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6,(8)
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把握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合理构建、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和辐射模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凝聚模式阶段。为了提高当地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确保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出构建城市旅游发展轴、佛汤山综合旅游轴、民俗历史文化旅游轴和山水游憩旅游轴四条旅游轴线,同时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统筹能力、加大景区宣传和市场联合营销、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广州素有"食在广州"的餐饮文化。据统计,广州大大小小的餐饮产业集群共33个,这些大大小小的餐饮产业聚集区域都在释放着其独有岭南特色餐饮文化底蕴。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商业布局、城市交通、城市生态格局与城市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对广州市城市餐饮产业集群空间格局的形成机理形成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认识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正确把握国家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运行效率。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城市人口规模最大、行政等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超大城市。城市职能过于集中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是根除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北京作为最高等级中心地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初具雏形,单中心集聚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北京应促进产业向多中心集聚和疏解,培育和发展郊区次中心;合理引导人口地区分布,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引导各区差异化发展,优化远郊区平原地区开发,并以京津冀为空间载体优化北京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回曦 《建筑与环境》2011,(3):146-148
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最高阶段,利用产业集群战略来发挥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构建地区的环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以凤城市为例,以产业园区为手段,以产业集群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风城市产业园区建设的空间结构框架,为我国小城镇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受城市多种动力机制综合影响,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动力机制入手,探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并以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为抓手,对城市及周边区域进行政策分区,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具体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思想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炳耀 《规划师》1999,15(1):4-8
文章分析了生产力发展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 重点分析了第五次产业革命的主体: 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基因工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文章探讨了知识产业的重要特征对城市中心功能的作用、高技术发展与对偶城市的出现、知识园区作为城市新空间的特殊地位和多极化城镇体系的发展趋势; 文章提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思想创新的思路与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发展的动因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决定人口结构,从而决定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随着上海产业能级提升,郊区新城产业向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但由于长期的“产城分离”,新城产业提升仍受制于园区的环境品质与配套服务设施.现以青浦产业园区为例,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建构整体的园区空间结构,区分出结构性廊道、重点地区以及产业片区.结构性廊道、重点地区是园区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些地区应基于企业发展状况,确定近期可建设、可改造的地块;根据改造难度的不同,先期启动适宜改造的地块,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预控地区内的其他需要改造的地块,后期待条件成熟逐步实施提升改造.产业片区是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产业能级提升策略,带动园区产业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8):56-57
分析伊金霍洛旗转型发展趋势与需求,认为伊金霍洛旗区域转型的关键在于寻求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分析其外部环境与内生优势,确定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物流业和资源深加工业为其转型发展的产业先导。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将产业转型与空间发展更好的结合;同时结合伊旗生态、文化优势强化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最终对城市转型发展提出制度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12.
罗鹏 《华中建筑》2014,(12):110-113
该次规划的目标是以土地空间规划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重视产业发展的基本门槛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绿色经济和产业园生态化趋势,建立园区功能和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依托保山主城区,突出区域引领和承上启下的服务职能,形成双城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提出"大力发展基础优势产业,特色升级产业,战略潜力产业以及配套服务产业",建设综合型工贸新城的思路,对工贸园的中长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 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 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 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2016、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 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 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 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 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 且距离阈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 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 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 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产城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产城融合"为着眼点,将"产城融合"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对建国以来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演化重构过程、空间现状格局及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格局演进趋势从向城郊扩散转为向主城集聚,且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产业空间分布各异;创新型产业空间演化的机制包含四大方面:时代变革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政策制度变迁引起地理空间重构,资本逐利影响企业行为选择,智力密集资源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最后提出沈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发展的引导策略:产业发展上培育顺应时代的新兴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依托智力资源布局相关产业,建设多种形式的创新空间,同时优化整体的空间组织模式与空间布局,形成"城区/开发区—科技园/创新型街区—创新单元"3种层次的创新型产业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上出现群聚,产业之间连接而形成的结果。不可忽略的是,文化创意园区的形成与后工业时代都市产业结构的改变是有关的,其与都市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延续中西方文献对都市中闲置空间再利用的研究成果,结合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文化园区的设置,引导出台湾文化产业与文化园区的设置,并以华山1914为例,分析台北市与设置文化园区的利害关系。台湾设置文化创意园区、对台湾的后工业时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能量的提升、城市营销高附加价值的创造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8):97-99
正确预测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加以合理的引导,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该文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机理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聚集经济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内在动力,技术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异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必将带来城市聚集效应总量、内容和分布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整,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朝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环形树状网络结构”模式嬗变,以重庆为例,阐述了这种演变趋势,对于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廉毅锐 《山西建筑》2014,(21):15-16
阐述了中国前三代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引申出了第四代产业园的规划理念,并以天津鸿仓产业园为例,探讨了都市产业园建筑、公共空间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营造模式,促使其成为与城市关系融洽的都市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9.
吴庆东  张秋凡  张华 《规划师》2006,22(8):39-41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其经济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其规划编制应由城市规划、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和园区产业结构规划三部分组成.甘肃省武威市城东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提出规划基本框架、空间结构、指标体系和产业链规划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