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麦同源三倍体具有3个染色体组(3n=21)。在减数分裂初期,三价体与单价体的频率分别为70.46%和29.54%。 在第一次分裂时,细胞两极染色体数之比有7:14;8:13:9:12;10:11等4种类型。单价体常成为落后染色体。在第二次分裂时,落后染色单体不参与末期Ⅱ核的组成,而成为小孢子的小核。在偶尔情况下,还可观察到三极分裂,从而产生四分体的多细胞现象。 减数分裂的结果,可产生具有n~2n染色体数的小孢子。具有非整倍体染色体数或同时具有小核的小孢子频率高,与三倍体的高度不育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2.
菊花变异株染色体数目变异现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菊花变异株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花色全红和全黄2种类型。分别取再生植株根尖进行观察,发现不仅染色体数目变异很大,而且还有许多染色体异常现象,如分裂间期的微核,分裂期的桥和断片、落后染色体及不均等分裂、三级分离等。说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异常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茶树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细胞学研究表明,一般茶树都是二倍体(2n=30)植株,但在自然群体中,不断发现不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体:Simura 1935年曾报道有天然三倍体茶树;此后Simura 1956年,Bezbaruach 1968年、1971年从不同的茶树品种中发现了天然三倍体;Eezbaruach 1971年从一种有一定结实率的三倍体后代中获得了许多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幼苗;Venkataraman 1969年、Jagasuriya和Govindjulu 1971在三倍体后代中不仅发现有四倍体,还得到了非整倍体;志村乔曾在我国皋卢茶(日名唐茶)或其它中国  相似文献   

4.
黄姜种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姜(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因其含有较高的薯蓣皂甙元,而成为我国生产薯蓣皂素的主要原料。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枯竭,不少地区已开始人工栽培。以前对黄姜的研究,侧重于工业利用、组织培养和人  相似文献   

5.
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异的途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植物染色数目变异的途径,一是天然变异,二是人工创造,而人工创造是主要方法和手段,其目的和意义进行遗传分析,合成新的物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为作物育种和改良,打下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三倍体梨品种F1代染色体数目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 3个优良三倍体梨品种大水核、安梨、白皮洋和 2个二倍体品种为亲本的 5个杂交组合的 14 7株F1 代进行了染色体数目鉴定 ,发现 2株三倍体 ( 2n =3x =51) ,1株四倍体( 2n =4x =6 8) ,这 3株多倍体均为大水核×白皮洋的F1 代 ,表明三倍体梨品种间杂交也能获得多倍体 ,多倍体出现率为 9.38% ;而三倍体与二倍体品种相互杂交F1 代中没有发现多倍体 ,在三倍体为母本 ,二倍体为父本的F1 代中 ,非整倍体出现率为 6 0 % ;在二倍体为母本 ,三倍体为父本的F1 代中 ,非整倍体出现率为 6 .6 7% ,余者均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7.
杨树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去壁低渗制片技术对毛白杨等几种杨树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在毛白杨群体中有天然三倍体存在,并推断杨树的核仁组织者(NOR)区域可能在一对收缩迟缓的较小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8.
三倍体毛白杨纤维形态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择优选用最佳品系和确定最佳工艺成熟期,为浆纸性能评价作初步的探索,该研究采用KAJANNI和XWY2纤维自动分析仪对9个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和1个普通二倍体毛白杨的纤维形态在品系间、株内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在幼龄期增长迅速,在树龄为5~7a之间达到最大值,以后趋于稳定;纤维宽度的变化规律是在25~30μm之间不规则地波动;长宽比的变化规律与纤维长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三倍体毛白杨和二倍体毛白杨之间的纤维特性又有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倍体毛白杨的纤维长度长和长宽比大,而且三倍体的纤维长度达到(峰值)稳定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
8种野生百合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根尖压片法对原产我国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毛百合(L. dauricum Ker-Gawl.)、朝鲜百合(L. amabile Palib.)、兰州百合(L. davidii Duch var. unicolor Salisb.)、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Hook .f. var. maximowiczii Bake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Lodd.) Baker)、细叶百合(L. pumilum DC.)、垂花百合(L. cernuum Komar.)8种(变种)野生百合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卷丹是三倍体(2n=3x=36)外,其他种均为二倍体(2n=2x=24).8种百合属植物的根尖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种均出现了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有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22、25、26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为2%~10%;观察到三倍体卷丹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出现了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34、37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约为9%,而出现单倍体细胞(2n=x=12)的频率约为2%.三倍体卷丹中出现单倍体细胞为首次报道.在毛百合、兰州百合、有斑百合、细叶百合、卷丹5种百合的体细胞中观察到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栽培牡丹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观察了10个古老、名贵的牡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查明,除‘首案红’品种为三倍体(2n=3×=15)外,其余均为二倍体,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整倍细胞的现象。10个品种的核型分为三类:2n=10=8m 2st 或2n=15=12m 3st;2n=10=6m 2sm 2st;2n=10=8m 2sm,表明原产我国的栽培牡丹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存在着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冯晓  汤泽生  彭正松  杨军  赵家贵  于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53-5654,5663
利用卫星搭载黄瓜种子,以研究空间环境对黄瓜SP1、SP2代的影响,结果表明:SP1代个别植株叶片皱缩,SP2代叶面积较大,茎的长势旺,生长较快;发现有茎扁平,叶对生,具2个以上的雌蕊和卷须;一个节上结双果和多果;花粉粒较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植物根尖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我国产5个种源的卷丹(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染色体数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个种源中2n=3x=36细胞比例虽然占有绝对的多数,但都没有超过85%,其中36条染色体在各种源中所占比例分别为江苏省宜兴种源占37.21%,重庆市武隆种源占37.1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种源占39.58%,黑龙江省哈尔滨种源占54.76%,江西省庐山种源占32.81%。5个种源中卷丹分别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27~40条染色体数目占1.61%~26.56%,在江西省庐山种源中出现1.56%的2n=24的二倍体细胞。该5个种源卷丹不能称为三倍体,应该确认为整倍与非整倍的混倍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研究了短豇豆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短豇豆的染色体数为2n=2x=22,全部为中部着丝粒型,最长的一对染色体长2.40μm,最短的一对长1.57μm,属对称核型,其核型可用下述公式表达:2n=2x=22=22m。  相似文献   

14.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交(2n×4n)、反交(4n×2n)杂交后代的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7~81、67~82,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100、100个)中,染色体数目为75的整三倍体众数百分比最高(22%,20%),此外还有大量染色体数目<75的亚三倍体(37%,51%)和染色体数目>75的超三倍体(41%,29%);6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79、66~80,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58、63个)中,整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6%,41%),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34%,49%)和超三倍体(40%,10%);12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82、69~83,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71、50个)中,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8%,54%),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48%,20%)和超三倍体(24%,26%)。研究表明,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反杂交后代均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并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非整三倍体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交(2n×4n)、反交(4n×2n)杂交后代的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7~81、67~82,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100、100个)中,染色体数目为75的整三倍体众数百分比最高(22%,20%),此外还有大量染色体数目<75的亚三倍体(37%,51%)和染色体数目>75的超三倍体(41%,29%);6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79、66~80,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58、63个)中,整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6%,41%),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34%,49%)和超三倍体(40%,10%);12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82、69 ~83,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71、50个)中,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8%,54%),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48%,20%)和超三倍体(24%,26%).研究表明,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反杂交后代均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并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非整三倍体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化学药剂诱导苎麻孤雌生殖后代染色体组成和倍性的观察结果表明:苎麻孤雌生殖后代染色体数目变化很大,有单倍性、混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单倍体细胞在52.5% ̄62.5%之间,并伴有不均等分裂、落后染色体、小染色体等有丝分裂异常现象。另外对天然雄性不育孤雌生殖的结实率及其后代植株倍性进行了观察,并对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不同倍性东方百合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二倍体东方百合品种(2n=2×=24)与4个同源四倍体东方百合品种(2n=4×=48)为杂交亲本配制成8个杂交组合,并对杂交后代各株系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东方百合倍性杂交获得的种子可育性低;且各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中,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染色体数目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大麦DNA导入小麦后变异后代的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PFP(氟苯丙氨酸)处理的葡萄茎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情况。将四倍体巨峰葡萄品种(2n=76)的茎尖切成0.2~0.3mm长,移植在含有PFP(0,25,100,400μM)的MS培养基上培养。茎尖在PFP浓度为400μM的培养基上初代培养时,成活率低,生长发育不良;而培养在PFP浓度为25μM和100μM培养基上时,生长发育状况与对照  相似文献   

20.
赤桉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ariationofChromosomeNumbersinSuccessiveCultureofEucalyptuscamaldolensiaDehnhardt$$$$WuMinsheng;WangXingfen(Dept.ofGeneticsandBreeding)(InstituteofBotany,AcademiaSinica)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会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这对良种繁育常会造成不利影响。赤按是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目前对赤按组织培养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异研究不多,尤其是长期继代培养。本文简要报道了赤按长期继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并对该变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植物材料:赤橙(Eucalyptus。a。a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