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目前部分妇产科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践行意识较为薄弱,未能发挥学科思政育人导向。高校教师要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模式,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文章以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为切入点,从“四个课堂”分层论述加强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在理论课堂和课外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融入隐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优化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以期对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育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分为古代的师承教育及现代的学校教育。建国以来,以西方教学模式为模板,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1]。但以院校教育为主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却丢失了中医特色,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师承环节。学生缺少与教师一对一面对面深层次交流的机会,缺少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悟,从而存在现代中医人才不擅长传统中医的四诊,缺少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现象和争议[2]。笔者从古代众多名医的成长史及取得成就的联系中,可以窥见师承教育对中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传统医学师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优化师承教育发展策略、推动传统医学高效传承提供思路建议。[方法]对2017至2019年浙江省传统医学师承教育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围绕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课程、教育规模、跟师监管及跟师考核等方面,深度剖析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院校教育的优势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其融入师承教育后取得的培养成效。[结果]近年来,浙江省传统医学师承教育主要分布在杭州、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师承人员年龄31~40岁,专业主要为中医、针推、妇儿及骨伤,指导老师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师承教育整体发展良好,但其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育规模、跟师监管及考核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发展。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有效提升了师承人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取得比例,通过率均在80.00%以上,比仅进行师承教育的人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提高了17.90%。[结论]院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师承教育表现出较好的顺应性,教学效果良好,应大力推广并不断优化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这一发展策略,同时也要出台激励措施、开展远程监管、调整考核方式补充现有的师承政策,以提高师承...  相似文献   

4.
<正>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之一[1]。因此,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与医德医风教育、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教育、人文关怀与法律法规教育等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品学兼优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经络与腧穴》课程内容抽象,为了使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笔者对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将中医名家故事、穴位治疗案例、现代针灸研究进展与科研成果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这门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既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又为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提供了保障[2],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中医药院校《老年护理学》课程为例,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聚焦护理专业育人本质,构建《老年护理学》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方案和评价体系。[结果] 通过老年护理四个维度“认识、实践、感悟、创新”,构建出中医药课程思政方案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维度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结论]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解决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现象,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及现代化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医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针对青年教师临床经验浅薄、教学能力不足、学术思维缺陷等问题,构建青年教师个体化精准培养师承模式,以名医名师传承工作站为切入点,从“悟经典、做临床、助教学、研学术”四个方面传承中医理论精髓、提升临床技术专长、增强教育教学本领、强化学术创新能力,并构建科学的传承目标形成性评价方法,不断增强中医师承教育对科研育人、人才培养和临床实践的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7.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内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文章从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相结合等多个角度出发,详细列举思政教育案例,对课程思政融入内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内科学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和视角,为进一步培养医术高超、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中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中集中表现为“中医文化失语症”,其中教与学的输入和产出驱动不足是其重要原因。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在中医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课程《英语畅谈中医文化》中设计“中医文化”产出导向教学模式,依照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开展实践研究,证明应用该模式使中医ESP课程的教与学有效融入了“民族情感”与“国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中医文化产出能力,发挥了外语教学的育人作用,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相似文献   

9.
医药类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广大基层培养守护民众健康的医疗卫生人才。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但在育人方式上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和课程目标,轻课程思政和职业素养”。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团队结合医师行业、临床医学专业及病理学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医药类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构建出以病理学教学内容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育人机制,打造出“三课三度”育人模式,即“技术与精度之课”“实践与制度之课”“生命与温度之课”三个课堂,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将课程内容、能力素养、素质目标融为一体,极大地提升了课程育人作用。为医药类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国哲学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国哲学课程在充分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铸魂育人为最终落脚点,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国哲学课程思政建设,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紧抓课程建设“主战场”,找准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融入点;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体育教学改革是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改革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全部否定和抛弃,要真正使改革取得成功,就需要传承优良的传统,同时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生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比较僵化。为整体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五个方面着手,对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什么?对于教育者而言,不难回答。但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熟知非真知”,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其意义。对“课程”的认识亦是如此,即使早年成文的指导性文件,也有类似情况。比如《高等教育学》对课程的定义是:“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这一提法曾引起议论。有人认为,把课程理解为某种具体的学科或泛化为无边无际的各种教育影响,都是没有把握课程的质的规定性,是造成课程的概念内涵不清晰、外延不明确的原因。笔者赞同这个看法,并认为课程的概念内涵不清晰、外延不明确,将会影响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相似文献   

17.
18.
19.
Curriculum vitae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抓住三个方面: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强化教师的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开发资源的能力;重视课堂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结构;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评价,以期更好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