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林汉昇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1):1053-1053
陈××,男,45岁.饮酒后出现排柏油样大便1次,量约200mL,伴呕吐鲜红色胃内容物1h,量约400mL,入院.12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半年前曾体检,胃纤维镜示:(胃)吻合口溃疡.  相似文献   

2.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功能性残胃无力症"、"残胃排空延迟症",是指不伴有机械性梗阻因素残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院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施行各类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412例,术后并发残胃排空障碍16例,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66岁.因"心慌气促半年"于2008年10月13日就诊我科,既往于30余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入院后查血常规提示:HGB 59.0g/L,PLT 565×109/L.骨髓穿刺结果示:伴早期缺铁性增生性贫血.上腹部CT及胃镜等检查提示残胃癌.胃镜结果提示:空肠嵴大弯侧可见不规则隆起性新生物,有分叶,表面糜烂并溃疡形成.胃镜下病理活检示:胃吻合口不典型类癌.  相似文献   

4.
<正>1病情介绍患者男性,农民,69岁,因"剑突下疼痛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解黑便3个月"入院。在家口服"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可缓解。近3个月症状加重,伴黑便,口服"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无缓解。胃镜:胃底巨大溃疡伴恶变。病理回报:胃底中等分化腺癌。查体:体型消瘦,上腹部轻压痛。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胸片、心电图正常。腹部CT:胃底占位。术中探查发现:胃底及胃大弯侧8 cm×8 cm×6 cm肿块。侵及脾门胰腺尾部及横结肠。行全胃切  相似文献   

5.
刘璐  杜旭  姜维 《中国药房》2007,18(24):1872-1873
目的:制备胃宁颗粒并建立其质控方法。方法:用水煎法提取药材中有效成分,加入适量辅料制备胃宁颗粒。根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颗粒剂"项下内容对胃宁颗粒进行检查。通过薄层层析法对胃宁颗粒的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胃宁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胃宁颗粒性状良好,完全符合《中国药典》对颗粒剂的要求。黄芩苷进样量在0.50015~3.009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1.25%(RSD=1.99%)。结论:胃宁颗粒制备方法简便,质量稳定,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能排除其它成分的干扰,所建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桂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41-242
根据蒙医辨证施治,将慢性胃炎分型胃"巴达士",胃"赫依",胃"希拉"。使用利肝和胃丸、哈日十二味散、嘎日西治疗慢性胃炎联合用药治疗该病症。结果表明:治疗组病例71例,治疗后症状有效率达88.73%;通过电子胃镜复查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显示:胃黏膜病变的程度比较治疗前改善明显,部分病例呈现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动态观察,并给予西医抗病毒治疗及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及咳嗽,中医证候多见"热毒袭肺"及"毒犯肺胃".中医药可退热、改善咳嗽、咳痰、咽痛不适及胃肠道症状等.结论: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相似,轻症居多,以发热重而恶寒轻、咳嗽、咳痰、咽痛、胃肠道症状为主,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少."热毒袭肺"及"毒犯肺胃"中医证候多见,中药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胃内异位脾临床较少见,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造成误诊.我院收治胃底异位脾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 患者女性,45岁,因"上腹部胀满7月余,发现胃底隆起性病变6个月"于2020年3月23日入院.患者就诊前10余年因外伤行脾脏切除术,术后恢复可.患者就诊前约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进食后加...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萎缩性炎症.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提示:慢性胃炎;幽门畸形;十二指肠球部缺如.  相似文献   

10.
在胃内,吃进的食物经过充分的研磨、搅拌,变成了粥样的食糜状态.然后,胃会通过幽门(即胃的出口)小量多次地把食糜向肠道推送.接下来,就该由肠道"粉墨登场"了.  相似文献   

11.
胃动力障碍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症"、"嘈杂"、"腹胀"等范畴,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年自拟疏肝安胃汤治疗为动力障碍4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邹勤 《家庭用药》2011,(2):29-29
何谓胃动力在胃的上中1/3处有一个"起搏点",它负责激发胃的运动.这个起搏点每分钟发出3个脉冲波,在脉冲波作用下,胃的平滑肌开始收缩,这种收缩是从贲门向幽门传播,收缩幅度逐渐加强.在这种有规律收缩的推动下,胃内容物逐渐向十二指肠排空.这个过程被称为"胃排空".简而言之,胃动力就是指胃排空的能力,胃动力减退就是指胃排空的...  相似文献   

13.
熊萍香  袁武 《江西医药》2007,42(11):1062-1063
目的 与电子胃镜(EG)对照分析,明确胃低张双对比造影(HDC)在胃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经电子胃镜检查和/或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0例胃低张双对比造影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低张双对比造影对于糜烂性胃炎、浅表性胃溃疡、球后溃疡、早期胃癌以及某些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胃镜的诊断较一致,而对于"正常"和"胃窦炎"的诊断两者分歧较大.结论 胃低张双对比造影较常规检查为优越,如双对比造影与胃镜密切配合,取长补短能进一步提高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几年9例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经手术后治愈.结论: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并不困难,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注重心理治疗的作用.对顽固性的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扶正和胃合剂治疗大肠癌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扶正和胃合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扶正和胃组单用扶正和胃合剂治疗,扶正和胃合剂联合化疗组,中成药对照组用鸦胆子乳注射液治疗,观察Karnofsky评分、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结果:扶正和胃合剂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结论:扶正和胃合剂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胃及十二指溃疡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相当于祖医学"胃脘痛"范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噎".溃疡病出现的黑便或便血,则似<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远血".<景岳全书>认为"远血或在小肠,或在胃";<金匮要略>亦记载"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的"反胃"症状则酷似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冲洗胃内液后行X线常规胃低张双重对比造影,对鉴别胃内早期癌及良性小溃疡的细微病变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和手术、胃镜活检证实的100例,其中早期胃癌58例,良性溃疡30例,糜烂萎缩性胃炎12例.采用抑制胃内分泌液药物与插管注入氯化钠(包括西皮Ⅱ粉)冲洗排除胃内残液,然后行X线常规胃低张双重对比造影("双连法")以显示胃内微细早期癌及良性病变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结果 发现58例早期胃癌(Ⅱa型8例,Ⅱb型4例,Ⅱc型12例,Ⅲ型20例,Ⅱc Ⅲ型14例),主要表现为"火山口"征、胃壁"双轨"征、基底凹凸不平"指压"征及"杵状"征,是鉴别良恶性病变依据.另30例良性溃疡表现为"星光状",其周围黏膜纠集,自远而近由粗变细不中断,基底光整.12例糜烂萎缩性胃炎表现为小点状龛影,形态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周围小透亮带及小环圈.结论 "双连法"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优势,可显示病变周边细微变化,可明确病变大小范围,易显示对胃前后壁隆起或凹陷性病变、浅表性凹陷病变.veinfovce可弥补常规双重造影不足,正确熟练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品标准》1993,(4):193-194
北京市卫生局、黑龙江省卫生厅:乐得胃片"原系荷兰克鲁克斯医药有限公司的产品,1984年该公司与北京制药厂合作首先在我国生产该品种,近几年国内有些药厂也相继仿制生产了该品种。为了更好地执行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规定,使企业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研究,对"乐得胃片"名称问题函告如下:一、原"乐得胃片"统一更改为"复方次硝酸铋片"药品通用名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代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消化道重建中的作用.方法:12例均采用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切除食管癌,将残胃或连同脾脏、胰尾移于胸腔,行食管残胃吻合术.主动脉弓上吻合8例,弓下吻合4例;手工吻合2例,器械吻合10例.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和手术早期死亡.结论:采用将残胃或连同脾脏和胰尾移入胸腔,行食管残胃吻合,可增加残胃上移高度,保证食管残胃的无张力吻合.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根治消化道重建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特殊胸胃瘘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女性,68岁.主因"进行性吞咽困难5个月"人院,经术前榆查及准备在全麻下行"右前胸、腹正中、左颈切口,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