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建立了苯-苯、邻苯二甲酰亚胺-苯及邻苯二甲酰亚胺环间作用力模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ωB97XD函数,6-311G(d,p)基组进行了分子优化及环间作用能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酰亚胺结构有较好的共平面性。随着环间距离增加,苯-苯、邻苯二甲酰亚胺-苯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环间体系能量皆先降低后升高,约在3.5?时体系能量最低。静电力对邻苯二甲酰亚胺-苯及邻苯二甲酰亚胺环间作用能影响较大。取代基的引入改变了体系的色散力,降低了体系的能量。优化后邻苯二甲酰亚胺-邻苯二甲酰亚胺、邻苯二甲酰亚胺-苯和苯-苯的作用能分别为-47.78 k J/mol、-34.66 k J/mol和-17.59 k J/mol。  相似文献   

2.
以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制备了3支N-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分散染料,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氛谱和质谱分析对合成的中间体和染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N-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苯环进行溴基取代或氰基取代后,可分别对染料产生浅色效应和深色效应。相较于三氯甲烷和甲苯,所制备染料色光在介电常数较大的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醇溶剂中产生红移。  相似文献   

3.
以硝基取代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通过N-烷基化、硝基还原、溴基取代、氰基取代、重氮化偶合等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染料中间体及乙基、丁基及其溴基和氰基取代等包括黄色、红色和蓝色色光的6只邻苯二甲酰亚胺分散染料,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对中间体和染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基和丁基取代对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_(max))的影响较小,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在苯环上取代溴基或氰基后对染料分别产生浅色效应和深色效应。溴原子的空间阻碍作用造成共轭体系破坏产生蓝移,氰基较强的吸电子效应使染料产生红移。相比三氯甲烷和甲苯,染料在介电常数较大的丙酮、DMF、乙醇溶剂中产生红移。  相似文献   

4.
以硝基取代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通过N-烷基化、硝基还原、溴基取代、氰基取代、重氮化偶合等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染料中间体及乙基、丁基及其溴基和氰基取代等包括黄色、红色和蓝色色光的6只邻苯二甲酰亚胺分散染料,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对中间体和染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基和丁基取代对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较小,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在苯环上取代溴基或氰基后对染料分别产生浅色效应和深色效应。溴原子的空间阻碍作用造成共轭体系破坏产生蓝移,氰基较强的吸电子效应使染料产生红移。相比三氯甲烷和甲苯,染料在介电常数较大的丙酮、DMF、乙醇溶剂中产生红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7-氨基庚酸盐酸盐的合成方法。采用1,5-二溴戊烷依次与邻苯二甲酰亚胺化钾、丙二酸二乙酯发生亲核取代后得到2-(5-邻苯二甲酰亚胺基)戊基丙二酸二乙酯,最后在盐酸中水解、脱羧得到产物7-氨基庚酸盐酸盐。结果表明,7-氨基庚酸盐酸盐的总收率55%,产物经1HMNR(核磁共振氢谱)、LC-ELSD-UV-DAD-MS(配ELSD、UV、DAD、MS检测器)表征,符合结构特征。说明本方法所涉及反应步骤简单、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
韩桂强  杨帅  冯树波 《中国油脂》2022,47(9):102-107
针对酯交换法合成生物柴油中均相催化剂不容易分离和非均相催化剂易失活和用量大等问题,提出用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催化大豆油和甲醇合成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催化剂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甘油三酯转化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在甘油和甲醇中的溶解度和作为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通过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生物柴油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0℃、醇油摩尔比7.15∶1、反应时间2.4 h、催化剂用量1.2%,在此条件下甘油三酯转化率为96.0%;催化剂在高温下溶于甲醇和甘油,在低温下可在甘油中析出;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甘油三酯转化率仍在85%以上;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生物柴油被成功合成,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含量为83.09%。综上,邻苯二甲酰亚胺钾作为合成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和较好的重复使用性,可以实现均相酯交换反应和非均相分离。  相似文献   

7.
展义臻  赵雪  王炜 《印染》2017,(8):13-17
以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通过硝基化、氨基化和重氮化偶合等反应,制备了邻苯二甲酰亚胺分散染料Dye-PLM,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等对合成的中间体和染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染料的色光、水解性能和染色性能等。结果表明:合成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500 nm;高温染色过程中随着p H值的增加,染料水解严重;红外分析表明,酰胺基团水解为羧酸基团;染色过程中,染料上染速率较慢,130℃染色10 min之前要严格控制升温速率;染色织物的水洗色牢度可达3级。  相似文献   

8.
《印染》2017,(8)
以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通过硝基化、氨基化和重氮化偶合等反应,制备了邻苯二甲酰亚胺分散染料Dye-PLM,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等对合成的中间体和染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染料的色光、水解性能和染色性能等。结果表明:合成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500 nm;高温染色过程中随着p H值的增加,染料水解严重;红外分析表明,酰胺基团水解为羧酸基团;染色过程中,染料上染速率较慢,130℃染色10 min之前要严格控制升温速率;染色织物的水洗色牢度可达3级。  相似文献   

9.
基于紫外光谱的花生油掺伪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晨  于修烛  王昕  桂海龙 《食品科学》2012,33(6):186-189
为建立一种花生油掺伪检测方法,利用花生油和其他食用油在紫外光谱特征吸收峰不同,建立定量检测模型及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与其他食用油在280nm处特性吸收存在差异性,利用这一特性建立花生油掺伪定量分析模型,其方程为y=46.72x-27.51(y为掺伪比例/%;x为吸光度),相关系数为0.9779,标准差为3.099%。盲样验证预测值与实际掺伪值高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841,标准差为3.849%,检出限约为10%,相对误差均小于15%。紫外光谱花生油掺伪快速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6种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取代的分散染料,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1G(d,p)函数进行结构优化,采用B3LYP/6-311++G(d,p)函数计算HOMO与LUMO分子轨道能量与电子云密度,采用ωB97XD/6-311G(d,p)函数研究环间作用能。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酰亚胺结构及整个染料母体平面性较好,二甲酰亚胺基团及其取代的烷基与整个染料分子不在同一共轭结构内。烷基和—CN取代对染料共平面性和共轭体系影响很小,—Br取代造成共轭体系平面性破坏,产生50.84°的二面角。烷基取代对染料色光影响不大,—Br取代产生明显的浅色效应,而—CN取代产生明显的深色效应。烷基、—Br和—CN取代后10C和12C的正电性增强,邻苯二甲酰亚胺环间作用能为长程作用,除—CN取代,其他取代基的引入降低了体系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别测定8 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分的色谱保留时间,并结合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联(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QSRR)方法和标准品分别对每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将这2 种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作对比,以验证QSRR方法在食用油中脂肪酸定性分析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结果表明:QSRR方法的定性结果与标准品对脂肪酸的定性结果基本一致,QSRR方法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性,为脂肪酸的测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分析测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简便、准确的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测定的凝胶渗透色谱-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样品经环己烷-乙酸乙酯(1∶1,v/v)溶解,利用凝胶渗透色谱系统净化,洗脱液经真空旋转蒸发浓缩后氮吹至干,乙腈定容后用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苯并(a)芘在0.21~52.50 ng/mL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检出限为0.2 μg/kg,最低定量限为0.7 μg/kg,灵敏度高、线性好、范围宽。三级大豆油、四级菜籽油、一级菜籽油、一级山茶油、芝麻油、橄榄油共6 种不同种类和级别的食用植物油加标样品中低、中、高3 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98.6%~10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2.98%~4.69%之间。2 a跟踪测定1 份芝麻油阳性样品10 次,其平均值为10.94 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12%。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去除油脂基质的干扰,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克服了GB/T 22509-2008《动植物油脂 苯并(a)芘的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测定苯并(a)芘时氧化铝活度不易控制的技术难题,检测批量植物油样品中苯并(a)芘时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潲水油、煎炸老油与合格食用植物油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近年来潲水油(或地沟油)事件时常出现,为寻找鉴别潲水油的方法,防止潲水油回流到食用油市场,本文采集到的潲水油、煎炸老油及合格食用植物油的理化指标与国家规定的食用油标准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三种油的水分含量,发现潲水油及煎炸老油的酸价远远高于国家食用油最高允许值,因此,可作为辨别潲水油、煎炸老油与合格食用植物油的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李易文  陈倩  张鹏  李晶  张睿  于修烛 《食品科学》2016,37(8):226-230
为了建立食用油羰基值快速检测方法,以菜籽油为实验材料,茴香醛为羰基标准物配制系列羰基值(0~60 mmol/kg)油样。用涂膜法采集油样光谱,建立羰基值与特征吸收峰1 703/1 570 cm-1处(1 703 cm-1处峰高两点基线均为1 570 cm-1,下同)吸光度的关系。然而,不同种类零羰基值的食用油在特征吸收峰1 703 cm-1处的吸收不相同而引起基底效应。因此,利用二维相关振动光谱技术寻找特征吸收峰的相关吸收峰,以校正食用油间的基底效应。结果表明:油样在1 703 cm-1处的吸光度与羰基值高度线性相关,利用相关吸收峰3 472 cm-1校正后的模型为y=0.005 4x+0.090 9;相关系数(R)为0.991 9,标准偏差(s)为0.013 mmol/kg。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值高度线性相关,所得方程的斜率接近于1,R值均在0.99以上,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十分接近。表明涂膜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食用油羰基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植物油中酸价现场快速测定方法。方法 将食用植物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冷溶剂指示剂滴定法检测371个食用植物油样本的酸价,并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经过标准正态变换结合一阶导数对近红外光谱进行数据预处理,选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选取重要变量,建立食用植物油酸价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结果 蒙特卡洛交互验证结果显示,食用植物油酸价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决定系数Q2为0.9983,交互检验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 RMSECV)为0.0461 mg/g, 独立测试集验证所得到的酸价预测值与实测值决定系数R2为0.9834,食用植物油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检测方法能够预测食用植物油的酸价,为评价食用油品质优劣提供快速无损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6.
SPE-GC-GC-TOFMS检测油脂中游离甾醇及精炼废弃油脂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一种基于固相萃取的植物油中游离甾醇的快速分离及多维气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与普通一维气相色谱相比,14 种游离甾醇及β-香树脂醇的三甲基硅烷化衍生物在多维气相色谱上得到了更好地分离,并且检测灵敏度更高。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胆固醇、菜籽甾醇、芸薹甾醇和β-谷甾醇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4、0.04 mg/100 g油和0.05 mg/100 g油,定量限分别为0.06、0.08、0.08 mg/100 g油和0.08 mg/100 g油,在不同添加水平条件下的加标回收率皆高于93%,相对标准偏差在1.4%~10.0%之间。同时,利用本方法对6 种商品植物油及25 份精炼废弃油脂中的游离甾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在植物油和废弃油脂中的分布模式,提出了以判别指数对废弃油脂进行鉴别的方法,结果显示25 份精炼废弃油脂被完全正确识别。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质谱库检索和特征离子,对短长链甘油三酯进行组分鉴定。建立以DB-17 ht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作为分析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油脂样品中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0.5~20.0 mg/mL范围内,含量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各组分的保留
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0.05%和2.0%,方法的重复性好。转酯化和普通大豆油加标回收实验表明,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2%和97.59%。该方法可对短长链甘油三酯各组分进行分离,精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油脂中短长链甘油三酯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邹沫君  陈诚 《食品工业》2021,(1):335-338
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动物油脂中丙二醛残留量的方法。试样经三氯乙酸混合液提取,与硫代巴比妥酸(TBA)进行衍生化反应后,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01 mol/L乙酸铵-甲醇(体积比65︰3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丙二醛在0.01~2.0μg/mL范围均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9;方法检出限为0.0064 mg/kg;3个不同水平(0.1,0.2和0.6 mg/kg)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7.41%~102.25%,RSD值为1.08%~2.15%。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佳等特色,适用于动物油脂中丙二醛残留量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基于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定量分析模型,实现快速测定食用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含量,保证食用油的品质安全以及跟踪食用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方法 首先采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食用油样品漫反射光谱,接着采用归一化(Normalize)和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降低原始光谱中噪声的影响;其次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引导软收缩(bootstrapping soft shrinkage,BOSS)算法提取特征波长;最后结合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建立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预测模型,并与全波段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BOSS算法所提取的特征波段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RF算法以及全波段模型,酸值模型的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达到0.9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达到0...  相似文献   

20.
食用植物油保真检测技术是食用植物油打假和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三酰甘油酯是占食用植物油90%以上的主要成分,但是我国目前的检测技术仅能检测三酰甘油酯酰基链结构,即通过甲酯化方式检测脂肪酸含量,该方法不能真实反映三酰甘油酯的结构和含量。本文综述国内外最新的三酰甘油酯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学分析三酰甘油酯指纹谱的食用植物油保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为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消费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