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失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101例MD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障碍因子得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期双相障碍(B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57例BD患者(BD组)、48例MDD患者(MDD组)进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59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相匹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分析BD及MDD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的30例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无精神病性症状患者认知功能差异。结果:BD组中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及RBANS总分低于NC组,MDD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分显著低于NC组(P均0.05),BD组与MDD组间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注意量表分明显低于MDD无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结论:BD及MDD患者均存在多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患者注意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阶段的调查设计,首先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筛查情绪障碍患者,总分≥8分者再接受诊断评估及睡眠质量、抑郁严重程度、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生存质量的评估。最终667例纳入分析。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总分≥7分者454人(68.07%),有睡眠障碍较无睡眠障碍者在生理和心理领域生存质量更差(P分别为0.012,0.006),控制其他混杂变量后,睡眠障碍仍与此两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负相关。结论睡眠障碍可能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低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患者(BD)精神科共病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至8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1例重性抑郁障碍和5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和双相障碍组精神科共病率分别为30.0%和28.8%,两组共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两组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共病率分别为27.0%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9,P=0.094);共病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D-M)和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估;采用剑桥神经心理成套测试(CANTAB)对80例BD-M患者(BD-M组)、137例MDD患者(MDD组)及9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视觉记忆、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睡眠期电生理活动的特点。方法:对36例MDD患者(MDD组)以及3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NC组)进行全夜多导睡眠监测(PSG);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入组者的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与NC组比较,MDD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降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显著延长,觉醒指数显著增加(P均0.001);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中的N1%显著增加、N3%显著减少(P均0.05);MDD组N2期中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和密度显著降低(P均0.01);PSQI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及密度呈负相关(r=-0.30,r=-0.26,P均0.05);HAMD-17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密度呈负相关(r=-0.25,P0.05),与PSQI呈正相关(r=0.76,P0.001)。结论:MD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且睡眠纺锤波变化可能是MDD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与脑白质完整性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门诊就诊的女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58例(患者组)及年龄、BMI、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女性健康对照者57名(对照组)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完成临床相关量表的评定。比较两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分别对两组的DTI图像与BM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向异性值(FA值)进行提值计算。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DTI比较存在两簇差异脑区,分别位于胼胝体压部及体部、右下额枕束,且患者组的FA值低于对照组。患者组BMI与右侧外囊的FA值呈正相关(r=0.531,P0.01);对照组BMI与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的FA值呈负相关(r=-0.497,P0.01)。结论:女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胼胝体压部、体部及右下额枕束白质完整性降低,肥胖所致的胼胝体完整性降低可能是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患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焦虑障碍及重性抑郁患者的躯体变形障碍【英】/MintzerOB…∥AmJPsychiatry,-1995,152(11);-1665~1667在DSM-IV中,躯体变形障碍(BDD)是指病人沉缅于自己想象中的某种外貌缺陷或对躯体轻微缺陷的过分估计。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躯体症状的特征,以及两者相关性.方法 纳入197例首发未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并据此评分是否大于7分将患者分为失眠组与非失眠组,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障碍(BD)患者躯体疾病共病情况。方法:对141例MDD和52例BD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躯体疾病调查及精神疾病评估。结果:MDD和BD患者躯体疾病的共病率分别为68.1%、46.2%,共病的躯体疾病以慢性病为主,依次为高血压、慢性胃炎、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与非共病患者比较,共病患者年龄及起病年龄大,精神疾病复发次数多(P0.05或P0.01)。MDD共病患者自杀意念风险明显增加(P0.01)。结论:较高龄及较高龄起病的MDD、BD患者更易共病慢性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在老年单相抑郁障碍(UPD)与双相抑郁障碍(BPD)患者差异及其与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UPD患者(UPD组)、23例BPD患者(BPD组)及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23名健康对照者(HC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给予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估,应用Fazekas量表对头颅MRI的WMH程度评分;分析WMH评分与临床相关性。结果:3组间脑室旁WMH(PWMH)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1,P=0.048),UPD组PWMH评分显著高于HC组(P=0.016);将年龄作为协变量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3.440;P=0.037)。深部WMH(DWMH)评分及Fazekas量表总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WMH评分对是否患有UPD具有贡献,在考虑高血压、糖尿病、年龄的影响后仍有统计学意义(OR=2.968,95%CI:1.283~6.865,P=0.011)。结论:PWMH作为重要的脑小血管损害因素,是引起老年期UP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双相障碍及慢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515例病程大于10年的精神分裂症(192例)、双相障碍(157例)及重性抑郁障碍(166例)患者,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如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使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9-item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PHQ-9)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症状。结果 相较于重性抑郁障碍组,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的TSH和FT4水平更高(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相(双相抑郁)患者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为标准,自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共入组单相抑郁症患者39例,双相抑郁症患者38例以及健康对照组40例。签署知情同意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PY及SP水平,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受试者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血清NPY及S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单相抑郁症组与双相抑郁症组血清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87±4.16)μg/m L,(6.21±2.35)μg/m L VS.(8.36±3.32)μg/m L,P=0.04],而两组血清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19±2.57)μg/m L,(5.63±2.51)μg/m L VS.(4.26±1.14)μg/m L,P=0.04,0.03],两组间比较发现,单相抑郁组血清SP水平高于双相抑郁组(P=0.03),两组间血清NP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单项抑郁组NPY水平与HAMD得分呈负相关(r=0.61,P=0.04)。结论血清神经肽Y和P物质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二者的血清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分型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4.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持久自发性的情绪低落为主的二系列抑郁症状,常导致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工作记忆功能损害及其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在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后心理社会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分量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对32例经住院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32名正常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协变量方差分析显示,以客观社会支持或负性生活事件为协变量时;研究组躯体功能维度(F=5.75,P<0.05)及躯体不适感因子得分(F=5.51,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功能维度中的正性情感因子得分(F=4.75,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工作学习(t=-3.80,P<0.01)和婚姻家庭因子得分(t=-3.30,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维度中的社会支持因子(F=4.94,P<0.05)和业余娱乐生活因子得分(F=9.30,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F=4.14,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痊愈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功能可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躯体、社会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方法:对52例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采用情感障碍评估量表(ADE)评估患者本次抑郁发作中出现的躁狂症状。结果:52例患者中有36例重性抑郁障碍,16例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至少有1条躁狂症状的患者达86.5%(n=45),至少有3条躁狂症状的患者占32.7%(n=17),而没有任何躁狂症状的患者仅占13.5%(n=7)。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情感障碍评估量表是一个值得应用的评估情感发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对方式。方法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酒精使用障碍分为共病组与非共病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冲动、外走、自杀、自伤行为,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患者的应对方式。结果纳入重性抑郁障碍患者162例,其中共病酒精使用障碍44例(27.2%)。共病组较非共病组的患者,男性居多,有嗜酒家族史者多,家庭关系不和睦,起病形式以亚急性为主,自伤及自杀行为更多,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8.636,P0.001)、家庭关系不和睦(以一般为参照,OR=6.043,P=0.007)、有自杀行为(OR=3.292,P=0.037)与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相关联。结论重性抑郁障碍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风险更高,更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与帕罗西汀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联.方法 对116例MDD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剂量范围20~50mg/d,疗程8周.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测序方法检测MDR1基因上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各位点基因型及多位点组成的单体型与帕罗西汀临床效应的关系.结果 携带rs1128503位点CC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低于其他基因型携带者(TT基因型86.0%,CT基因型72.4%,CC基因型50.0%,P<0.05),且焦虑/躯体化因子减分率较低(P<0.05).携带单体型C-A(rs1128503-rs1202169)患者的临床痊愈率(69.7%)低于非携带者(86.0%),P<0.05.而携带单体型T-A/T-T-G(rs1045642-rs2032582-rs1128503-rs1202169)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9.0%)低于非携带者(49.0%),P<0.05.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MDD患者帕罗西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