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组织中孕激素受体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多点法测定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及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孕激素受体含量,研究60例门诊患者,其中子宫肌瘤50例,全部为壁间肌瘤,子宫腺肌症10例.月经后3天开始每日口服米非司酮25mg,连续服用三个月.结果 子宫肌瘤体积于用药第4周开始下降,至12周明显下降,平均下降了48.6%(48.6%±8.7%),P<0.001,有显著性差异.子官腺肌症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子宫体积平均减少了17.6%,有显著性差异(P<0.05),服药3个月后追踪20例患者(18例子宫肌瘤,2例子宫腺肌症),子宫彩超检查显示子宫与子宫肌瘤体积无增大趋势.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肌层组织内的孕激素受体含量高于正常的子宫肌层组织.结论 子宫肌瘤组织与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肌层组织内孕激素受体表达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米非司酮阻断孕激素作用,直接影响靶组织中孕激素受体的数量,使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子宫腺肌症症状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离体异位与在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离体异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同期选择90例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对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其与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并分析米非司酮作用后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分泌早期腺体PR含量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离体异位与在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具有一定影响,即米非司酮浓度越高、其雌、孕激素受体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和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患者的发病逐渐年轻化,当前生育年龄又普遍延迟,使得这类患者对保留生育力的治疗产生重大需求。作为中国妇科第2大恶性肿瘤,其标准治疗是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然而这会导致永久不孕。孕激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和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治疗效果良好且不会破坏生育力。保育患者的筛选标准已有指南给出推荐。口服醋酸甲地孕酮(megestrolacetate)、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是目前最常用的保育方案,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宫内节育器作为局部孕激素疗法同样不可忽视。此外,孕激素药物与二甲双胍(metformin)、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的联合使用研究正在不断开展。面对现有治疗方案的局限性,积极寻找治疗及预后标志物,探索治疗新方法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内膜癌前期病变及内膜癌可被早期诊断,且运用孕激素治疗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孕激素的作用机制及在内膜癌前期病变及内膜癌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原发于子宫内膜,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上升。虽然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该病有着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对于未生育但有生育意愿的年轻患者,应用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近年来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鉴于孕激素临床应用个体差异大、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就孕激素的临床应用现状、疗效、孕激素抵抗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组织中,已发现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并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组织。40岁以上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30%左右。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以及抗雌激素活性。米非司酮可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本研究讨论米非司酮对于宫肌瘤和子  相似文献   

7.
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目的是了解长期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内膜的影响,20名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加续服用三个月米非司酮后行子宫全切术,取子宫内膜两全是检查。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每月定时测量子宫和肌瘤体积,同时测定内分泌激素。结果显示:肌瘤的体积平均缩小了41.4%;所有治疗病人的子宫内膜形态异常内膜腺体的大小和形态不规则,间持差异较大,未见不典型增生,血LH升高,FSH降低,E2、P为卵台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及对性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 (Ru4 86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6 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Ru4 86 12 5mg~ 2 5mg/d ,连续 3~ 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比较用药前后血性激素水平。结果 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 ,与治疗前比较 ,总主观症状评分于治疗 3个月后下降了 80 2 % ,6个月后下降了 91 8% (P <0 0 1) ;用药 3个月血孕激素水平比用药前显著降低 ,黄体生成素升高 ,雌激素水平降至卵泡中期水平 ,促卵泡激素水平均无变化。停止治疗后于 4~ 6周恢复月经。不良反应为潮热。结论 Ru4 86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 ,副作用小 ,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又一种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性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欣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97-198
目的: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后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对其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记录176例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给药前、服药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黄体酮(P)和催乳素(PRL)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体内性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停药后1个月左右月经恢复正常,服药6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2.39%。给药后血P水平比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LH升高伙0.05),血清E2水平降至卵泡中期水平。结论: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激素的影响是可逆的,可有效缓解症状.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性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60例研究对象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片。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停药后3个月检查各项指标,包括黄体生成素(LH)、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孕激素(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内性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服药6个月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服药后E2和P水平下降幅度较大(P〈0.05);FSH和LH水平稍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3个月血清FSH、LH、E2,和P水平恢复用药前水平。结论: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明显,激素水平停药后无明显变化,可避免产生低雌激素的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树远  党小雨  刘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1323-1324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53.1%、50.0%。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率表达率逐渐降低,ER的表达还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结论:ER、PR均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测定对预测临床预后、指导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TCRE)后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 年10 月~2010 年8月我院宫腔镜及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的患者58 例行TCRE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单纯TCRE组(对照组)29 例,术后无任何治疗;TCRE联合米非司酮组(观察组)29 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片,10mg/d,共3个月.术后6月观察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经期、血红蛋白情况.结果 TCRE联合米非司酮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经期时间均较单纯TCRE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子宫内膜电切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可抑制残留子宫内膜,降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在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无禁忌证,拒绝手术并自愿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方案和传统的甲羟孕酮单一用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甲羟孕酮单一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方案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分子变化特征及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A、PRB蛋白的表达。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经5-杂氮脱氧胞苷(ADC)处理前后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系中PRA、PRB的甲基化状态。③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DC处理Hec-1-B细胞系前后PRA、PRB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PRA蛋白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B蛋白在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A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B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肌层浸润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Hec-1-B细胞系中,存在PR基因异常甲基化,ADC可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使PRB恢复表达,可能提高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内分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恒柱  李耀华  夏之柏 《江苏医药》2002,28(11):815-817
目的 寻找和开发治疗脑膜瘤的有效药物。方法 应用裸鼠肾包膜下法建立人脑膜瘤动物模型。采用三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在动物模型建立后皮下注射用药,28天后将各组间肿瘤生长率作统计学分析。原始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孕激素受体(PR)。结果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标本经免疫组化检测,4例PR阳性,但米非司酮对PR阴性组与PR阳性组的作用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米非司酮对人脑膜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PR或其他受体而抑制了脑膜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严崴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07-2908
目的 通过大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及血管上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手术前口服米非司酮100mg/d,顿服,分别留取服药有活检或诊刮及术中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正常子宫内膜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及VEGF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HIF-1α(78.6 ±3.5)及VEGF(92.4 ±5.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IF-1α[ (192.3±4.7),P<0.01]及VEGF[( 178.4±3.3),P<0.01],大剂量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癌组织HIF-1α( 103.2±4.1)及VEGF的表达(118.3±4.9)(P<0.05).结论 降低HIF-1α及VEGF的表达可能是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醋酸曲普瑞林对人子宫内膜腺癌HEC-1B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癌HEC-1B细胞,用不同浓度醋酸曲普瑞林(10-9,10-8,10-7,10-6,10-5mol/L)为实验组,0mol/L组(不含醋酸曲普瑞林的培养液)为对照组,分别和HEC-1B细胞作用24、48、72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绘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曲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2h细胞中C-myc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2hC-mycmRNA的表达。结果①当醋酸曲普瑞林浓度为10-9mol/L时,HEC-1B细胞生长即受到抑制,抑制率为8.97%;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渐高,浓度为10-5mol/L时抑制率上升至34.12%,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浓度从10-9~10-5mol/L的醋酸曲普瑞林作用72h后,C-myc蛋白和C-myc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曲普瑞林可以抑制HEC-1B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HEC-1B细胞C-myc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Fhi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或高增殖率分别为100%和10%;非典型增生内膜中Fhi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或高增殖率分别为66.7%和11.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PCNA表达阳性率或高增殖率均为54.4%。Fhit蛋白与肿瘤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Fhit蛋白表达阳性子宫内膜腺癌中PCNA高增殖率为36.7%,Fhit蛋白表达阴性子宫内膜腺癌中PCNA高增殖率为79.9%,二者呈负相关。结论①Fhit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在子宫内膜由良性到恶性的转变过程中,以及恶性肿瘤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②Fhit蛋白的表达和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较高的增殖能力,可能与Fhit蛋白缺失有关,后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增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③Fhit蛋白可能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标志,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靶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与血红蛋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功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围绝经期功血患者66例,均为我院妇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应用米非司酮联合曼月乐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月经血量、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对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进行观察.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PBCA评分均降低,以研究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②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均变薄,以研究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③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Hb)水平均上升,以研究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④治疗期间,研究组共发生2例(6.1%)不良反应,对照组共发生8例(24.2%)不良反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随访观察期间,研究组复发1例(3.0%),对照组复发6例(18.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采用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改善出血症状,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减少子宫内膜厚度,且不良反应较少,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