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液晶电视用低功耗LED背光模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光源入光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两款81cm(32in)低功耗LED背光模组,从结构、光学、热学等关键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设计,采用88颗5630LED灯制作了背光模组,验证结果表明,背光模组的功耗只有34.85W,中心亮度可达到6 930cd/cm2以上,均齐度在79%以上。  相似文献   

2.
机器视觉被广泛地应用于液晶显示屏(LCD)背光模组组装设备上,特别是膜材对位贴合的工艺流程中,在此过程中机器视觉使用的对位算法对LCD背光模组实际贴合精度影响重大。针对背光模组的组装流程和被广泛使用的圆角矩形膜材,设计了一个两个矩形对位贴合的简化数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计算提出了基于单边重合和中心重合的两种视觉对位贴合算法;然后,详细地阐述了两种算法对贴合所需偏移量的计算;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两种贴合算法均有效可行,为应用于LCD背光模组组装设备机器视觉对位提供了可适用于不同生产情况的新算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进LCD的背光模组的背光源不均匀现象,从韦伯定律的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一种以人眼观察效果作为考量基准的韦伯分数和分辨率的设计方法,从改进背光模组结构后的比较结果来看LCD的质量有了提高。应用改进设计结构在直下式背光源tracepro模型仿真分析得到了在光线数量40 000,分辨率0.5 mm下的与人眼观察结果预期需要的成果,实现了对背光源不均匀现象的改进。这一研究对于LCD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格划分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目标面照度分布下点光源设计的双自由曲面透镜在扩展光源下的效果,提出一种优化的用于点光源设计的照度分布,针对大距高比的设计目标,可以将扩展光源下的阵列水平方向的均匀性从46.27%提升到77.30%;对角线方向的均匀性从28.05%提升到70.25%,通过对底面增加微结构,均匀性分别可以提升...  相似文献   

5.
刘浩 《光机电信息》2009,26(8):30-36
本文介绍了利用ASAP光学设计软件模拟设计一款适用于10in液晶显示屏的CCFL侧光式背光源的具体方案,模拟出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结构,并根据ASAP软件给出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局部优化,最后总结了本款设计的不足,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预期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大尺寸显示背光模组的应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模组的关键零部件,文章从中大尺寸背光源组的结构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分析了中大尺寸背光模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LCD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上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显示效果,背光模块(Back Lisht Unit)即是提供LCD显示器产品中一个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简单来说,背光模块是LCD显示器的一个关键零组件。  相似文献   

8.
平面荧光灯背光模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面荧光灯(FFL)本身为面光源,可以节省光学组件的使用,进而减少背光模组的厚度,顺应了液晶显示器(LCD)向大屏幕显示器市场进军的潮流.文章以介电隔板充氙荧光灯为例,介绍了FFL,的发光原理,并进行了14 cm(5.6 in)平面荧光灯的结构设计和驱动电路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FFL背光模组能够提供均匀平面光,且所提出的数字调光技术能够获得较宽的调光范围,对大屏幕LCD背光技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建立了RGB三合一LED背光模组的热分析模型,通过与红外热像仪实际测量得到的温度数据相互比较,验证了该模型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LED阵列底部固定一块镀锌钢板可有效降低LED结温。文章还提出了一种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推算LED结点温度的方法,得到了电路板表面温度与LED结温之间的关系式,有助于通过测量电路板温度估算LED的结点温度,并以此为根据对LED进行亮度和色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超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减少混光距离进而获得超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提出一种具有逆棱微结构的扩散板。对这种逆棱微结构进行了光学理论分析,证明了该结构在降低混光距离方面具有可行性。对逆棱微结构扩散板的光学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用于81.3cm(32in)LED背光模组。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扩散板可有效增大灯影光圈,相对无结构扩散板,光圈直径增大约10%;在达到相同混光效果时,具有该结构扩散板的混光高度降低;采用该逆棱微结构的扩散板的背光模组混光高度由13mm降低至11.8mm。采用具有逆棱微结构的扩散板有助于实现LED背光模组的超薄设计。  相似文献   

11.
何胜斌 《电子科技》2012,25(3):97-100
液晶电视背光模组作为设计的关键,正从LCD向LED模组、从小尺寸LED向大尺寸LED模组转变。在LED模组设计中如何将LED点光源转化成均匀的面光源,同时保证必要的光能量利用率,是背光源设计所面临的两大议题。尤其在大尺寸背光模组中,为降低成本,需在设计之初,对背光模组的各个器件进行整体考虑和计算。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中心辉度为≥420 cd/m2;亮度均匀性≥76%;色坐标、视角、画质等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Taguchi实验方法和Tracepro仿真软件,研究了 Mini LED背光模组中LED芯片大小、芯片发光半角、芯片出光面到液晶层的距离等因素,对液晶面板照度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芯片出光面到液晶层的距离对照度均匀性影响最大,影响因素的权重占比达到82.88%;发光半角占比14.33%:芯片大小占比为14.33%.根据研究结果,固定发光半角与芯片尺寸,调节出光面与液晶面板层的距离,得到了最优的照度均匀度.  相似文献   

13.
超薄液晶电视用LED背光模组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秀真 《现代显示》2010,(12):40-42,49
大尺寸LED背光源是平板电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文章设计了一款大尺寸超薄侧光式LED背光源。调研了LED厂家,从光效、功耗、结构设计等方面考虑选择LED,通过光学设计软件设计了导光板网点;根据LED的规格及颗数设计双层铝基板灯条,驱动控制电路采用高压驱动方案,支持PWM调光。经测试,文中设计的液晶电视用侧光式LED背光源厚度9.9mm,功耗150W,中心亮度5,500nit,均齐度82%,达业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合理选材并优化机械结构,设计了一款低功耗的118cm(47in)LED背光源。对膜材进行筛选,采用1层扩散膜、2层棱镜膜和1层双层增亮膜(DBEF)进行搭配,保证了背光源的亮度。根据试验确定了LED之间的距离、LED发光面到导光板(LGP)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和LED发光面与LGP入光面两者的垂直距离。依据上述试验数据进行样品制作并与同类产品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同等光学特性的前提下,所设计的LED背光源具有低功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验证,设计和制作了一款采用双侧边光式白光LED作为背光源的26inch(1inch=2.54cm)液晶电视。选用的白光LED结构简单,性能优良。在实际制作中利用高效的驱动电路对白光LED单元进行驱动。模拟结果表明:此结构的白光LED背光源液晶电视亮度均匀性能够达到91%,色度均匀性达到85%,完全满足设计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直下式正三角阵列LED背光源的光学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直下式LED背光的基础结构入手,对传统的矩阵LED背光布局方式进行数学建模.针对该布局方式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正三角阵LED背光布局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证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减小混光"盲区"比例,提高均匀性.通过Lighttools仿真软件证明了该新型结构的有效性:当灯腔高度为20 mm时,新型正三角阵结构的均匀性为90.79%,相比于传统矩阵结构的88.77%,提升幅度达到2%;在LED间距较密的情况下,新型正三角阵结构的均匀性相比传统结构而言优势并不明显,仅有不到1%的提升;随着灯腔高度的提升,新型正三角阵结构相比传统结构的优势逐渐缩小,当达到24 mm时,均匀性的提升仅有0.3%.  相似文献   

17.
从液晶模块的显示原理、驱动原理入手,阐述液晶模块的帧频率与光源频率叠加,从而产生频率干涉的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非常均匀的高亮度,建议采用倾斜LED阵列和平底反射器大型背光系统。倾斜LED重新安排优化光源的角度分布,而不必另外设计光学配置。新式背光系统比传统系统的结构更简单。作为设计范例,在22in显示屏上,LED的最佳倾角为10°,产生的均匀度高达85%,色域比商用CCFL背景灯色域宽1.3倍。  相似文献   

19.
We utilized "direct illumination-type" LED backlight project, made white-light LED array in rectangle, designed a sheet of reflective film, a sheet of diffuser and two sheets of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then analyzed illuminance chart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in several distance between reflective film and optical film. It showed the best matching between illuminance and uniformity while in 25 mm distance. Finally, we discussed some problems with thermal disper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