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特别是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发现了克深大气藏群、克拉2大气藏和中秋1气藏,形成了超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但目前发现的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下盘,断层上盘仅仅发现了克拉2大气藏,纵向上主要赋存于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基于上述油气分布现状分析,认为克拉苏断层下盘之所以形成连片分布的大气藏群,主要是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形成了成排、成带的大型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控圈断层下通烃源岩,上达膏岩盐盖层而未断穿,既是油气运聚通道而又没有破坏圈闭的封闭性,这种成藏要素的绝佳匹配造就了克拉苏断层下盘连片大气藏群的形成;而由于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断穿膏盐岩甚至断达地表,造成断层上盘圈闭封闭性变差,致使具有相同储盖组合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圈闭未能成藏,但在断层上盘由于顶冲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克拉2“盐包圈”圈闭,发育了独一无二的克拉2大气藏。其次,通过分析克拉苏逆冲断层和东秋逆冲断层对成藏的控制,认为断层对纵向上不同层系及不同类型储盖组合的成藏影响是不同的。从油气复式聚集理论出发,考虑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丰富的剩余油气资源,以及断层上盘、下盘勘探不均衡的现状,通过解剖吐格尔明逆冲断层上盘侏罗系成藏模式,以及克拉苏断层上盘和东秋断层上盘古近系成藏模式,提出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上盘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侏罗系和古近系是断层上盘下步重大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压扭性含油气盆地勘探中,早期主要集中在断褶构造带的构造高部位,并已找到了许多断背斜、断鼻型油气藏;但随着勘探的深入。不得不考虑这些断褶构造下盘由逆断层和聚敛型扭断层封闭所形成的断层圈闭。虽然断层下盘圈闭在数量上和总的油气储量上一般都要比断层上盘背斜圈闭的低。但有时断层下盘的圈闭可以形成储量很大的油气藏,目前国内外均找到了这类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实例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由逆断层和聚敛性扭断裂封闭的断层下盘圈闭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是一个位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逆掩断裂带成因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是由地槽和地块的过渡带发展起来的压扭性逆掩断裂带。它由三个推覆体和一个隐伏带组成,以天井山复背斜推覆体和江油至广元断层下盘隐伏体的含油气远景最好。区内发育三种有利的背斜圈闭,油气苗普遍,油气源丰富,并有三套较好的储层.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4.
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法从盆地构造发育史和沉积演化特征入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藏动态分析的方法,对条3井稠油的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分析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的形成条件,为盆地今后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结果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来自盆地东部的二叠系烃源岩;区域不整合面和逆冲断裂系统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早期及同期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晚期较弱的构造活动为油气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结论三塘湖盆地目前勘探的方向,一是衣盆地东部二叠系烃源岩沉积中心与条3井间的运移通道附近;二是在盆地南部与条3井北断层相当的逆冲(掩)断层下盘。  相似文献   

5.
海南福山凹陷顺向和反向断裂控藏机理及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群  庞雄奇 《石油学报》2008,29(3):363-367
对于不同产状的断裂,其油气成藏控制机理与结果的差异很大。福山凹陷主体地区发育深层反向和浅层顺向两大断裂系统。前者形成时间早,活动性差,断距大小适合,有利于形成多种圈闭和对油气的遮挡成藏,控制了福山凹陷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后者形成时间晚,长期多期活动,断层遮挡油柱高度小,不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深层反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裂下盘,浅层顺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裂上盘,油气主要富集在深层反向断裂控制的下盘圈闭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在断裂和砂体空间配置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与所形成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存在着3方面的差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断裂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长期活动断裂;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短期活动断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圈闭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断背斜、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和断层遮挡圈闭;断—砂配置油气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的上盘砂体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中的下盘砂体中。  相似文献   

7.
柴西南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再勘探再研究的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勘探领域。②对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已发现的老油田和含油气构造,充分利用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开展变速成图,落实构造形态及储层横向预测,研究深浅层可能存在的新的含油层系,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老油田稳产高产;大力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查明烃源岩分布范围、生烃中心与储层有利相带的叠置关系,搞清地层尖灭带、岩性变化带,落实岩性地层圈闭,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及含油气领域。③开展构造精细解释:一是研究柴西南区几条大型逆断层下盘生油潜力及其伴生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二要研究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在老油田周边可能存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三是落实昆北大断层上盘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岩性、地层、古潜山圈闭。  相似文献   

8.
前陆盆地掩伏构造区油气成藏与勘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掩伏构造是指位于掩覆断层之下,即发育于掩覆体下盘的各种圈闭构造,由掩覆断层、上覆岩系和下伏岩系3部分构成,既可以是挤压作用下的推覆成因,也可以是伸展作用下的滑覆成因。掩伏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掩伏构造区具有良好的烃源、储盖、圈闭等成藏条件,优越的构造演化、圈闭形成、源岩生排烃、圈闭配置、储盖组合、油气保存等成藏作用,以及明显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分析了制约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的认识程度、构造解析的客观符合率、地震资料的品质、构造成图的精度和钻井测井工艺措施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思路与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属于扎格罗斯盆地北段,为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通过详细分析该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形成环境、构造特征,认为受挤压构造环境下的前陆盆地演化影响,库尔德地区处于前陆盆地不同部位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可划分为不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和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两个大类别,进一步分为七个子类别,其中库尔德地区油气有利勘探目标为基尔库克地块低褶皱带的逆冲背斜构造圈闭和下盘背斜构造圈闭;摩苏尔地块低褶皱带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和转换断层构造有利于油气富集,但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油气勘探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地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勘探难度大。为寻求油气勘探新突破,利用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北部山前带构造样式进行重新梳理,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校正构造解释,建立更合理和准确的构造模型,系统分析该地区构造变形机理及变形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北部山前带发育侏罗系煤层和二叠系泥岩双滑脱层,形成了以叠瓦状构造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垂向上为“入”字型冲断层、突起构造、叠瓦扇构造;滑脱层下面是堆垛状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双重构造;平面上受2组断层控制,呈南北成排、东西成段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冲断带、逆掩带、逆掩带外缘构造带。研究区中东段推覆体下盘断背斜、断块构造群发育,形态完整,利于油气保存,是侏罗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逆掩带外缘构造带形态较为完整,是下侏罗统及之下层系油气勘探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11.
12.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按其与构造层的关系可划分为穿盐断层、盐下断层、盐上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等 4类 ,其中穿盐断层、盐下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对主要目的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较大。断层与烃源岩和盖层的切割关系不同 ,其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不同 ,因此断层组合模式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逆掩断层主要活动期与烃源岩生排气高峰期的匹配关系 ,决定了该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为库车末期—西域期。构造挤压而形成的储层异常高压与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一致 ,以及成藏期后穿盐断裂的垂向封闭 ,使得该地区许多圈闭中的天然气与异常高压共存并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13.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池干井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其石炭系天然气的聚集主要受背斜及断层控制.早期,当背斜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两翼出现一对反冲断层组合成倒“八”字形断层-高点圈闭时,因圈闭发育较早、封闭较好而富存天然气;后期,在扭压应力作用下构造带演变为主断高和陡翼潜伏的次断高,前者有时因轴部发育缓冲断层而含气性变差,后者因破坏较小而富存天然气.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历经多期构造变动,断层圈闭发育普遍。断层作为断层圈闭的边界条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断层圈闭较发育的歧南斜坡区为例分析了同向断层和反向断层控制油气垂向富集的差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从断层形成过程和断层圈闭分布出发,剖析了断层遮挡圈闭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结合油水分布规律,基于油藏解剖并应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明确了不同类型断层控藏的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断层分段生长作用和断层上盘与下盘的差异活动是同向断层控制下断层遮挡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斜坡区反向断层控制形成的断层圈闭则是断块掀斜翘倾作用所致;②同向断层圈闭发育在断层上盘分段点位置,只有当同向断层进入"硬连接"阶段方可形成断层圈闭,反向断层圈闭形成在断层下盘,在反向断层活动初期便可形成;③同向断层既可以控制油气在多套含油气系统中聚集成藏,也可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而反向断层往往控制油气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④不同类型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聚集的差异与圈闭发育位置以及断-盖配置有关。采用泥岩涂抹系数对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盖层控制的含油气系统的垂向调整进行定量评价,泥岩涂抹系数低于3.5时油气保存,泥岩涂抹系数高于3.5时油气垂向渗漏。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构造油气运聚成藏机理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recent years, the Nanbaxian oil and gas pool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ve outcome in the Qaidam Basin but special in type for its character of overlapped double-floor accumulation. Oil and gas existing mainly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basement fault an…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是燕山期以来形成的张性断裂带,西邻生油深凹,东邻鲁西隆起。沿带发育大量鼻状构造、古潜山和水下扇。其下盘(为主)及上盘均有含油气圈闭。含油气圈闭的类型有:下降盘基底抬升形成的断鼻构造、滑塌砾岩封堵的断鼻构造;上升盘的生物礁、地层-构造圈闭和低部位的古潜山。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逆掩断裂带地质力学分析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逆掩断裂带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总结了挤压扭动断裂带形成的力学模式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根据逆掩断裂带的力学模式,对富集、高产油气的部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南鄱阳坳陷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鄱阳坳陷为中– 新生代陆相盆地与中–古生代海相– 海陆过渡相盆地的叠合盆地,具有上张下压的结构特征。下构造层发育九岭推(滑)覆构造,自北向南推(滑)覆至南鄱阳坳陷中– 南部,南侧的官帽山逆冲体系向北冲,其间 的对冲前缘带为二叠系保存的有利区。中– 新生代盆地发育演化受燕山运动中期古构造格局和赣江断裂带活动的控制。烃源岩发育在二叠系,龙潭组树皮煤为本区富有特色的优质煤成油烃源岩; 纵向上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具备以断块构造圈闭和砂岩岩性圈闭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 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龙潭组自生自储岩性– 构造复合圈闭为最有利的成藏类型。  相似文献   

20.
断裂沟通含油气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阔的重要渠道,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的形成。柴达木盆地的断裂控烃特征明显,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现象十分普遍,不同构造系统区具有不同的油气差异聚集机理和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它们往往是互为消长的关系。油气是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