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缩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部分地区或城市遭遇了较为严重的人口增长停滞与流失问题这一问题过去并未得到重视,直到近年来,随着“收缩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及“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等专业研究机构的成立,该问题逐渐成为西方规划界的核心议题之一二目前,对“收缩城市”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人口上,但相应的,在经济、社会、空间等领域,其定义的外延与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中.根据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西方的收缩城市可以主要归纳为穿孔型与圈饼型两类.而究其成因,则较为复杂,全球化、后社会主义、去工业化、郊区化以及人口学等问题均会导致城市的收缩.而在收缩城市的相关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开始呼吁转变传统以增长为中心的规划范式,同时大量理论与模型指出城市的收缩与增长一样,是具有规律性的正常现象.最后,收缩城市目前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公共财政危机、土地与建筑空置等一系列问题,而西方规划界也提出了以“合理精简”为理念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土地银行、参与式规划等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城市发展领域的争论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欧洲的若干城市不得不面临长期萎缩的挑战。然而从国际范围看,在收缩和衰退发生时,规划范式、规划体系、规划战略和规划文化如何是否要有所改变,又该如何应对,都还不甚清晰。文章研究了收缩城市的规划如何转型,基于分析框架,提出了在面临收缩时如何识别规划模式和工具开始改变的起点。 为此,文章简要介绍了两座收缩的德国城市: 凯泽斯劳滕和茨维考。虽然凯泽斯劳滕和茨维考两个城市显示出不同萎缩城市规划模式的异同,但作者很清楚:由于他们的特殊路径和区位,这两个案例只是德国萎缩城市状况的一鳞半爪。文章着重于探讨如何处理衰退和收缩导致的城市规划变化以及不同的规划模式。文中案例展示出产业转型对德国制造业城镇的巨大影响,无论原东德还是西德,都导致失业、住房空置和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当谈到规划的转变,所有案例都展示出开发和再开发过程中,各种努力及其被接受的过程。被接受是一个过程,从最初的无视或否认,到关注和慢慢接受。增加人口扩大城市规模、维持现有设施和结构以阻止进一步衰退、重建和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大多数发展都试图挑战产生收缩的原因,设法扭转恶性循环。这些措施既可以作为扩张性规划策略的一部分,也可用于应对衰退策略,而这取决于具体做法。虽然替代性产业在各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重要作用日益清晰:高科技、教育、医疗服务等如今都是新的经济支柱。事实上,在凯泽斯劳滕(茨维考则程度稍次),一所大学已被证明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以人口缩减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新现象。文章分析了根河城市收缩的表象和原因,其收缩背景下的规划依然保持增长惯性,削弱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导致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降低。结合根河实际,文章从规划理念、产业培育、空间优化、棕地更新等方面提出"精明收缩"理念下的规划应对建议,以期为相似的东北林区收缩城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加拿大绿色基础设施导则》的解读,总结出工程生态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在建筑、社区尺度上的具体应用。介绍了我国以工程性基础设施为主导的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基本内容,并对灰色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云才  刘玲 《中国园林》2023,39(10):51-55
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非原位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服务流动耦合存在空间分异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并以需求效度表征远程供需空间和数量上的匹配程度,才能真实反映绿色基础设施的绩效能力。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运用远程耦合框架对供需关系进行重新思考,通过空间关联、空间过程和空间协同的系统性内涵,深化绿色基础设施非原位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的认知,同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为远程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提供理论和量化途径,重建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的技术框架。最后,基于远程耦合的空间系统、路径系统和交付意愿实现供需匹配、分配和利益的正和博弈,同时认知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识别、测度和制图绿色基础设施“供给-流-需求”的全过程,反馈需求效度并进行重点空间的调控,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6.
张炜   《风景园林》2017,24(2):101-108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着雨洪管理、空气净化、气候调节、能耗节约、提供生态栖息地以及文化功能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近年来,在美国国家环保局、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等相关组织机构的倡导下,生态系统服务监测和评估被结合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之中。本文分析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和评估方法,并归纳了现今美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包括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为项目认证提供评价标准、以及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3种类型。最后,本文探讨了对我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启发,包括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和实践的结合,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及完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绩效监测体系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贾佳  荆忠伟  李文 《中国园林》2021,37(9):77-82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大同区、红岗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的区域生态源地.基于多层级网络构建原则,使用最小成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西雅图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为例,从概念、策略、结构和规划研究方法4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UGI)进行分析,指出西雅图模式吸纳了马里兰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精髓——内部连接的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网络,同时立足于城市既有结构和城市生活这2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构建了一个鼓励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由五大交织的网络系统构成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对生态空间的高效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生态要素缺乏统筹以及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当的问题,是当前规划学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研究热点。【方法】以契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协同为导向,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城乡规划学理论及系统协同的决策方法。【结果】提出了协同“过程-格局-尺度-功能”的规划理论架构,并从“体系—流程—关系”3个维度建构了协同生态系统服务目标的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技术框架,厘清了GI规划编制流程,提出了刚弹结合的管控措施,完善了功能协同与供需平衡的GI规划逻辑。【结论】该研究成果将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并可作为市级GI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依据,因而具有理论借鉴研究及规划设计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寒地城市冬季寒冷漫长、自然色彩贫乏,而优秀的色彩设计可转化不利的气候条件。从人工景观、园林绿化、季节性再创造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色彩设计手法。旨在通过对构成居住小区中心绿地环境要素的色彩设计,塑造独具特色的寒地城市居住小区形象。  相似文献   

11.
戴菲  毕世波  孙培源 《风景园林》2020,27(10):51-5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在缓解PM2.5颗粒物污染及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依据UGI和PM2.5关联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以武汉市典型城区为规划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UGI网络规划实践的空间识别思路,并从提升街区绿地数量与优化绿地形态2个维度提出了基于PM2.5消减的高密度街区UGI优化措施。结果显示:以PM2.5消减为导向,江汉区UGI网络得以优化。其中,绿化覆盖率由23.35%提升至29.96%左右,三维绿量达到约1.15 km2;核心、桥连接占UGI面积的比例分别提升了5.84%、1.15%,孤岛占UGI面积的比例减少了4.32%;江汉区PM2.5消减速率及2018年优良天数均得以提升。首次尝试将PM2.5与绿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UGI规划实践中,提出了以PM2.5消减为导向的城市街区尺度UGI网络优化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到使用是一个动态流动过程,分别对应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聚集及绿色基础设施的破碎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极为严重。当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则存在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通过量化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额外需求,将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精确供给提供决策依据。以武汉中心城区为例,以街区作为基本单元,选择合适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额外需求阈值,对以下4项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空气净化、雨洪调节、温度调节和游憩服务,并采用熵值法求得各项服务的权重,叠加得到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最终评估结果可作为武汉中心城区绿色基础设施优先实施区域与类型的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博  赵丹阳 《园林》2021,(2):31-37
过去20多年以来,珠三角工业型城市东莞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呈现显著的空间扩展和面积增长的态势(净增加300.3 km2),前期增长的速率和增长热点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后期,增长热点区也由前期主要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影响转变为受政策引导、大事件等硬调控影响。同时,城市绿地空间明显缩减和面积减少(净减少260.7 km2)的态势也呈现相似的特征变化:前期减少的速率和范围远远小于后期。制造业侵占绿地空间的速率从1995年(1.7 km2/年)开始缓慢上升到2005年(10.2 km2/年)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步减小至2015年的3.1 km2/年,侵占的绿地空间面积占整体减少面积的40%。大量绿地空间被制造业侵占,虽然少部分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有被绿化,但目前,东莞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以每年1.7 km2的速度在增加。由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而产生的大量城市困难立地,是城市环境优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原属于高污染类产业的厂房,更...  相似文献   

14.
来源  王钰  林添怿 《风景园林》2021,28(1):17-30
越来越多的时空数据使得对复杂的城市系统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成为可能。尽管已有对城市环境中人居活动的时空特征的充分调查研究,但城市景观的时空复杂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介绍了纽约市行道树普查项目的起因、经过和其产生的影响,包括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公众科学将城市管理与社区参与联系起来的多种途径。针对当前技术存在的局限,提出一种人工主导、计算机执行的,可应用于城市林业数据收集和信息管理的集成方法。并借鉴美国纽约及其他城市的相关经验,对当前中国城市林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这种人机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对实现城市中自然、科技和人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雪原  周燕  禹佳宁 《风景园林》2020,27(11):50-56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面临建设用地扩张下的空间置换、总量缩减、结构破碎等问题。以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雨洪调蓄功能为切入点,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武汉市域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及水文区位分析;通过构建模拟城市扩张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整合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发展引导约束条件与空间控制约束条件作为运算规则,计算转换概率来模拟城市的扩张;以此分析城市扩张所带来的不同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格局演变与内涝风险。研究发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武汉市水文关键区位敏感性高且易被侵占,建成区将面临雨洪调蓄功能降低所带来的内涝风险。城市扩张与用地的博弈难以避免,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发挥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天然载体,其结构完整性对于城市水文过程良性循环起本底作用。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敏感性高、易被侵占且具有关键水文功能的区域,根据风险程度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对于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及内涝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绿色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即政府或私人投资者的直接成本和收入,还要考虑外部性的社会福利或成本。基于随机抽样调查,针对苏州金鸡湖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州金鸡湖保护式开发的平均支付意愿满足理性选择理论,性别和年龄等社会因素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整体社会效益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和公众从社会效用角度审视绿色基础设施,为政府城市更新、生态恢复等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高强度的旅游区开发,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旅游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该文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以哈尔滨市道里区长岭湖风景区概念规划为例,从核心节点(开敞空间)、链接环节(水网系统链接环节和绿带系统链接环节)、技术措施(雨水处理与净化和湿地植物与物种选择)三方面深入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在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以期望为其他地域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天  谭凝 《南方建筑》2022,(3):19-27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范围区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跨越河流的空间限制不断拓展,而低温范围区域主要集中在蓝绿空间。蓝绿空间具有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生态作用:在景观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绿空间的斑块周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空间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色空间的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在1500m×1500m尺度样本中相关程度最高,与绿色空间在300m×300m最高,且蓝色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率更佳。最终提出面向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建议,可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公园绿地资源供需失调、绿地配置不公平的情况日益突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从“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构建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框架,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以社区为研究尺度,探究弱势群体的绿地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的公平性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2)龙华区中部的公园绿地供给滞后,大部分区域处于供需失调状态;3)群体间绿地资源分配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的绿地供给滞后情况在南部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精细化评价的参考,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及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