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监测工作是油田勘探、开发生产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水井的井况日趋复杂,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就注硼-中子寿命测井、PND-S以及RPN等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胜坨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今后的攻关方向.对于科学寻找剩余油,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胜坨油田是全国比较大型的整装油田,历经四十年的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始终以提高采收率为目的,不断创新开发调整思路,特别是进入特高含水期以来,通过精细油藏研究,深化剩余油潜力的认识,创新韵律层挖潜配套技术,老油田稳产基础得到加强,采收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任一环节均可能对储层造成伤害,改变储层渗流能力,影响油田生产。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作为开发后期的偏稠油油藏,有必要对其储层的速敏、水敏、盐敏、酸敏及碱敏性作出评价。在分析了研究区岩石的矿物组分和地层水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岩芯流动实验,认为该地区储层的敏感程度依次为:不存在速敏性,无临界流速:盐敏程度中等偏强且临界矿化度不高于6250mg/L;弱酸敏:碱敏程度中等偏弱。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储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构造精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老构造解释与新资料的不符逐渐显示出来,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断层进行重新识别、组合,使其更符合现有各种静态和开发资料;研究表明主要的微构造类型为微鼻状、微断鼻、微沟槽构造,且大部分具有继承性;微构造主要是由断层的不平衡运动、断层走向的突变,以及沉积体厚度变化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正向微构造开发状况好,剩余油富集,并且位于正向微构造的高部位略好于其翼部。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属于胜利采油厂老油区,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采,地层压力紊乱,且部署井网密集。为保持产量稳定,在原有老井场进行加密钻井。加密井存在着防碰绕障、井眼轨迹控制和钻井井控等技术难点,需要根据实际钻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以胜坨油田三区1个井组(5口井)和1口单井为例,从钻井工程设计、井眼轨迹控制、底部钻具组合优化和井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防碰段采用"牙轮钻头+单弯螺杆",注水井提前关井停注泄压等解决施工难点的对策。实践证明所采取的措施科学可行,为油田老区相同类井钻井提供了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评价胜坨油田坨11南ES28高温高盐油藏注聚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剩余油分布以及聚合物粘度对注聚效果的影响,同时结合一二类油藏聚合物驱成功经验,研究影响高温高盐油藏注聚效果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措施及工作设想,为下步探索三类油藏聚合物驱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评价方法在某单元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重的油藏非均质情况下,特高含水开发期坨21断块沙二1—7单元地下剩余油潜力具有“厚度薄、分布零散、面积小、油层物性差、驱替能量低”的特点,利用三次加密、层系细分等传统井网调整技术来挖掘这部分潜力,经济效益变差。围绕高含水期井网综合调整这一核心,通过系统的开发地质及油藏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针对升平油田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起单层剩余油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试验区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出各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并分析了试验区剩余油潜力分布,从而为油田调整挖潜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胜坨油田坨28断块储层非均质性、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总结了堵水调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取得的技术进步。针对坨28断块堵水调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层适应性不明确、剂量的设计方法不准确、注入速度缺乏优化和堵剂浓度或粒径设计不合理等,提出了堵水调剖工艺技术要求、研究重点及下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坨18断块沙二段1—6砂层组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孔隙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以高渗粗喉型、中渗中粗喉型孔隙结构为主,粘土矿特以伊蒙混层为主,在油田开发中应注意加入防膨剂。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升平油田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起单层剩余油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试验区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出各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并分析了试验区剩余油潜力分布,从而为油田调整挖潜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为指导,从地震层序、测井曲线、沉积层序分析入手,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研究,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并划分出了体系域,确立了地层格架。其中,层序Ⅰ相当于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是一个完整的旋回。层序Ⅱ代表的是沙三段下亚段沉积,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只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层序Ⅲ代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与层序Ⅱ有类似特征。层序Ⅱ、Ⅲ均为T—R旋回的沉积。层序Ⅳ发育三分体系域。  相似文献   

13.
马斌玉  徐守余 《中州煤炭》2016,(11):142-145,150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主要采用方法还是含油薄片分析法和微观仿真模型技术,但这2种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含油薄片制作困难且取心成本高;微观仿真模型与实际地层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在对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总结了一些新方法,也利用新技术对一些传统方法提出改善,展望了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克下组(T2k1)砾岩低渗透油藏复杂的地质结构导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水驱状况变差,含水上升加快,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开发效果变差.中部现有注采井网适应性差,水驱油效率低,油井井况日益变差,严重的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目前平面上和纵向上水驱程度差别大,剩余油动用难度大.提出判别水驱方向研究方法,为重新补层或完善或调剖或堵水、改善水驱方向、扩大水驱半径,最终落实剩余油分布及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萨中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重复压裂选层组段难度越来越大,压裂增油逐年降低的实际,开展影响重复压裂效果因素分析,提出控水增液的技术思路,并通过优选重复压裂时机,突破含水界限改造低动用潜力层,加大重复压裂施工规模提高增液量,优化重复压裂层段组合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整体压裂效果,使重复压裂增油提高到5.6t,有效期延长到10个月,取得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几种油田可采储量标定的基本方法,并针对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文、卫、马油田不同的开发特点,标定了各开发单元在现有井网和开发工艺水平下的采收率。标定结果与开发实际情况较吻合。可供其它油田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春光油田常采单元已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油田稳产的主要攻关目标.为深入研究春光油田常采单元沙湾组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孔高渗、强边水、小规模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为此类油藏合理开发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层剩余油烃类组成特征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基础。采集萨尔图油田检查井油砂样品,采用全自动多功能抽提仪和混合化学试剂制备油层剩余油样品、气相色谱检测烃类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油层剩余油烃类分布于C11~C68,烃类C21-占21.96%、C21~C40占55.90%、C40+占22.14%,烃类组成、组分分布呈现较强的非均质性;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剩余油烃类组成C21-分别占20.48%、22.90%、25.45%,C21~C40分别占53.71%、59.74%、58.66%,C40+分别占25.81%、17.36%、15.88%,烃类组分分布特征差别明显,以萨尔图油层剩余油烃类组成、组分分布非均质性为最强,随埋深和地层温度增加,呈现从萨尔图、葡萄花到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轻组分含量增加、重...  相似文献   

19.
八面河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的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上,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群油藏,经过20余年的开发,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明显.为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面14区S3Z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开发方案调整、减缓油田产量递减过快提供了依据,同时,为类似油藏的数值模拟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童健活 《中州煤炭》2020,(12):85-88
太行山东麓奇胜煤矿2号煤层和9号煤层沉积厚度大且赋存稳定。在矿区构造、地层及含煤地层分布等地质特征背景下,研究了奇胜煤矿2号和9号煤层的煤岩特征、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可选性等。研究得出,2号主采煤层具有质量高、污染低、地理位置优越的开采优势,可用于炼焦配煤,也可作为动力或民用燃料用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