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厦门嵩屿附近海底的冲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顺良 《台湾海峡》1996,15(1):94-102
本文通过地形剖面测量比较、浅地层剖面勘探,结合水文泥沙测验和沉积物粒径资料,分析嵩屿附近海域在各历史时期和九江洪水期、枯水期的中淤变鼓水道近十几年来淤积速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动力要素明显减弱,携沙能力降低;其次,九龙江大量的泥沙主要集中在洪水期较短的时间内泄出河口,伴随涨潮流进入嵩鼓水道淤积。  相似文献   

2.
湄洲湾泥沙活动及海底冲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湄洲湾沙源少,海水含沙量低,平均值10~20g/m~3。冬季受东北季风及浙闽沿岸流影响,湾口含沙量高,达到34g/m~3;夏季受径流影响,湾内含沙量相对偏高,达到16g/m~3。泥沙的运移趋势:主航道基本朝外,两侧朝里。受强潮流作用,深槽及水下潮流冲沟受到冲刷,斜坡及潮坪略有淤积。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田太—葵管道路由区位于辽东湾顶潮汐水道区。通过不同时期实测水深对比,得出该区海底冲淤变化趋势:海区总体呈微淤态势,潮汐水道两侧浅滩淤积,两侧边坡一侧侵蚀另一侧淤积,发生平面迁移。管道路由一线蚀淤幅度较小,一般不超过0.5 m,最大侵蚀区发生在水道底和两侧边坡,是海底输油管道容易冲刷悬空的潜在危险区,需采取深埋措施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多波束数据的海底数字地形模型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大批量多格式原始多波束数据的DTM构建方法,以满足大区域、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制图的需要。在多种格式原始多波束数据接口和系统内部标准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文件、数据种类和数据运算量的有效组织管理,实施边读入、边权重配赋的网格插值,分析了高斯、指数和距离平方反比权重函数的适用性,及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实用性。在权重配赋网格插值基础上,提出分形fBM和张力样条配合使用的方程式插值方法,保证DTM数据的有效外延和地形分辨。整套算法效率高,并能有效保证DTM的精度,对存储在外部介质的数据遍历一次即可完成网格插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海洋动力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采用2009年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高精度水深地形资料,与2004年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2009年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潮流特征,对该海区悬移质泥砂引起的冲淤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经过多年的冲淤调整正逐渐达到冲淤平衡,形成稳定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但在大风大浪引起的恶劣海洋作用下,本区仍然经历着缓慢的冲刷过程。埕北海域在CB151平台附近形成一个冲刷中心,冲刷深度超过1 m;孤东海堤外侧海域,自陆地向等深线12 m区域均发生轻微冲刷作用,尤其是海堤根部,由于波浪的累加作用,冲刷最为明显,最大冲刷深度可达1.5 m以上。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格网海底数字地形模型(DTM)对真实海底表达所带来的精度损失,提出了海底DTM的"浅点扩展"原则.试验证明,"浅点扩展"原则能够较好地保证DTM对海底浅点的表达,提高对海底真实地形的表达精度.  相似文献   

7.
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km2,水域面积减少84.6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104 m3,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104,135.3×104,663.7×104,-452.7×104和367.7×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cm/a。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抛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976年黄河改道从水清沟入海后,黄河三角洲前沿桩106至黄河海港岸段的海底地形遭受强烈侵蚀,岸滩不断蚀退。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岸线监测资料与历史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该区最大侵蚀深度达7.5 m,其强侵蚀区中心位置经历了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过程,范围不断缩小,目前局部地区已发生淤积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从冲淤并存和以侵蚀为主向冲淤平衡过渡的现象还将长期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埕岛海域海底冲淤的初步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沉积动力学的角度,在分析实测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埕岛海域的海底冲淤变化规律,尔后通过潮流场的模拟,数值求解输沙方程,以研究埕岛海域的海底冲淤.初步探讨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来研究海底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强池 《台湾海峡》1991,10(1):69-76
本文根据1984和1988年东山湾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该湾水体含沙量分布、运移趋势和泥沙来源。结果表明:泥沙含量较低,其平均值为37.1g/m~3,最高值为531.88/m~3;泥沙含量的分布趋势从漳江口向东山湾口递减;漳江口泥沙淤积严重,其平均淤积速率为13.8cm/a,而东山湾口区处于冲刷状况,东山湾泥沙主要来源于漳江流域和该湾周边区域。此外,浙闽沿岸流也携带来部分泥沙。  相似文献   

11.
浙江海面变化的灰色模型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模型理论,分析了各影响海面变化因素的影响力度,指出影响浙江海面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建立了海面变化的灰色气温模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可根据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若未来百年全球气温再上升1.5-5.5℃,浙江海面将对应上升24-78cm。灰色模型模拟还显示,未来平均高潮位于上升速率明显大于平均低潮位上升速率,潮差将逐渐增大,在相同平均海面升幅的情况下,未来海面上升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克服海浪数据低频零飘现象的一种高通数字滤波实用方法,该方法引自参考文献[1]。文章对文献[1]中提出的脉冲响应序列作了切合实际的修改,还对数字滤波器长度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海浪数据处理的经验公式。近年来几个航次海上波浪测量的实际应用表明,高通数字滤波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东营港防波堤平面设计及整体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营港港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胜利油田黄河海港的远期规划,对南防波堤的走向、口门位置进行了多方案设计,并结合整体模型试验,对各方案进行了比较,选出了最佳方案。同时利用有色溶液模拟悬沙,对港区现状及按各方案布置防波堤时的港内冲淤进行了定性分析,为东营港的远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天津港驴驹河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2 0 0 3年 7月在天津港驴驹河附近海域设 5个点采样。鉴定表明 ,共有浮游植物 19属 31种 ;优势种类有星脐圆筛藻 (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太阳双尾藻 (Ditylumsol)、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链状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catenella)等。天津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 ,各站点平均总生物量为 1.2 16× 10 5个 /m3,各站点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 ,除一个站点的COD和两个站点的无机磷略高外 ,所有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 ,共发现赤潮生物 14种 ,其中主要有星脐圆筛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窄隙角刺藻(Chaetocerosaffinis)等。  相似文献   

15.
陆地卫星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射以来即用于岸线动态的研究,SPOT卫星资料的利用更增加了该类研究的精度, Radarsat影像由于其对水陆界线的敏感而被用于海岸带制图;航空摄影影像由于其比例尺大,空间分辦率高,成像时间可以人为控制,便于低潮时海滩大比例尺制图等优点而被广为利用。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已经有了许多海滩的航空照片,据此可以获得较长系列的海滩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POM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的三维斜压预报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交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较好地模拟了夏季东中国海环流的情况。其结果表明 ,黑潮在流经东海时沿东海陆坡流动 ,其途径随陆坡等深线走向而变 ,在其两侧出现一些涡旋。夏季台湾暖流上层水主要来自台湾海峡 ,底层水主要由台湾东面黑潮的次表层水入侵陆架生成。夏季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 :台湾暖流、黑潮分支、长江冲淡水与西朝鲜沿岸流的混合水。长江冲淡水在出长江口后 ,很快转向北流动 ,到34°N附近转向东南方向。在长江口东北面存在两个中尺度的涡旋。夏季黄海冷水环流由南北两部分组成 ,表层流速大 ,底层流速小。在青岛 石岛附近还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型涡旋  相似文献   

17.
海面风速微波散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海面风的微波散射特性 ,利用海洋石油平台和飞机作为仪器的工作平台 ,对海面微波散射特性进行了测量 ,并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测量数据作处理分析。结果表明 ,海面微波后向散射系数 (σ°)值与海面风速成线性关系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同时 ,σ°值与夹角及散射计天线入射角、极化方式有关。结合对海面微波散射算法中 Phillips模式的分析比较 ,得到 Phillips模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风浪是影响浅水湖泊物理生境环境重要的水动力要素之一。基于滆湖实测风浪数据, 建立了滆湖风浪模型, 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模拟滆湖风浪随风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滆湖北部水域在人工地形重塑工程实施后的风浪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盛行风下, 风浪强度和湖底扰动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衰减, 这有利于水体透明度和水底光照条件的改善。风浪强度的衰减使得具有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与发育风浪条件的水域面积显著扩增。人工地形重塑的实施, 有利于滆湖北部水域水生植被物理生境环境改善, 从而为滆湖北部水域水生植被的修复提供较好的环境支撑, 也为其他浅水湖泊地形重塑工程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海洋飞沫方案改进对台风“威马逊”强度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分粒径段组合方式改进海气耦合模式海洋飞沫方案,并利用耦合模式对1409号台风"威马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海洋飞沫方案改进对台风结构、强度以及海气动量通量、热量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耦合模式中海洋飞沫方案可通过改变海表面粗糙度影响海气动量与热量通量;海洋飞沫还可以通过沫滴向大气输送感热和水汽而直接影响海气热通量,进一步影响台风的强度。模拟结果显示改进后海洋飞沫方案的台风强度更接近观测。改进海洋飞沫方案后粗糙度的计算结果小于原始方案,相应地海气热通量以及下垫面耗散作用也弱于后者,海表面风场是海气热交换与下垫面耗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南海,南黄海,渤海^210Pb垂直分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10)Pb同位素地质学技术测定了我国南海,南黄海和渤海26个岩心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发现采样点岩心中~(210)Pb的放射性强度随深度衰减呈现出五种垂直分布模式,利用其分布模式,分析研究了采样点海区沉积作用强度、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210)Pb资料表明我国陆架浅海采样点、尤其象黄河三角洲高速沉积区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和沉积格局有显著的差异和独特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