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感染SRV-1的12只恒河猴,通过活检和尸检的淋巴结观察了淋巴结组织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淋巴结的病变可分为5个类型:Ⅰ.弥漫增生型;Ⅱ.巨泸泡增生型:Ⅲ.肉瘤样增生型:Ⅵ消型和Ⅴ.淋巴组织耗竭型。随着感染后的不同时间5个类型交错存在和演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表明,除1例(89008)外,均显示淋巴结内有SRV-1gp-20抗原的持续存在,最长者达2年。  相似文献   

2.
在艾滋病实验用猴动物实验中,兽医管理起着重要性的作用,包括实验用猴的挑选和质量控制,动物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记录,兽医护理,麻醉药物和药品的管理和正确使用,实验期间的实验用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动物福利计划.  相似文献   

3.
活检或尸检SIV实验感染的恒河猴淋巴结38个,观察到SIV感染时淋巴结病的病变过程是淋巴结从增生到萎缩、耗竭的动态变化经过;SIVp27抗原检查显示阳性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吞噬细胞,IgM、IgG和IgA广泛沉着于生发中心及灶性沉着于副皮质区内,66.7%的猴感染后2个月,IgM开始沉着,88.9%的猴在感染后5个月IgG出现,沉着区为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沉着的滤泡出现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普遍增生;CD4^ 、CDB^ 淋巴细胞分析,感染后5个月,CDB^ 淋巴细胞普遍较CD4^ 淋巴细胞数量为多。  相似文献   

4.
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可能性,确定其有效病毒浓度,明确实验猴感染SHIV-KB9后的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情况,建立SHIV/SAIDS模型,并确定、完善SH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选出6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流式细胞术、血常规检测、病毒分离、DNA-PCR和RT-PCR等方法确定实验猴是否被感染,以及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细胞损伤情况,持续测定3个月。结果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病毒分离结果、CD4+/CD8+比值和CD4+细胞数等证实,4.8×106copies/mL以上浓度的SHIV-KB9病毒液能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SHIV-KB9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为进一步建立SHIV/SAIDS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AIDS模型猴中,感染型猴淋巴结,脾脏及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胞质内均有散在的,直径约110nm的成熟病毒颗粒,在其双层膜包裹的中央有直径为60nm的核心。还可见淋巴细胞表面病毒出芽。在脾脏淋巴细胞核附近有由不成熟的A型病毒颗粒构成的病毒粒质。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的细胞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超微形态病变。如线粒体肿胀,其崤断裂成空化,高尔基体及粗面内质网发生扩张或移位。扩张的内质网中见有病毒颗粒。细胞核因缩、核膜增厚或溶解。细胞膜也有断裂。感染型猴淋巴结和脾的淋巴细胞中的病毒明显多于迁延型猴,而恢复型猴未见病毒,但其超微形态仍有病变。  相似文献   

6.
猴免疫缺陷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及慢性感染猴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以掌握评价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指标,并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SIV/SAI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IVmax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恒河猴40只,先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作淋巴结活检68例次及尸检死亡猴7只的淋巴结,对淋巴结进行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型:(1)增生型(感染后3~6或9个月);(2)退化型(感染后6~12或14个月);(3)耗竭型(11个月以上及部分中途死亡猴)。猴SIV感染的淋巴结病变与人HIV/AIDS的淋巴结的病变比较,两者的病变极为相似。【结论】猴SIV感染淋巴结病变的3个型可以作为猴艾滋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观察指标,SIV感染猴模型可以作为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和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复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观察该动物模型急性期的变化特征,为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应用于艾滋病研究的标准化建立补充急性期变化内容。【方法】对15只健康中国恒河猴进行静脉接种SIVmac239病毒株复制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观察感染后10周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结果】健康恒河猴接种病毒株后10周内体质量及BMI指数比较稳定,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其变化特征与艾滋病消耗综合症时期不同。感染第3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第10~14天病毒载量达到高峰,此后整体表现为水平波动下降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在感染后出现显著改变,其中CD3%、CD3计数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CD4%与CD4计数变化并不一致,感染后CD4%出现下降趋势,但CD4计数却出现增加趋势;CD8%、CD8计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CD4/CD8比值于感染后2周内明显下降,一般在病毒载量高峰时表现为最低比值,随后比值缓慢波动上升。感染10周内共有3只感染猴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只出现腹泻、2只出现摄食下降等临床症状。【结论】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与国外印度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急性期相似,可用作急性期艾滋病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8.
用恒河猴感染华支睾吸虫获得成功。两只恒河猴获虫率分别为9.9%及31.59%。所得虫体都已发育成熟。感染后30天所得虫体平均长5.15mm,宽1.005mm。感染后48天所得虫体平均长8.0625mm,宽1.34mm。两猴粪便中都发现成熟虫卵。说明恒河猴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的终宿主。‘ 猴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表现主要特点有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感染后30天);慢性炎症时(感染后48天)病灶区内浆细胞显著增多;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其分泌功能亢进,经奥辛蓝染色,上皮细胞核上区呈深蓝色,提示富含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注射用青蒿琥酯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免疫异常激活的改善情况,探讨青蒿琥酯对艾滋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8只SIV感染平台期中国恒河猴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只,治疗组按每天3 mg·kg~(-1)剂量肌肉注射青蒿琥酯注射液8周,对照组肌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周、4周、6周、8周,停药后4周、8周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全血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活化相关标记物CD_(69)~+、CD_(25)~+、HLA-DR~+和CD_(38)~+表达情况。结果:青蒿琥酯可在4周内下调CD_8~+细胞CD_(69)~+、HLA-DR~+和CD_(38)~+表达水平(P0.05),对CD_4~+细胞影响较小。给药第4周出现一过性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后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青蒿琥酯可改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异常激活,嗜中性粒细胞下降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国恒河猴STLV-1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537只野捕恒河猴,365只繁殖猴和44只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作了STLV-1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10岁以上恒河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5.5%)高于10岁以下的恒河猴(6.2%);雌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7.5%)高于雄猴(5%);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群的STLV-1抗体阳性率(34.1%)高于野捕猴群(8.8%).结论在我国的野生和饲养恒河猴群中广泛存在STVL-1血清抗体阳性动物,其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婴猴离乳期的行为特点及规律,初步探讨婴猴早期断奶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意取样和时间记录法对2012年出生的290只婴猴离乳后的行为进行6个月的观察记录。结果离乳后1个月内出现团抱、吸手指、吸同伴身体3种行为,团抱、吸手指行为在第2、3月显著上升(P0.05),吸同伴身体行为在第2月显著上升(P0.05);第2个月,新增的踱步、吸生殖器的行为于第3个月显著上升(P0.05),爬跨行为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第3个月新增吸脚趾行为的比例未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其中,雌性同笼发生团抱的比率显著高于异性及雄性同笼(P0.05);雄性婴猴较雌性婴猴更易发生踱步行为;雄性婴猴吸手指及吸同伴身体的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雌性(P0.05);吸脚趾行为雌、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观察婴猴离乳后的行为,观察到团抱、踱步、吸脚趾、吸手指、吸生殖器、吸同伴身体和爬跨7种行为,且各行为均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增。团抱行为反映了恐惧心理;吮吸行为代表了生理需求及防卫心理;踱步行为初期是无目的,逐渐变成焦虑心理的体现。为研究人类婴幼儿早期断奶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开展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评估实验提供研究思路和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道吸入法接种恒河猴感染H5N1流感病毒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利用1株鹅源性H5N1流感病毒经环甲膜穿刺接种恒河猴,通过观察恒河猴在接种后短期内各项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呼吸道吸入法接种恒河猴感染H5N1流感病毒的可行性。结果恒河猴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与人和动物感染后的主要症状相似,是很好的模型动物。结论环甲膜穿刺接种恒河猴感染H5N1流感病毒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是恒河猴感染H5N1流感病毒和造模的良好途径,并为其它通过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的造模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9例出现表皮癣菌的恒河猴,经病原菌培养,鉴定为石膏样毛癣菌,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I(n=4)局部分擦达克宁霜剂;组Ⅱ(n=5)局部外擦达克宁霜剂,同时用10%甲醛溶液喷洒猴舍。在各组治疗结束后第14天进行疗效评估:组I有效率为75%;组Ⅱ有效率为100%。结果显示:(1)达克宁霜剂与10%甲醛溶液同时用药治疗恒河猴患石膏样毛癣菌病效果显著;(2)用10%甲醛溶液定期消毒猴舍对预防恒河猴感染石膏样毛  相似文献   

14.
应用原位获取法从56条恒河猴中的54条血管中获取了内皮细胞。A组用0.1%Ⅱ型胶原酶消化25min,B组用0.1%Ⅱ型胶原酶消化15min。结果表明,A组的内皮细胞获取率明显高于B组。A组及B组中颈外静脉,上肢浅静脉,髂总动脉的内皮细胞获取率明显高于既往的机械获取法,灌注酶解消化法,外翻酶解消化法(p<0.01)。B组中,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组因在消化过程中出现胶原酶自血管壁渗出,使得内皮细胞获取率明显下降,但与既往方法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0.05)。经因子Ⅷ相关抗原检测证明所获取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纯度达99%以上。原位获取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SIVmac239感染早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可能关系。方法以静脉注射SIVmac239制备恒河猴AIDS模型,对回肠派氏淋巴结进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标记,分离Peyer’s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CD3、CD4、CD8、CD28、CD95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Peyer淋巴结中CD4+/CD8+比值持续下降,记忆性细胞比例升高,但Peyer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CD8+T细胞从第5天开始持续升高。结论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向记忆性细胞的转化增加,但是CD4+/CD8+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猴艾滋病模型评价艾可清治疗艾滋病的效果.[方法]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感染12只恒河猴,复制猴艾滋病模型后分为3组:SIV对照组,艾可清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445.5、148.5 mg·kg-1·d-1),感染l0周后开始给药.给药8周后停药观察8周.每4周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外周血CD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国内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参考文献中的螺杆菌属16S rRNA和幽门螺杆菌16S rRNA的引物序列,和新设计的"猕猴螺杆菌"16S rRNA特异性引物,在人工养殖的45只成年恒河猴和90只成年食蟹猴粪便样本中,通过q PCR或常规PCR检测来初步调查这两种猕猴中两种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在恒河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为100%,在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97.8%。结论证实我国人工繁育饲养的恒河猴和食蟹猴普遍存在"猕猴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几乎同时存在于所有人工繁育的实验猴个体中,可能会对这两种猕猴的健康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原位获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原位获取法从56条恒可猴中的54条血管中获取了内皮细胞。、A组用0.1%Ⅱ胶原酶消化25min,B组用0.1%Ⅱ型胶原酶消化15min。结果表明,A组的内皮细胞获取率明显高于B组。A组及B组中颈外静脉,上肢浅静脉、髂总动脉的内皮细胞获取率明显高于既往的机械获取法,灌注酶解消化法,外翻酶解消化法(P〈0.010,B组中下腔静脉及腹主 在消化过程中出现胶魇酶自血管壁渗出,使得内皮细胞获取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用兔抗人α-心房肽血清和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恒河猴心房肌细胞、肺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隔的一些细胞质中存在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样活性物质,其为棕色颗粒。ANP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周质内,尤在核两端数量最多,这种颗粒的性质需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