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我国500年来大旱大涝与日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连续四次极地日食或连续三次极地日食加中纬日食形成厄尔尼诺,而两次低纬日食或一次赤道日食即可形成拉尼娜,经此从日食资料和旱涝资料找出了500年来我国大旱大涝多发生在厄尔居诺、拉尼娜年的规律,并用贝纲德对流花样和大气运动的不连续性说明了它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是否具有新活动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及地表反复调查,选择构造地貌显著地段开挖探槽,识别和记录其变形形态,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新活动变形物质,在保持原态基础上磨制定向薄片,并进行微观构造分析论证。研究表明,断裂沿线线状构造地貌清晰,横跨断裂带的3个探槽均揭示出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痕迹,断裂最新错断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滑移方式多表现为粘滑,典型表现为断层陡坎、楔状堆积、断层和充填裂缝等,总体显示为脆性高速变形特征,属于史前地震遗迹。上述认识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证实。文中还初步探讨了淮河南北郯庐断裂最新活动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本文在对未来500年内由地震引发的可能是最坏情况的海啸进行研究后指出,惠灵顿港周围地区及其南部沿有发生海啸以至洪水泛滥的危险性。(2)参考历史海啸资料对惠灵顿地区几个主要断层运动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就惠灵顿发生海啸而言,在西Wairarapa断层发生震级为8的地震(类似于1855年的地震)会造成最坏的情况,地震学家估计,未来100年内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为30%。(3)对海底运动导致的海啸波浪进  相似文献   

4.
杨章 《内陆地震》1990,4(2):126-133
根据新疆及苏联天山地区的地震目录和古地震研究成果,将整个天山地区的地震韵律划分为地震世、地震亚世、地震期、地震幕、地震阶五级,探讨了各级韵律的特征。估计了我国天山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陈应君 《中国地震》2019,35(2):305-318
利用哈佛大学GCMT数据中心和前人积累的历史地震资料(1962~2016年M W>4.0地震)以及Crust2.0地壳结构统计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天山地区的地壳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此外,利用GFZ地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静态卫星重力模型GGM03S/EGM2008和地形模型Topo计算了2个地区的各类重力异常场,同时还模拟了不同地壳弹性参数下的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区重力异常场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梯度特征远大于天山地区的异常特征,且喜马拉雅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6~15km)小于天山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20~30km)。最后,利用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的GPS震间三维形变场约束了断层运动模型,结果显示两者主前缘断裂的断层闭锁深度及应力积累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认为,造成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边界地壳区域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动力学因素,与地壳有效弹性板厚度、孕震断层参数及区域应力积累状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只有结合地质约束通过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才能更好地揭示其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对川东北地区现有裂变径迹数据的统计显示,露头样品的表观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 Ma,其为冷却年龄并无直接的地质意义.前人利用这些数据对川东北地区热历史进行了模拟,然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不甚一致,争议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最后一期剥蚀开始的时间上.这体现了单一低温热年代学指标应用范围局限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剖面联合解释的方法:首先根据低温热年代学动力学模型对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进行正演模拟,然后将正演模拟的结果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因此,通过对比正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便可从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中选择出最可能的一种.本文利用此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表的诸多可能的冷却/剥蚀历史进行了正演模拟,并将这些正演模拟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综合深度剖面数据进行比较,更好地制约了四川盆地的热历史:~100 Ma和~30 Ma之间冷却速度为0.57 ℃/Ma,~30 Ma以来冷却速度加快(~1.67 ℃/Ma).在假设川东北地区100 Ma内地温梯度大致与现今20 ℃/km的地温梯度相近的前提下,其剥蚀历史可计算为:在~100 Ma和~30 Ma之间剥蚀速度为29 m/Ma,~30 Ma以来剥蚀速度加快(~83 m/Ma),川东北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总剥蚀量约为5 km.  相似文献   

7.
福建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纪中晚期以来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地质》2002,24(1):111-123,T005
  相似文献   

8.
粤东地区的历史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以往在粤东地区开展的核电项目等重大工程场地的历史地震调查工作的总结,进一步探讨了历史地震调查研究方法的普适性.根据广泛的调查资料和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对该地区1067年、1600年、1641年和1895年等重要历史地震参数进行了复核评定.该结果不仅为相关地区开展核电等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也为今后修订地震目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赤峰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赤峰区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和新构造等方面资料的研究,认为该区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具备产生中强地震的地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重力复测资料表明,沧州地区出现趋势性变化,最大变幅达92×10~(-8)m/S~2。本文的分析结果认为,这种变化部分与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有关,部分与地壳深部的变异因素有关,不排除该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区有机物流失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向阳  刘俊 《湖泊科学》1999,11(1):81-85
研究了1992-1994年女山湖大面积围栏养蟹利用与保护沉水植物资源的效果结果表明:围栏内河蟹的食物组成中,主要有菹草、苦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黄丝草和黑藻等沉水植物.其中菹草、黑藻的出现频率和概念生物量,分别在4、6、7、8和9月为最高;围栏内沉水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与河蟹的放养密度关系密切,当河蟹的放养密度不超过30只·hm~(-2)时,围栏内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与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由此可证,女山湖大面积的围栏养蟹和适宜的放养密度,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了围栏区内的沉水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潘红玺  王云飞 《湖泊科学》1996,8(3):235-240
通过对女山湖水体化学成份的分析,确定其水化学类型及基本特征,并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水属低矿化软水,pH偏碱,溶解氧丰富,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组Ⅱ型水,且以Ⅳ类水质为主,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渔业等多种用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女山湖现代沉积速率和环境解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探讨本世纪以来女山湖生态环境的演化历史,以^137Cs和^210Cb放射性同位素为测试手段,分析该湖近期沉积物中^137Cs和^210Pb的含量分布,并根据其沉降特征和衰减规律,对沉积物做了年代定位,分段推导出平均沉积速率,建立柱状沉积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沉积记录,对沉积速率的变化进行环境解释,探讨了本世纪以来湖泊环境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29 ̄1938年沉积速率达4.8mm/a,是淮  相似文献   

14.
以历史地震为例,叙述了明清两代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台湾地区进行地震救灾的程序、组织体系、救灾对策等,为制定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洪水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闵骞 《湖泊科学》2002,14(4):323-330
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平均水位超过近50年来的任何10年,年最高水位出现近100年来的最大值,灾害性洪水年年都有,大洪水接二连三;洪水位明显偏高,大洪水显著偏多,是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典型的丰水时期;本文从水文,统计角度分析这10年里的洪水特征,探讨高水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有关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造成农村地震灾害的多种因素,从地震监测预报、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农村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加强民房的抗震防震措施以及地震紧急救助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防震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60-2012年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容  李相虎  薛晨阳  张丹 《湖泊科学》2020,32(1):207-222
基于鄱阳湖流域五河7个主要入湖控制站1960-2012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通过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结合TFPWMK趋势检验法及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分布、演变趋势、强度及周期变化等,并探讨了旱涝急转指数的不确定性及旱涝急转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分布在3-10月,其中3-6月主要表现为"旱转涝",7-10月主要表现为"涝转旱",且不同年代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五河以轻度旱涝急转事件为主,重度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较低,主要发生在抚河、信江和饶河流域,且多以"涝转旱"事件为主;在年代际上,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在1990s发生的频率最高,在2000s最低.同时,除饶河外,鄱阳湖流域年最强"涝转旱"事件的发生强度呈减弱趋势,而年最强"旱转涝"事件的发生强度在赣江和修水北支有减弱趋势,在饶河和修水南支有增强趋势.五河旱涝急转的变化存在2个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1a和21~35a,而年最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强度具有3a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与流域降水的不均匀性及强烈的人类活动等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系统认识鄱阳湖流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  相似文献   

18.
Upgrading the Earthquake Catalog of Switzerland (ECOS) included revising the earthquake of 1720. This change has major importance for history and seismology.Although that quak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everal publications, none was based on critical methods. This re-evaluation of the event is built upon a new and more reliable database established after investigating archives and libraries. Using data from such historical sources, we assigned new site intensities, adopting the criteria established by the European macroseismic scale EMS 98 (Grünthal, 1998).We discovered that the event had been assigned an overestimated intensity, due to interpretation errors in former earthquake catalogs and compilations. We recommend reducing the intensity from I0= VIII to I0= VI (EMS 98). The moment magnitude is given as MW= 4.6. Since the event had been considered the largest for its respective area, downgrading it now will influence th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9.
对6.0级以下地震震害评估中评估区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建议将灾区分为二子区,分界线为极灾区中心到灾区边界线的1/3距离处,并应用实例说明了该划分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历史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意义和中国近50年来在整理历史地震资料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工程地震及地震烈度区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