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三辛胺(TOA)和三辛基氧化膦(TOPO)的正已烷体系,在低酸条件下协萃硫酸铀酰的条件及机理。重点探讨了三辛胺在水相pH=2.3及(NH_4)_2SO_4浓度为0.5M时形成的萃合物与一般酸度条件下的萃合物不同,并用斜率法,等克分子系列法证明其组成为(R_3NH)_2UO_2(SO_4)_2,协萃后萃合物组成为(R_3NH)_2UO_2(SO-4)_2·TOPO,揭示了在低酸区“TOA+TOPO”体系产生BC类协萃的原因,求得协萃反应平衡常数1gβ_(12)=12.46,得到该反应△H=-16.2k cal·mol~(-1),△G°=-17.0k cal·mol~(-1);△S°=2.68cal·K~(-1)·mol~(-1),并以红外、紫外光谱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分配比测定平衡常数法、等摩尔系列法测萃合物组成,用凝固点降低法测有机相TOA的表观分子量,并以萃合物的红外光谱加以佐证。实验表明在C~0_H_2SO=1.97M时,TOA萃取U(VI)生成的萃台物为(R_3NH)_4UO_2(SO_4)_3,logβ_10=4.83;在pH=2.3、[SO_4~(2-)]=0.5M时,则生成(R_3NH)_2UO_2(SO_4)_2萃合物,萃取平衡常数logβ'_10=10.0。胺铀比从4:1转变为2: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pH>2时D_U又回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二元异类螯合、中性络合协萃体系AB类(HTTA DBBP),从硫氰酸底液中萃取U(VI)的机理。实验中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协同萃取图,单浓度递度的斜率法测定了铀的混配给合物成为UO_2(TTA)_2(DBBP)及UO_2(TTA)_2(DBBP)_2。求得二元协萃平衡常数logK_(201)=4.53,logK_(202)=7.38(平均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TBP-C_6H_6作为参考溶液,采用等蒸气压法测定了UO_2(NO_3)_2·2TBP-C_6H_6体系中铀萃合物的活度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浓度较低时,UO_2(NO_3)_2·2TBP与TBP两者的活度系数近乎相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PMBP)和三辛基氧膦(TOPO)的氯仿溶液,萃取硝酸底液中的U(Ⅵ)、Th(Ⅳ)、Nd(Ⅲ)、Y(Ⅲ)的热力学函数ΔG、ΔH、ΔS,并利用热力学函数值研究了该二元协萃体系对这四种类型离子的协萃机理,并根据配位体空间堆积锥角模型,计算了协萃物的空间堆积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D2EHPA-MEHPA混合萃取剂萃取Al~(3 )的动力学。观察到该体系具有双重协萃放应,既增加Al~(3 )的分配系数,又提高Al~(3 )的萃取速率。从动力学和表面化学的研究结果,证实该混合萃取剂萃取Al~(3 )为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机制。建立了该混合萃取剂萃取Al~(3 )的反应速率方程式。根据萃合物组成及其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协萃络合物组成及其生成反应方程式,并讨论了协萃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不同结构的一盐基磷(膦)酸酯从硫酸盐介质中萃取Fe(Ⅲ)及硫酸反萃Fe(Ⅲ)的规律。认为萃取历程与萃取剂的结构及水相介质酸度有关。比较了碳链结构相似但C—P键数不同的三种萃取剂的性能,表明酸性最强的P_(204)可按阳离子交换历程萃取非水解的Fe(Ⅲ)离子和羟基铁离子。随分子内C—P键增多,酸性减弱,萃取非水解Fe(Ⅲ)离子能力减弱,萃取羟基铁离子能力增强。酸性最弱的Cy272只能萃取羟基铁离子。研究表明,反萃难易与萃取历程有关。按萃取羟基铁离子的阳离子交换历程萃取,有机相中的铁易于反萃。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在硫酸体系中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萃取 Cu(Ⅱ)的性能。以连续变量法和饱和容量法测定了萃合物的组成;以 IR 和 NMR探讨了萃合物中的成键情况。测定了形成的有色萃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及服从比尔定律的结果。以 EHMO 法计算了萃合物中主要化学键的重迭布居数,并结合 SHAB 规则讨论了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和二-(2-乙基己基)磷酸对 Cu(Ⅱ)萃取能力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用手铵盐-仲醇-煤油溶液从弱碱性(或近中性)溶液中萃取铀的机理。用斜率法和连续变量法证明,在水相组成为铀0.01M、碳酸氢铵0.043—0.056M、pH=7.2—7.8时,季铵盐萃取铀的多核萃合物的组成为(R_4N)_2U_3O_(10)。提出了萃取反应机理,并测定了该萃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三交河煤矿2~(-2)-603_2巷工作面工程背景,对其巷道变形规律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对其支护参数包含顶/帮锚杆参数进行了计算设计,针对该2-2煤层支护设计要求,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及工程类比法,设计了七种支护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很好的解决了现场支护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这对其他类似井田巷道支护方案及支护参数的选择具有借鉴及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