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根据气-液相界面上的不平衡效应,分析了鼓泡蒸发冷却循环水的原理及实现的条件。也阐述了确定装置主要流体力学控制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广军  郭烈锦 《计量学报》1997,18(3):167-172
使用双平行电导探针,通过测量气液两相瞬时液膜厚度,来反映气液两相流界面上的波动规律,对经测量系统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根据界面波的物理特性,设计出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液膜厚度的电导探针系统,并且提出了一种不受实验条件变化影响的探针标定方法。通过对水平管内空气-水气液两相流分层流界面厚度的测量,证明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液环真空泵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液环真空泵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力、轻工等行业的基础设备.液环泵内的流动属于十分复杂的非稳态气液两相流动,目前还存在着能耗高、效率偏低等问题,而现有的理论分析无法准确描述液环真空泵内气液两相流动状况.本文运用FLUENT流动软件中的多相流欧拉分析方法结合滑移网格技术,模拟计算一单级单作用液环真空泵三维非稳态气液两相流动问题.计算区域包括液环泵进出气段、叶轮、进水管及泵体,滑移界面分别设置在液环泵的进、出气段与叶轮之间的交界面以及叶轮出口与泵壳间的交界面.模拟计算包括液环真空泵内气液两相流速、压力、两相分布等内容.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可以较好的模拟分析计算液环真空泵非稳态气液两相流动问题,对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液体调湿过程产生RBM效应的机理,考察了除湿和再生过程的RBM效应以及RBM效应对热质传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热质交换导致液膜温度、密度在径向和流向方向分布不均,形成表面张力梯度和密度梯度,引发RBM效应;RBM效应严重影响传热传质效率和润湿率,影响程度因热质交换条件不同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对加工工艺要求较低的双锥流量计,并用于气液两相流参数的测量.提取双锥流量计的差压波动信号的特征值,采用无量纲分析方法建立分相含率的测量模型,通过优化方法获得局部最佳的模型参数.在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上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相含率测量模型可在一定的空隙率范围内对气液两相流含气率进行有效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毛新业  秦自耕 《工业计量》2010,20(4):22-25,34
随着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气、液两相流量的测量,日益迫切有待解决,我国对它的研发历经了20余年,终于初见成效。TTWGF气液两相流量计终于走出了试验室,成功地进行了现场测试,即将进入实用阶段,文章将对气液两相流量计的基本原理及即将投入应用的TTWGF两相流量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气液两相流动的半经验波动模型,用特征线法对绝热管中初始空泡分布为阶跃脉冲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脉冲空泡分布的流动稳定性。计算表明,脉冲空泡场具有色散波特征,存在不稳定的行波解。阶跃稳定域由阶跃初始值、终了值以及漂移通量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近似积分法求解水-气泡相界面上质量传输问题,得到了比较简单的相界面上质量传输的表达式。分析计算结果并与现用的冷却塔的性能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权三阶ENN格式离散Euler方程、LS运输方程及其重新初始化方程的空间导数,耦合三阶Runge-Kutta法离散它们的时间导数,LS法追踪运动界面和MGFM 法定义界面边界条件,探讨了气液两相流问题的高精度数值模拟。通过一维大密度大压力比实验的数值模拟,以及二维水下爆炸过程中冲击波的产生、传播、反射、透射和水面隆起等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可实现气液两相流的高精度数值模拟及其运动界面的高分辨率追踪。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测试》2017,(3):121-125
油气开采及油气运输中流体不分离计量是实现低碳生产的有效途径,气液两相流检测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基础。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研究测量方法,在水平管道上设计沿两相流流动方向进行测量的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将原有探头径向放置测量的方式改为沿流体流动方向进行测量,提高被相应的接收探头接收比例,达到准确测量的目的。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软件,优化装置结构。在新型测量装置上完成多个工况点的实验测试,得到相含率与近红外测量电压信号之间的数学模型,且相对误差分布在0.11%以内,为今后气液两相流不分离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  相似文献   

12.
气液两相管路压降的准确预测对气液两相流管路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对这些压降计算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对两相流的流型判别、持液率和压降的计算方法作了介绍,分析并选取了合适的持液率关系式并结合不同的压降关系式进行计算,通过编写不同压降关系式的计算程序,对水平气液两相管流,选取了冲击流和团状流共六个实例的压降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学习气液两相管流的相关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气液两相管流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更多的工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滑动弧放电可以在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在能源、环境及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对大气压交流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图像和多因素影响放电特性的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电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放电过程中能量注入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稳定,与气相滑动弧相比放电强度减弱,但是等离子体分布均匀,出现明亮斑点;放电电流信号特征发现,滑动弧放电过程包括击穿伴随滑动模式和稳定滑动模式,与气相滑动弧放电相比,气液两相滑动弧的滑动周期变长;放电电压和电流信号的频谱分析发现,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电压和放电电流谐波的含量相比气相滑动弧放电明显减少,放电稳定性提高;气体流量和峰值电压对平均放电功率的影响规律与相同条件下气相滑动弧放电基本一致,增加液体流量和水溶液电导率,雾化液滴在放电过程中对高能电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使得平均放电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对换热器热质传递的影响,建立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的数值模型。本文对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波纹流、环状流和弹状流进行模拟,采用VOF界面追踪方法来描述气液相界面,并考虑了表面张力和重力的影响,并建立了预测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的数值模型。通过与已有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双头电导探针技术测量气液两相泡状流局部参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应用双头电导探针技术测量气泡局部参数,从而揭示了气液两相泡状流的内部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微尺度下的相变强化传热是微电子领域散热的研究热点,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和压降分析是微流动系统设计和控制的基础。本文针对并联矩形突扩微通道,通过流型可视化、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的方式,对微通道内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可视化实验,在并联矩形突扩微通道内观察到了4种典型流动,分别为泡状流、塞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当Qg=110 m L/min、Ql=20 m L/min时,两相流动流型达到最大程度的射流状态,出现充分流体射流情况。通过建立压降预测模型,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压降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结果表明:含有突扩结构的并联矩形微通道在质量流速为367~691 kg/(m2·s)范围内的压降预测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8. 56%,优于经典文献中的预测精度,且随着整体压降的增大,预测精度增大。  相似文献   

17.
曝气池中的流动是一种复杂的两相流动过程,利用FLUENT软件可对气液两相流场进行模拟。引入Eulerian多相流体模型后,分别采用标准k-ε模型和RNGk-ε这两种湍流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不同。将模拟结果分别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可表明由标准k-ε模型模拟出的结果与实测值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用热膜风速仪以高于对应最小湍流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环流反应器内不同空间位置的气液两相流瞬时速度信号,用子波分析的能量最大准则辨识气液两相流中的相.利用子波分析方法自动识别气液两相流中的相,从而获得测量气液两相流中气含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气淮两相流流型BP网络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客观、自动识别一直是工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本以U型科垂直上升段内空气水两相流为例,采用压力、压差波动的不同特征参数的组合,深入研究了对流型自适应BP网络识别的准确率的影响,获得了能够满足工种精度要求的参数波动特征组合方式,本的结果表明,该方法需要建立大量的流型特征的数据库,适用于流型的离线识别。  相似文献   

20.
建立新型膜清洗装置,将压缩空气和化学清洗液形成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对2.5英寸(1英寸=25.4 mm)卷式反渗透膜进行清洗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气液两相流清洗过程中清洗液流量、气体流速、气液比、清洗时间对膜截留率和通量恢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洗液在0.12 L/rain时,即可获得较好的膜通量恢复率.不同过滤面积的反渗透膜,清洗液的临界流量不同,超过该流量对膜通量恢复率无明显影响.膜通量恢复率随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聚酰胺材质反渗透膜气速上限是18 m/s,更高的气速将降低膜截留率.气液比在2000∶ 1~3000∶1范围内能有效提高膜通量恢复率.两相流清洗时间一般不超过15 min就能获得理想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