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条件非常有利,尤其盆地内沉积了阿普第阶盐岩层,发育多种类型盐相关构造,形成多种类型圈闭,同时盐岩层又是非常好的盖层。但该套盐岩层的存在也使下刚果盆地盐下、盐上油气成藏条件产生较大差异:盐下地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伸展构造有关的圈闭,未来重点勘探仍以寻找伸展构造有关的油气藏类型为主要方向;盐上白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圈闭和储层,未来勘探应以寻找与阿尔布阶Pinda组碳酸盐岩和Vermelha组的滨岸砂岩为储层并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藏为重点;第三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则为烃源岩成熟度、圈闭及浊积砂体的发育,未来重点勘探方向为寻找深水一超深水区盐构造与浊积砂体复合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盆地内目前发现的85%的油气探明储量均分布在盐下层系内。盆地内盐下目前发现的含油层系主要有3套: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其中石炭系是盐下最主要的含油层系。滨里海盆地共发育4个二级构造单元:滨里海南部次盆、东部次盆、西部—西北部次盆及中央坳陷,不同区带成藏主控因素不同。在对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基本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带盐下成藏主控因素,指出南部次盆成藏主控因素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分布及下二叠统盐岩盖层分布;东部次盆为石炭系及二叠系储层的分布;西部及西北部次盆成藏主控因素为石炭系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在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里海盆地盐下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不均衡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非常复杂,近年来随着局部地区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加强系统的成藏规律研究.据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可建立7种油气成藏模式,即前陆盐下挤压背斜气藏、前陆盐上构造-岩性残余油藏、前陆前缘斜坡构造-岩性油气藏、台盆古隆起碳酸盐岩风化壳-层间岩溶立体组合油气藏、台...  相似文献   

4.
西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非海岸盆地群是典型的裂谷和被动陆缘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前裂谷阶段、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发育盐下裂谷期湖相泥岩和盐上海相页岩2套主力优质烃源岩,油气主要富集在第三系广泛发育的滚动背斜和盐岩相关构造圈闭内的三角洲、水下扇碎屑岩储层中。西非海岸盆地中段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部分第三系成藏组合,下刚果盆地深水—超深水区盐相关构造是西非未来最有勘探潜力的地区,西非南北2段低勘探程度地区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储层主要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中段和下段,与上覆泥岩组成3套储盖组合,其油气藏类型可分为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岩心微观观察、原油地化特征、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以多期充注、多期成藏为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期为稠油、沥青主要形成期,可动油成藏期为喜山期。油气成藏主要受古构造及其演化、断裂-砂体-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质储层的控制,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多期充注、多期调整、喜山定型、储层控富、输导控藏”。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资源潜力可观,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6.
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是二连裂谷盆地东南部的一个富油洼槽,剩余资源量大,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生油岩、储集体、盖层、运移和储盖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腾一段和腾二段储盖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储盖组合,凹陷的沉积中心、砂体成因、断层、不整合面和坡折带6种主要因素制约着油气藏形成,其中坡折带是通过控制沉积相带而制约诸集砂体的展布,是油气藏形成的最主要的控制因素,缓坡-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托克逊凹陷前期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伊拉湖构造带。根据邻近凹陷实际勘探经验及托克逊凹陷目前钻井资料,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全面解剖伊拉湖构造带三叠系已知层系油气藏,系统分析了托克逊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托克逊凹陷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下一步勘探方向应在区域扩展后期保存好的三叠系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同时,积极探索三叠系小泉沟群、二叠系桃东沟群地层一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分布面积大,油气显示丰富,是寻找大油气田的重要领域.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层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志留系主要的找油方向,目前获工业油气流的层位主要集中在柯坪塔格组上段.有效储集层主要为形成于潮坪、滨岸及三角洲环境的石英含量大干65%的砂岩.海平面升降变化造成的多次海进、海退旋回,有利于多套储盖组合及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凹陷腹地可能存在保存较好的原生古油藏.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烃类的再次充注,形成塔北不整合遮挡和塔中地层超覆等非构造油气藏,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地壳为相对软弱的过渡壳。西湖凹陷中新世末以前属于萎缩型盆地,上新世伴随冲绳海槽的形成才成为扩张性盆地。受构造控制盆地萎缩期沉积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整体表现为海退;第二,沉积范围逐次减小;第三,泥岩百分比越来越低,盖层条件越来越差。平湖组存在区域盖层,钻遇断块气藏;花港组存在局部盖层,背斜充满度高,断背斜充满度低,断块未成藏;新近系盖层条件更差,断背斜亦未能成藏。由此可见保存条件是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保存条件好的领域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志留系发育3种油气藏类型,分别为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复合油气藏。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志留系油气藏经历多期成藏和改造过程,油气成藏可以概括为“多期充注、多期调整、晚期定型”。构造及断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的运聚及分布,志留系断裂活动期次和油气充注期次一致,断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志留系油气运聚;河口砂坝和潮汐水道等相带发育的优质储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油气主要富集在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形成的圈闭中。塔河油田构造地层类型油气藏以在塔河南部地区为有利区,志留系原生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托普台地区。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压扭构造组合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加里东运动后期开始,塔里木盆地先后受到了北部大洋板块和古特提斯洋权决的近南北向的俯冲挤压作用,产生了北西、北东向的剪切应力场,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发育了一系列压扭构造。这些压扭构造由主压扭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和褶皱组成,形成一定规律的压扭构造组合,即派生的次级断裂和褶皱斜交或呈雁行排列于主断裂一侧。这些压扭构造形成早,继承性强,后期构造运动对其改造作用较弱,对油气聚集和保存权为有利,现已发现的大部分古生界油气藏及部分中生界构造油气藏均分布于压扭构造组合内的圈闭中。可见,压扭构造组合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以及物性测试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10号构造带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低渗储层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从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3方面开展储层控制因素分析。塔中10号构造带柯坪塔格组上段低渗透砂岩储层主要由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组成,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构造微裂缝。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潮道和砂坪微相形成于强水动力环境,原生孔隙发育且后期酸性溶蚀作用明显,储层物性好,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孔隙减少,而溶蚀作用可以改善储层物性;构造作用形成的微裂缝可以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对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划分、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测盆地西部柯坪地区志留系露头剖面,将志留系划分为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中-上志留统依木干他乌组,其中柯坪塔格组可细分为柯坪塔格组下段、中段和上段,塔塔埃尔塔格组细分下段和上段;并识别出6个地层对比标志层。塔中隆起缺失柯坪塔格组下段和中段,塔北隆起英买力地区缺失柯坪塔格组下段,满加尔凹陷及塔东地区柯坪塔格组发育齐全,塔中、塔北等地区依木干他乌组保存不全。柯坪地区、塔北地区以滨岸-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塔中以河口湾-潮坪沉积为主,塔东以陆相河流-辫状河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为主。综合分析认为,志留系沉积前塔中和塔北是个继承性隆起,沉积古地貌东高西低,海侵从西北向东南,地层由西北向东南超覆,后期抬升导致志留系上部地层剥蚀,志留系独特的沉积特征显示了古地貌特征、物源方向和海侵方向。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4‰-6‰,δ180为-5‰~-6‰。埋深2400-2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800-4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500-4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奥连特盆地主要生烃灶位于盆地西南部,但目前已发现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独特。以盆地油气运移及成藏特征为基础,分析了T区已发现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认为油源断层控制着有利成藏区的分布,构造和沉积体系联合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有利位置,断层、构造及沉积体系展布为T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出了该地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塔中志留系无障壁潮坪沉积模式和沉积微相解释模型,划分出2个亚相6个微相;应用钻/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不整合面、湖泛面等层序界面和沉积旋回的识别,建立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18个准层序组,其中每个三级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结合体系域内准层序在垂向上的叠置样式,指出有利含油气储层在体系域或准层序组中分布范围。研究成果对层序地层学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对比和应用以及在塔中地区寻找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主要受到6种因素的控制:(1)生烃凹陷控制油气总体分布格局;(2)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3)异常流体动力场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4)油源断层控制油气藏的形成;(5)喜山运动中晚期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6)圈闭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  相似文献   

18.
王集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层+岩性和断鼻断块油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区块或同一区块不同部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继承性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汇集的有利场所;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砂体与烃源岩的配置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叠合连片的储集相带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塔中北斜坡志留系近几年在油气勘探上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成藏过程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志留系23块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以及断裂活动特征研究,识别出研究区存在3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以海西晚期(318~245 Ma)寒武系-下奥陶统油充注和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124~25 Ma)寒武系-下奥陶统以及中-上奥陶统油气充注为主。研究区志留系在北东向张扭性走滑断裂的控制下,海西晚期虽然油充注活跃但油藏基本遭受破坏形成残留沥青,而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的油气再充注决定了现今油气藏面貌。因此,塔中北斜坡应以寻找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