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被誉为"小说之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被称为志贺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调和型私小说"。这部小说将志贺直哉的精神生活由矛盾转向调和的过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志贺直哉作为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其作品多为短篇小说。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时任谦作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因此,通过志贺直哉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找到小说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钦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100-101,110
日本人非常关心人的生死这一问题。日本作家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死无常和人生无常这一主题。志贺直哉是雄踞日本大正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并且被日本人称为"小说之神"。其小说大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之代表作。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志贺直哉在心境小说《在城崎》中通过对蜜蜂、老鼠、蝾螈的死的描写,讲述自己对于小动物的不同方式的死的认识,进而阐述一定的人生哲理:生死的静寂,生死的无常,生死的相对性,生死的偶然性。志贺直哉不但指出人与动物的命运在自然界中是不可预知的,而且指出求生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暗示人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中都要不屈不挠,奋斗不息。作者还对残害生灵的粗暴行为从内心感到厌恶和鄙视。志贺直哉主张"生与死,并不是两极,这二者之间并没有那么悬殊的差异",这就是志贺直哉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明治末期,志贺直哉开始作为白桦派代表之一活跃于日本近代文坛,被称为日本的"小说之神"。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三个创作空白期。笔者从第三个创作空白期着手,分析志贺的短篇小说、随笔及日记中的特点,从而深入研究志贺文学中的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6.
《暗夜行路》于大正10年1月在《改造》杂志上进行连载,中间两度中断,历经16年终于完成。大正九年,志贺直哉就完成了小说的整体框架的构思,这两次中断必然存在其合理性。本论将以志贺直哉的日记为基本考证依据,沿着时间的轨迹,考察第二次的九年中断期存在的合理性。这九年的时间既证明了志贺直哉是一个极具精神卫生的作家,又是作者为实现预定的主人公心境所必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基督教思想的"正义观"。本文从不同的作品探求志贺直哉正义观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尊重个性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异国的悲剧故事。  相似文献   

9.
《暗夜行路》是日本白桦派志贺直哉集一生大成之作,该文拟从生态女性批评的视角,揭示志贺直哉反思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思想内涵,发掘其中蕴涵的人与自然融合是人类走出暗夜的出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作者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人物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相似文献   

11.
《范某的犯罪》是志贺直哉作品中不多见的虚构小说,但小说主人公范某作为作者的代言人,其行为和心理无不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志贺直哉的国语观及他人对此的相关评论,分析其中的语言意识形态。通过分析,发现语言是承载文化的工具这一语言工具论是志贺直哉的国语观的理论基础,而在他人针对志贺直哉国语观的评论中似可窥见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民族主义之间的辩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学徒之神>的写作背景、结构及主人公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志贺直哉在创作小说<学徒之神>时,其青年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淡化,这使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到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并把自己一直没表露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渗透在作品之中.志贺直哉的创作在这一时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潘丽 《考试周刊》2009,(27):29-30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前期白桦派的重要作家。作品多取材于家庭矛盾及身边琐事。本文旨在通过对志贺直哉作品的分析,探讨其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5.
小说《暗夜行路》是日本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作为阅读和批评的视角,从小说文本入手,阐释主人公时任谦作在无意识深处所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试图对小说的文学文本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在城崎》自发表以来,关于其心境小说的特质、生死观以及人道主义色彩的研究比比皆是。实际上小说这些特征得以实现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角色,即整篇小说的叙述者。立足于小说中的叙述性语言,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在城崎》中叙述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其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避免矛盾的激化,寻求和谐,寻求表面上的平安无事。这一调和思想和他的人道主义是有矛盾的,一个重在调和,一个重在改变,然而两者却能完美结合,构成独特的志贺文学。通过《学徒之神》,便能充分了解志贺重在调和的文学特色,也能体会在当时日本社会环境下,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矛盾与苦恼。  相似文献   

18.
横光利一与尾崎一雄的创作初期皆深受志贺直哉的文风影响,然而二者在日本近现文坛上却牵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创作轨迹———横光成为新感觉派旗手,公然挑战自然主义文学和普罗文学,而后转入新心理主义小说创作;尾崎则坚持在志贺式私小说的创作道路上不断摸索,最终成为战后日本私小说的代表作家。从二者的师承观与创作观入手,对二者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途同而归殊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小说之神"的日本近代文坛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其文学亦被评论家称为"日本文学的故乡"。其作品中,有抗争、有拘泥、有挚爱,文学探求的目标少在社会,多在自我心境。《暗夜行路》是志贺后期的作品之一。文中充分揭示了"宽恕"意识的虚伪本质及志贺的"忏悔"意识。在《暗夜行路》中,志贺最大限度地清晰地艺术性地勾勒出了自己精神世界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学徒的菩萨》是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的短篇佳作。这篇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处理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其次,虽然小说的叙事视点多次变换,实际上小说仍然采用了全知的视角模式,并且叙述者是个矛盾的存在。还有,小说运用分镜头的电影技巧,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分镜头的聚焦与对比,突出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