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转型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章基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省际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测度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地区数字化水平综合指数,检验地区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GTFP的影响及中介机制。研究显示:地区数字化水平显著正向影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GTFP;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当地区数字化水平高于单一门槛值0.363时,才能发挥对制造业GTFP的促进作用;地区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GTFP的影响呈现上中下游逐级递减的梯度格局;绿色技术创新在地区数字化水平与制造业GTFP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经济后果分析发现,地区数字化水平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赋能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转型,提升了地区经济水平。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加强数字化建设、强化地区间协调发展、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融合实现了制造业网络化和信息化,促进了制造业生产加工过程技术创新。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数字化融合与制造业技术创新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融合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影响效应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最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次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最小;制造业研发投入起中介作用,数字化融合可促进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3.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体现,在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爬取企业年报中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词,构造微观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标,从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全面反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还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上述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在作用机制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管理性交易成本机制并不显著。(3)异质性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企业,对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结论为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政策启...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迁移可改变迁入地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矛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和新迁移等理论,实证检验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可显著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人口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是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关系的中介变量;劳动力迁移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干预均能增强劳动力迁移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但这一影响存在最优边界。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化水平是促进和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参数.数字化转型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证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服务化水平与企业效益的影响,收集了中国装备制造业2445家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资料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化水平和行业总体效益都逐渐提高,服务化水平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但比较弱.再细分6个分行业进行稳健性检验和比较分析,发现服务化水平的中介作用在6个分行业里只有部分中介效应甚至无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和医疗条件持续改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亟待深入探究。文章基于要素禀赋视角,利用2000—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再次检验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水平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能通过促进整个社会要素禀赋质量提升和结构改善两条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给技术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邓陈铖 《科技和产业》2022,22(8):123-128
利用2011—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回归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结构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和有中介变量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重点探讨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和ESG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且ESG的调节效应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动态能力起作用,即存在有中介的调节效用;、相较于非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更加显著;、不同区位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存在差异,效率提升程度中部>东部>西部。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运用基准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具有稳健性;数字经济通过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产生的中介效应显著弱于直接效应,技术引进不能成为数字经济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数字经济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当人力资本水平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10.
以2006—201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地区能源效率,并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交易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碳交易政策对全国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其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碳交易政策对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中介效应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均发挥正向中介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遮掩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因此,应适当减少东部地区免费初始碳配额,加快中、西部地区碳交易市场建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以提升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老龄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正快速削减而人均 受教育年限正迅速延长,人力资本结构与水平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并将对制造业结构产 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 1992~2014 年我国 31 个省(市)分地区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 FGLS 模型,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是从全国层面来看, 人力资本积累对中、高技术制造业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低技术制造业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人力 资本积累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二是从分地区结果来看,人力资本积累有效推动了东部地 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但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不明显,现阶段中、西部地区人 力资本水平仍难以支撑制造业结构升级新要求。因此,我国应多途径、多举措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以促推制造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张颖  辛爱洪 《科技和产业》2024,24(4):101-108
选取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进行测度评价,通过面板模型、分维度回归、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二者均在时间趋势上呈增长趋势,空间特征上均表现为东部高、中西部低;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信息化发展、数字交易发展、数字金融普惠发展能显著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互联网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机理以及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水平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先增加再降低;并且数字经济能够对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倒U型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会使得倒U型曲线趋于平缓、拐点右移、整体水平更高。这表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别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比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工业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双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对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31个(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省份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普通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正向促进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普惠金融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体现得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溢出,不仅对本地区具有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转变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旺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正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新动能和新引领。文章利用2014—2018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城市群虚拟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相比于单一的传统集聚,虚拟集聚与传统集聚叠加效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2)从地理区位上看,相比东部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虚拟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加凸显;从产权性质上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虚拟集聚效应更为敏感;从产业类型上看,虚拟集聚对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先进制造业。(3)当城市群整体虚拟集聚水平提升时,中心城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受益更加明显;相较于城市群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快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城...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XTSCC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FDI溢出及其交互项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FDI溢出均显著促进了中国创新绩效的提高,且金融发展水平强化了FDI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分区域来看,金融发展均显著促进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绩效,而FDI技术溢出虽然显著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绩效,但是对东部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并且当地区金融中介深化水平不足时,FDI溢出难以起到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当金融中介深化程度低于0.6713时,FDI溢出对创新绩效有不显著的抑制效应;而当金融发展水平超过0.6713时,FDI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金融发展有助于增强FDI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下,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能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创新效益、绿色效益和附加值效益;人工智能的应用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传导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效果,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对本省份乡村振兴的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同时也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南通区县数据和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南通市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南通市各地区间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呈现阶梯式分布,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强化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等变量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表现为抑制作用,财政分权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从环境规制监管体系、联动式环境规制网络、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