L型是由于部分抗生素及某些自体因素作用下的细菌变异。由于细菌结构和性质的改变,常规培养多呈阴性,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容易延误诊治。为此,对小儿细菌L型感染的特点及现状作一综述,以求正确诊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黄谷良等研制的85-7无血浆培养基,对多种细菌进行L型诱导实验。证明85-7培养基在细菌L型诱导及生长实验中,可以取代改良kagan培养基。此外,本文介绍用抗生素倾注平板法进行L型诱导实验优于抗生素纸片诱导法。  相似文献   

4.
细菌L型败血症是由细菌L型侵入血液或细菌型侵入血液,经抗生素或机体的免疫因素作用后转变为L型而产生的急性感染。我科自2000年6月~2002年5月收治了L型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L型细菌致尿路感染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1989年~1995年收治经L型细菌培养和普通培养确诊的尿路感染63例,目的在于了解 L型细菌与临床感染漏诊、误诊的关系,L型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63例清洁中段尿经普通培养检出29株细菌,阳性率46.03%,L型细菌高渗培养捡出46株L型细菌,阳性率73.02%,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细菌培养阳性者,约20%是由子L型细菌单独感染所致,若不做L型细菌培养,约有20%的病例漏诊.L型细菌具有致病力,且对感染性疾病的反复迁延有直接影响,临床上应选用对细菌壁和细胞质有作用的抗生素,以达到控制病情反复迁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细菌L型的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临床分离的369例中、晚期恶性肿瘤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细菌型培养阳性者191例,阳性率51.9%;细菌L型阳性者69例,阳性率18.7%;单纯L型阳性者39例,阳性率10.6%。两种菌型感染菌种均以G-杆菌为主,细菌型G-杆菌占75.9%,细菌L型占79.8%。其药敏试验细菌型部分菌种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敏感,而L型对其不敏感。结论:中、晚期恶性肿瘤口才并发医院内细菌感染,其细菌L型也常常存在,检验人员在做常规细菌培养的同时,应重视L型细菌的检测。临床医生在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时,一定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防止医院内感染、积极控制感染,以防感染细菌型变成L型细菌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部分或完全丧失而成的。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细菌L型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在几乎所有的细菌以及多种螺旋体和真菌中都发现L型的存在。临床上,细菌L型的形成大多是由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而诱导产生。淋病奈瑟菌在体内外可发生L型变异。青霉素G抗淋病奈瑟菌作用机制在于破坏细菌细胞壁,  相似文献   

8.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的缺陷型。由于细胞壁的缺陷,L型有许多特性与原菌不同:如呈多形性、对渗透压敏感、革兰氏阳性变为阴性、抗原改变,呈油煎蛋样菌落、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改变等。临床上常因抗生素的应用与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使细菌变为L型而不易检出,造成误诊或漏诊。故对L型特性与细胞壁缺失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L型细菌感染肾盂肾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型细菌感染肾盂肾炎30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细菌L型的形成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使细菌失去了坚韧的细胞壁,在一定条件下并不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L型细菌的形成与不适当使用抗生素及其它因素有关。本文患者采用2种培养方法即普通+高渗性(L型)细菌培养。治疗采用敏感抗生素1~2个疗程,非活动期则用抑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导致细菌L型医院感染的有关因素 ,为预防、控制细菌L型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对 2 2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应用、罹患感染性疾病、抗癌药物的使用及住院时间过长与细菌L型医院感染关系密切。结论  监测细菌L型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有利于预防、控制细菌L型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 细菌L型是指细菌的缺壁型。细菌L型形成的原因是应用了非致死量的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可引起亚临床型的难治性败血症。儿童细菌L型败血症具有热型弛张,病程迁延,普通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的特点,用高渗培养基培养出L型菌可确诊本病。本文对我院儿科收治的22例患儿作病原学检测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细菌L型是细菌发生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它可因某些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溶菌酶、抗体和补体等诱导形成。细菌L型对渗透压敏感,在高渗培养基易生长繁殖。自开展细菌L型培养以来,使临床考虑败血症而未获一般细菌学诊断的病例得到了证实。从1988年5月至1989年1月,我院收治细菌L型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细菌L型感染与妇产科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L型最早是由Kiseneber-Nobel从念珠杆菌(streptobacillus moiliforrnis)培养物中发现的一种小菌落,命名为L1(以她工作的Lister研究所的第一个字母而定)。后来,Pirece和Sharp等研究发现,抗生素(如青霉素)、溶菌酶、动物血清等有诱导细菌为L型的作用。巨噬细胞中与中性粒细胞由于其中的溶菌酶的作用亦有诱导L型的作用。而细菌进入人体内,在抗生素、溶菌酶、抗体、补体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使细菌的胞壁部分或全部缺陷诱导为L型.并  相似文献   

14.
L型细菌即为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肽聚糖,由于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溶菌酶等因素的影响,当肽聚糖结构遭到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时,虽然大多数细菌已经死亡,但有时也有一些细菌并未死亡,只是细菌细胞壁遭受破坏,这些细菌即L型细菌。因其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取其第一个字母而称之为L型细菌。  相似文献   

15.
细菌 L 型是细菌胞壁缺失后的一种变异现象,由 KLienebergier 首先发现,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了它的临床价值。国内、外已有大量资料佐证细菌 L 型主要由抗生素引起。细菌变为 L 型后,其生物学性状随之改变,常易造成漏检误诊。本文报道136例小儿细菌感染标本中分离出L 型细菌15株,并着重对其意义与特性作初步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6.
1概述1935年英国Lister研究所的Klieneberger[‘j首先在念珠状链杆菌的培养物中发现一种菌落形态类似支原体的微生物,并以其所率的Lister研究所第一个字母L命名为L到细菌。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壁完全或部分消失,故又命为细胞壁缺陷菌(cellwalldeficientbacteria)。其后有关报道日渐增多。目前已知几乎所有的细菌都可形成L型。此外,某些螺旋体、真菌也可形成L型。ZL型细菌形成的机制L型细菌除可自发形成外,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2.1长期应用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肝内酸胺类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灭细菌,反而…  相似文献   

17.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抑菌疗法治疗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患者 172例 ,分为强化治疗组78例 ,抑菌治疗组 94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 6周 ,两组治疗无效者均继续抑菌治疗 3~ 6个月以上。结果 :强化治疗与抑菌治疗对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均有一定效果 ,且随时间延长 ,疗效提高 ,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对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应采用低剂量抗生素长程抑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液细菌L型培养在泌尿系感染诊治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对510例患者中段尿标本采用普通培养和细菌L型培养方法进行检测,并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 共检出细菌230株,其中普通型阳性100例,L型阳性60例,普通型与L型混合感染70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细菌L型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普通型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泌尿系感染与细菌L型有密切的关系,尿液L型细菌培养可提高细菌检测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夏小明  郑晔文 《九江医学》2004,19(1):43-43,49
细菌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曾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临床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技术的使用增多,细菌感染的情形也有很大的变化。致病菌感染的观念逐步由菌群失调、菌群交替症、缺壁细菌(L型菌)等向需氧菌(O)、厌氧菌(Y)、L型细菌(L)单独、协同或混合感染转变。  相似文献   

20.
败血症抗菌药物使用对L型细菌耐药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抗菌药物使用对L型细菌耐药变迁的影响,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489例败血症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同期化验室分离的753株L型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以便有节制的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