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三维乳腺数字化断层摄影(DBT)钙化分数对于钙化征象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行乳腺DWI检查和DBT检查的患者,DBT检查发现有钙化征象,其中乳腺癌患者51例,病理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髓样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腺癌;乳腺良性病变67例,病理类型包括:纤维腺瘤、腺病、导管内乳头状瘤。对所有患者DBT图像的钙化征象进行钙化评分并且测量相应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ADC值、钙化分数及二者联合在乳腺含钙化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乳腺癌组ADC值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钙化分数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DC值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钙化分数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值为0.855,采用Delong检验得出两种方法对诊断乳腺含钙化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效能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两种方法(钙化分数+ADC值)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方法相结合的AUC值为0.903,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将ROC曲线(钙化分数、ADC值、两种方法结合的预测概率)经两两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结合的ROC与单一RO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22)。  结论  DWI与DBT钙化分数对于钙化征象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无差别,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方法,为乳腺含钙化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宜兴市第六人民医院2022年1月—12月诊治的8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DCE-MRI、DWI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CE-MRI、DWI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82例乳腺病变患者中,病理活检共检出94个病灶,其中良性33个,恶性61个;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边缘、强化特征、表观弥散系数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类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检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DCE-MRI、DWI单独检测,其中准确率、灵敏度显著高于DCE-MRI检测(P <0.05),准确率、特异度显著高于DWI检测(P <0.05)。结论:DCE-MRI联合DWI序列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两者联合在前列腺中央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前列腺中央区结节患者79例,共计91个结节,给予DCE-MRI、DTI检查,分析良恶性结节DCE-MRI、DTI参数差异。结果经病理学诊断,91个结节中,恶性结节39个,良性结节52个;恶性结节DCE-MRI参数峰值时间为103.36±32.50 s,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 0.05),而强化率和容量转移常数分别为(4.90±1.10)%和12.20±4.11 min-1,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 0.05);恶性结节时间-强度曲线(TIC)类型Ⅲ比例为84.62%,明显多于良性结节(P < 0.05);良性结节TIC类型Ⅱ比例为80.77%,明显多于恶性结节(P < 0.05);良恶性结节TIC类型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03±0.22)×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 0.05),而各向异性分数为0.32±0.10,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 0.05);峰值时间、强化率、容量转移常数、TIC类型、表观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及联合诊断前列腺中央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0.883、0.868、0.838、0.903、0.885和0.933(P < 0.05)。结论DCE-MRI、DTI及联合诊断在前列腺中央区结节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半定量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将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n=47),将良性肺部占位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n=55)。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最大浓度、对比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比较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组半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价上述各参数鉴别价值。  结果  恶性组病例中病灶以囊实性、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形态、边界不清晰为主,良性组病例病变以囊性、均匀强化、规则形态、边界清晰或欠清晰为主。两组常规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达峰时间参数水平低于良性组(P < 0.05),恶性组最大浓度、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参数水平高于良性组(P < 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半定量参数ROC曲线,最大线性斜率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7,诊断效能较其余参数高,最大线性斜率准确度最高84.4%,最大浓度特异度最高为92.7%,达峰时间敏感度最高为97.9%。  结论  DCE-MRI半定量参数可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癌良恶性病变使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诊断价值,以便为日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贵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8例,根据病变类型分为良性组(23例)与恶性组(35例),就两组患者DCE-MRI特征、DWI进行分析。结果:乳腺良性病变边缘通常呈光滑状、形状规则、内部呈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分型以Ⅰ型为主,早期增强率通常<60%,恶性病性则表现为边缘毛刺状、形状分叶,强化常呈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内部暗分隔,TIC分型以Ⅲ型为主,早期增强率通常≥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性组患者ADC值显著高于恶性组,Slope、SlopeR指标值均显著低于恶性组(P <0.01),而两组患者SImax、PH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CE-MRI+DWI检查的灵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8例肺亚厘米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n=64)和恶性病变组(n=34)。所有受试者行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结果  良性病变组患者毛刺、结节边界清楚、上叶、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磨玻璃密度发生率与恶性病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为Log(P)=1.211×毛刺+2.843×分叶+1.981×磨玻璃+0.793×边界不清+1.326;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预测患者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0(P < 0.05)。  结论  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模型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超声通过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及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照病理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n=78)和恶性结节组(n=44),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扫描检查,术后切除的组织样品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  良性结节组患者病灶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高于恶性结节组(P < 0.05);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价值为Log(P)=-0.654×PSV+0.627×EDV-0.608×RI+0.613;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  结论  通过超声扫描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70名。所有患者均行MR-DWI及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70例患者共77例病灶。25例恶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例(12%),Ⅱ型曲线7例(28%),Ⅲ型曲线15例(60%);52例良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5例(67%),Ⅱ型曲线11例(21%),Ⅲ型曲线6例(12%)。良恶性肿块的Ⅰ型及Ⅲ型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60%,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8%,AUC为0.830;联合ADC值、动态增强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8%,AUC为0.943。 结论 DWI的ADC值较DCE-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联合应用DWI、DCE-MR可提高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良恶性肺实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及相关参数分析。方法:收集阳信县中医医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磁共振检出肺内结节的55例患者(58个肺部病灶),对58个肺部病灶行穿刺活检并作为金标准,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良恶性肺实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及相关参数。结果:55例患者58个肺部病灶行穿刺活检检出恶性病变43个,良性病变15个。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良恶性肺实性结节的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93.33%、准确率为92.73%,Kappa值=0.824,与金标准一致性较高。恶性肺实性结节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低于良性肺实性结节,病变与脊髓DWI信号强度之比(LSR)值高于良性肺实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参数ADC值、LSR值及两者联合诊断良恶性肺实性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731、0.814,均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良恶性肺实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较高,ADC值、LSR值是其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肝癌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诊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疑似小肝癌患者,均应用DCE-MRI及DW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分析典型病例影像表现。结果:病理检查显示恶性87例,良性13例;DCE-MRI诊断恶性69例,良性31例;DWI诊断恶性78例,良性22例;联合诊断恶性86例,良性14例。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7.70%、准确率97.00%显著高于DWI诊断的85.06%、83.00%嵴DCE-MRI诊断的73.56%、72.00%(P <0.01);联合诊断的特异度高于DWI、DCE-MRI单一诊断,但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小肝癌诊断中应用DCE-MRI联合DWI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灵敏度,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直肠超声(TRUS)、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在前列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肿瘤患者102例,对所有入选患者行TRUS及DCE-MRI检查,以穿刺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良恶性前列腺肿瘤患者的血清PSA水平,并比较TRUS、DCEMRI、PSA以及三者联合诊断对前列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价值。结果 102例前列腺肿瘤患者中,经穿刺活检发现38例为恶性肿瘤,64例为良性肿瘤。采用TRUS鉴别前列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3.16%、76.56%及71.57%,DCEMRI检查为73.68%、78.13%及76.47%,PSA检测为89.47%、70.31%及76.47%,且经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前列腺肿瘤的患者,PSA水平及DCE-MRI检查参数值均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7.37%、88.24%,高于单一检查方法(P<0.05)。结论 恶性前列腺肿瘤患者与良性患者相比,其血清PSA水平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诊断决策支持工具Kaiser评分系统中不同评分界值应用于乳腺病变MRI诊断中的效能,探索良恶性病变最佳参考评分界值从而避免过度的乳腺活检,并与传统的BI-RADS分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效能的比较。  方法  回顾并分析来自92例患者共101个术前行乳腺1.5 T MRI检查并被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病灶的临床资料,由2位中级职称的影像科医生对所有病例独立根据Kaiser评分系统给出评分,探讨Kaiser评分系统应用于乳腺病变MRI中的诊断效能并与传统的BI-RADS分类诊断进行诊断效能比较,统计Kaiser评分在不同临界值下的敏感度、特异性和似然比,并分析2位阅片者之间的Kaiser评分一致性。  结果  92例患者共101个病灶,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灶34个(33.66%),良性病灶67个(66.34%);应用Kaiser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969,BI-RADS分类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02,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别使用临界值≥4、≥5、≥6做为良恶性病变的分界值,可以准确识别100.00%、100.00%、91.98%的恶性病变,特异度分别为79.10%、80.60%、88.06%,以高截断值≥7分作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的参考界值,可以正确识别79.41%的恶性病变,特异性为98.51%,阳性似然比为53.21。2位阅片者之间的Kaiser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9,P < 0.01)。  结论  在乳腺病变MRI诊断中应用Kaiser评分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益,同时以≥5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界值,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诊断效能,针对特定诊断目标,在Kaiser评分中合理运用高诊断界值,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过度乳腺活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超声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0月8日收治的349例拟诊为甲状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超声恶性组203例和超声良性组146例; 根据MSCT检查结果,分为MSCT恶性组198例和MSCT良性组151例。分析其超声和MSCT影像学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超声和MSCT对甲状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结果  超声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在实性结节、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以及边界不清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MSCT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在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钙化、囊变、不均匀强化以及淋巴结肿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MSCT扫描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敏感度为75.18%,特异性为82.69%,超声扫描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敏感度为82.98%,特异性为89.42%。  结论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实性结节、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以及边界不清晰等,MSCT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钙化、囊变、不均匀强化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高于MSCT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诊断乳腺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包含动态增强成像(DCE-MRI)、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如何增加乳腺癌的确诊率。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经我院乳腺外科确诊为占位性病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手术或穿刺活检前进行磁共振检查,选择常规磁共振序列、DWI、DCE-MRI三种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统计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动态时间信号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s,TIC),以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随访患者病理结果并以此为金标准,将三种方法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进行比较,选出判断乳腺癌良恶性的最优方法。结果:60例乳腺疾病患者中,28例为恶性病变,约占47%,32例为良性病变,占53%,最大直径约1.1~7.3cm;DCE-MRI检查的TIC曲线流出型为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77.2%;DWI磁敏感系数b=1000s/mm^2时,以ADC=1.02×10^-3作为诊断阈值,此时曲线下面积(ROC)最大为0.876,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80.1%;DCE-MRI、DWI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84.5%。结论:DWI及DEC-MRI均能准确的区分乳腺疾病的良恶性,两者联合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模态3.0T MRI技术在乳腺非肿块性强化病变(NMLE)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能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且均行3.0T MRI检查的90例乳腺NMLE患者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1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9例(恶性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3±9.1)岁。分析比较两组NMLE分布类型及在DCE-MRI上的强化特点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DWI上检测与确定ADC最佳阈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①分布类型:导管型、节段型、区域型和弥漫型,其中节段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强化病变特点:均匀、不均匀、集丛样强化、簇样环形强化,其中集丛样强化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DC值:两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1±0.32)×10-3mm2/s、(1.47±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1.3×10-3mm2/s诊断NMLE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71.8%、78.8%。结论:应用DCE-MRI与ADC值测量提供的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NMLE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乳腺病变接受DCE-MRI及IVIM-DWI检查的患者8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共93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42个(良性组),恶性病灶51个(恶性组).对两组的DCE-MRI参数(病变形态、强化特点、峰值时间、最大增强斜率和TIC类型)及IVIM-DWI参数(f、D和D*值)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形态、TIC类型,D值,形态、TIC类型及D值.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43%、71.43%、75.27%,70.59%、66.67%、68.82%,84.31%、78.57%、81.72%.3种方法的AUC分别为0.75、0.69、0.81.结论 DCE-MRI联合IVIM-DWI可提高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IRADS分类联合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中的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TIQ)在CTIRADS3~5类甲状腺结节中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于我院就诊并分类为C-TIRADS3-5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94例共201个结节, 进行VTIQ及VTI检查, 获取病灶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及VTI图像。以病理学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 计算曲线下面积, 获取各诊断方法的最佳诊断界值, 分析3组单独诊断及C-TIRADS+VTI、C-TIRADS+VTIQ二者联合诊断组的诊断效能; 构建C-TIRADS联合VTIQ及VTI的二元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计算并分析三者联合诊断组的诊断效能, 采用Z检验比较各组曲线下面积。  结果  经明确的细胞病理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结节81枚, 恶性结节120枚; C-TIRADS分类与甲状腺结节恶性率呈较强正相关关系(r=0.624, P < 0.01);与单独应用C-TIRADS (0.806)相比, C-TIRADS+VTI组、CTIRADS+VTIQ组及C-TIRADS+VTI+VTIQ组的曲线下面积均有一定升高, 且三者联合组升高最为明显(0.9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三者联合诊断与病理的一致性Kappa值较C-TIRADS单独应用上升; 单独应用C-TIRADS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0.0%、70.4%、82.0%;C-TIRADS+VTIQ+VTI三者联合预测模型组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1.7%、80.2%、86.1%, 诊断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89.2%。  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技术中的VTI和VTIQ增强了C-TIRADS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性能, 声辐射力脉冲技术可作为常规超声的补充, 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提高对分类为3~5类的结节中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