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台湾海峡海拔1983-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该海域夏季表现耗氧量(AOU)变化幅度较大,其分布特征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诸上升流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各上升流区AOU与温度,盐度,诸营养盐呈显著相关关系。PO4/AOU与NO3/AOU比值平均分别为0.0058和0.076。上升流海域夏季初始营养盐(PO4pre和(NO3pre较低,而再生营养盐高,是现场营养盐的主要部分,有机物质分解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与上升流的存在与否无关;磷的弱限制偶尔会发生,这与涌升水的N/P比值有关.而硅只有在近岸上升流区形成高氮和磷的补充情况下偶尔才会产生微弱限制.在陆架外缘区,浮游植物限制状态较稳定,表现为受N的限制为主导的N、P的共同限制,P限制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本文取自福建海岸带及台湾海峡西部硅酸盐、无机氮与磷酸盐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季ΔSi:ΔN:ΔP比值是比较固定的,现场的Si:N:P浓度比值是变化的,秋、冬季ΔN:ΔP比值接近Redfield比值.并通过各季N:P比值的平面分布,来探讨台湾海峡水系交错混合,浮游植物摄取转移对N:P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沿岸大陆水中N:P比值高,外海水中N:P比值接近Redfield比值;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旺盛的局部海区,磷酸盐几乎被消耗殆尽出现N:P比值极大区.在营养盐中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海域表观耗氧量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海峡海域1983-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该海域夏季表现耗氧量(AOU)变化幅度较大,其分布特征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诸上升流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各上升流区AOU与温度、盐度、诸营养盐呈显著相关关系。PO4/AOU与NO3/AOU比值平均分别为0.0058和0.076。上升流海域夏季初始营养盐[PO4,pre和[NO3,pre较低,而再生营养盐高,是现场营养盐的主要部分。有机物质分解耗氧对AOU的贡献比浮游动物等呼吸耗氧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夏季海水及某些营养盐水平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寿景  黄自强 《台湾海峡》1998,17(3):275-277
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历史资料和1994-1995年“台湾海峡碳及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课题的现场调查资料,计算出台湾海峡南、北两个断面夏季海水、铵、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水平迁移通量。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西近岸海域2015年3、5、8、11月4个航次的海水中营养盐监测数据,分析了广西近岸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对整个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态总体良好,时空分布受陆源污染的影响,营养盐质量浓度呈湾内-湾口-湾外递减趋势。多数站位点氮磷比常年大于Redfield比值,处于磷限制状态。钦州湾内和大风江口是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水域,其次是防城港湾内、廉州湾内和铁山港湾,呈磷限制状态,容易在磷污染增高时,爆发富营养化,应特别加以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的上升流与冲淡水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CTD观测数据,绘制出相关温盐分布图,分析了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东山海域、南澳海域以及台湾浅滩东南侧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在近岸上层,一股较强的冲淡水从西南部进入该海域并影响至台湾浅滩.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溶解饱和度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叶绿素a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钒  杨尧 《热带海洋》1994,13(1):91-95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值为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与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大值在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对台湾海峡西北部福建平潭岛附近海域3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优势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分布及底栖有孔虫组合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根据浮游有孔虫上升流指示种G.bulloides、底栖有孔虫组合和高营养盐深水种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受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区沿岸上升流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水深大于40 m的海域及平潭岛东部水深20 m附近,最远可达水深低于10 m的海湾内部分区域,但强度相对减弱,水深较浅的陆地和岛屿边缘附近未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平潭岛东北部到南日岛西南部水深10~30 m部分区域由于受到冬季浙闽沿岸流的影响,沿岸上升流在该区域的沉积记录缺失。  相似文献   

13.
ENSO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鱼类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多年(1956-1973年)渔获量变化与EN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是我国近海的优势桡足类。它的数量大,分布广。特别在冬、春季,在我国近海浮游动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它的个体也较大,是滤食性种类。因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所以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定为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 作者根据以往历史资料(方金钏,1979;朱长寿,1997;朱长寿等,1991、1999;林玉辉等,1988;林元烧等,1984;李少菁,1963;陈清潮,1964;福建省海岸带和海凃综合调查领导小组,1990;福建海洋研究所,1988;Tan,1970)和多年来的研究结果(黄加祺等,1984,1986a、b、c,1989,1991a、b,1997a、b),对中华哲水蚤在不同水域的分布,与温、盐度关系及繁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见解,为本项目子课题提供了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台湾海峡新生代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划分出海峡及两侧两大断裂系,探讨了断裂系的形成演化过程,阐明了断裂构造的形成演化与海峡裂谷演化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峡裂谷的演化模式。文中对NW向断裂折射平移和扇状收敛的首次发现,为弧陆碰撞引起海峡裂谷封闭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夏季水团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依据1983,1984,1987,1988几年的有关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夏季(5—8月)的水团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8月间该海域存在两种水团分布类型,其中5月属冬季型,全海域存在浙闽沿岸水和海峡暖流水两个水团;6—8月属夏季型,全海域均为海峡暖流水盘踞,按温度不同,它又分为上层水和深层水两部分。(2)浙闽沿岸水具低温、低盐、高溶解氧特征,均一性较差,年际变异较大;海峡暖流水以高盐为主要特征,温、盐度和溶解氧分布较均匀,且诸特征相对稳定。(3)海峡东、西两侧均存在上升流现象,西侧的上升流出现于6—8月,中心在海潭岛附近;东侧的上升流7月见于澎湖群岛北方海区。(4)6—8月间,海峡暖流深层水(核心)主要沿海峡偏西一侧北上,而不是紧靠东侧径直向北。  相似文献   

17.
1998年2—3月台湾海峡中,北部温,盐周日变化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位于台湾海峡中部和北部两个连续观测站1998年2-3月的CTD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北部测站在观测期间经历了低温,低盐水入侵的过程,但此过程只显著影响到30m层,温盐垂直结构有时出现单跃层,有时出现阶梯结构;而中部测站盐度垂直均匀,温度垂直梯度也较小,已不受闽浙沿岸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北部海区浮游动物的分布和群落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8月(夏季)和1995年2月(冬季),对25.00-26.50°N,122.00°E以西水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调查。结果表明,非胶质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生物量为冬季的5.88倍。夏季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H')均较丰富,这和多个水团在此交汇有关。通过聚类分析,两个季节都存在两个不同的群落,群落生活小区的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两个暖流水群落和冬季台湾海峡混合水群落的H'值高和比较高,浙闽沿岸水群落的H'值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