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外侧壁破裂组42例,外侧壁未破裂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及Harris评分。结果 118例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6.2±4.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有8例(19.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外侧壁未破裂组有3例(3.9%)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为7.1%,外侧壁未破裂组为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外侧壁未破裂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外侧壁破裂组(P<0.05),其中外侧壁破裂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8.6%,外侧壁未破裂组为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外侧壁破裂组的疗效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应重视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防止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膝内外翻畸形程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74例(178膝)。依据术前患肢髋膝踝角度分为A组(膝内翻≤10°)、B组(10°<膝内翻≤20°)、C组(膝外翻≤10°)、D组(10°<膝外翻≤20°)。其中,男27例,女147例;年龄65 ~ 88岁,平均(72.8±6.2)岁。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术侧HKA角,术前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SS、ROM、AKS评分、VAS评分、AOFAS评分。对以上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17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5 ~ 66个月,平均(42.0±16.0)个月。各组术后1周时HKA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的HSS评分、ROM评分、AKS功能和活动评分、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不同程度内/外翻的术前各项指标、术后HKA及优良率、AOFAS评分比较,内/外翻程度越严重,结果越差(P<0.05);术后HSS评分、ROM、AKS功能及活动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内翻患者的术前HKA角与术前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VAS评分、AOFAS评分、术后AOFAS评分正相关(P<0.05),与术后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VAS评分无相关(P>0.05)。膝外翻患者的术前HKA角与术前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AOFAS评分、术后AOFAS评分负相关(P<0.05),与术后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VAS评分、术前VAS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 从中期随访来看,患者术前膝内、外翻畸形的严重程度对术后HKA对线优良率、术后踝关节功能、术前膝关节功能有显著影响,而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不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采用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的生物重建方法,对照组(15例)采用只采用自体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骨痂等级评分、腕关节功能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周期为12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为93.3%,对照组骨折愈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83±0.23)h,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1.73±0.30)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6.54±0.74)周]少于对照组[(20.70±4.73)周],术后住院时间[(14.27±2.43) d]少于对照组[(19.53±6.29)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12周骨痂等级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周骨痂等级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Mayo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共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共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可促进腕舟状骨骨折愈合,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近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假体与后方稳定型(PS)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60膝)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资料,均为单侧置换。30例采用CR假体行TKA治疗(CR组),30例采用PS假体行TKA治疗(P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血红蛋白(Hb)下降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外翻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KA手术,所有患者随访13 ~ 28个月,平均(18.51±0.90)个月。CR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的Hb下降量较PS组减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当、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膝外翻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术后1周、1个月VAS评分较PS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6月、1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膝关节ROM和HSS评分优于P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1年膝关节ROM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R或PS假体行TKA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均可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相对PS假体,CR假体保留了后交叉韧带,减少了股骨髁部截骨量,从而减少手术出血,更好减轻早期术后疼痛,有助于TKA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康复方案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术后关节功能及步态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行UKA术的60例患者。将采用HSS膝关节成形术康复指南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HSS组;将同期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记录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人工关节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index, FJS)。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时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步态信息数据的采集,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均完成术后1年以上随访,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随访,HSS组膝关节ROM、HS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HSS组患者膝关节ROM、HSS评分高于常规组,FJ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HSS组的HSS评分高于常规组、FJ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参数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HSS组的步数、步长及单足支撑相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HSS组的步数、步频、单足支撑相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S膝关节成形术后康复方案在UKA术后早期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步态,有利于UKA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临床对比研究证明弹性固定对治疗髁间嵴撕脱骨折的优良性。方法 通过研究保定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40例Meyers-Mckeever Ⅲ型髁间嵴撕脱骨折病例资料,分别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20例,空心钉固定组)和关节镜下弹性固定(20例,弹性固定组)。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6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数字分级量表(NRS)疼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弹性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评分、NRS疼痛评分及ADL评分优于空心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弹性固定治疗髁间嵴撕脱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好、痛苦小、避免二次取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胫骨髁外翻截骨术(TCVO)治疗陈旧性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创伤性膝关节炎(TK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苏州市立医院关节外科接受TCVO手术治疗陈旧性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并发TKOA的18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膝均为陈旧性内侧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后畸形愈合并发膝内翻TKOA。患者发生胫骨平台骨折至TCVO手术治疗的时间为49 ~ 171个月,平均(111.1±33.8)个月;患膝内翻角度为6.81° ~ 14.49°,平均10.95°±2.62°;关节线会聚角(JLCA)为3.58° ~ 8.12°,平均5.95°±1.42°。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拍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患膝内翻角度、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JLC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评估术前、术后下肢力线以及膝关节对合状态的变化情况。依据术前及术后3、12个月的患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OOS)评估早期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 ~ 65个月,平均随访(27.4±14.4)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膝内翻角、JLCA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TA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时,患膝关节ROM、VAS、WOMAC、KOO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CVO治疗陈旧性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并发TKOA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有效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缓解膝关节疼痛及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肩关节镜辅助下带线锚钉固定与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肩Goss-Ideberg Ⅰa型胛盂骨折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经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石市爱康医院2014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骨科手术治疗30例Goss-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微创组(肩关节镜辅助下开展手术,n=15)和开放组(常规切开手术,n=15)。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7 d的疼痛应激指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 开放组的切口长度明显长于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微创组,而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开放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前列腺素E2,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微创组低于开放组,术后早期(1个月)肩关节内外旋活动度大于开放组,Constant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肩胛盂骨折能够明显提升早期肩关节内外旋活动度且有助于改善其疼痛应激反应,Constant评分优良率更高,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肢体功能,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但手术时间长,治疗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咸宁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8例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29例,TEN治疗组)和“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外固定保守治疗(29例,保守治疗组)。测量两组患儿锁骨的长度,锁骨功能按Costant评分与Wolfgang评分系统来评估。结果 两组58例患儿均得到随访12 ~ 24个月。TEN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治疗组术后能够及时缓解骨折处疼痛。末次随访时TEN治疗组锁骨短缩距离少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功能按Costant评分与Wolfgang评分:两组末次随访时Co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在疼痛、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方面相同;但两组Wolfgan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TEN治疗组较保守治疗组术后满意度更高。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锁骨骨折能有效缓解骨折处疼痛、创伤小、恢复快,患儿家长容易接受且满意度高,具有骨折固定牢固、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 ~ 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12例患者,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伤侧、受伤时间、骨折类型,是否合并神经损伤等情况,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术后Baumann角、Flynn评定。结果 12例闭合复位成功,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 ~ 12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无新发桡神经、尺神经损伤,无血管损伤,Baumann角72.5°,无肘内翻病例发生。根据改良Flynn标准进行评定,12例病例术后随访,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操作可重复,是一项安全并可靠的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疤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TTL系统(一代Isobar系统)和Isobar EVO系统(二代Isobar系统)对手术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三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计63例采用Isobar动态固定系统联合减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TTL组(34例)和EVO组(29例),对比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上邻节段髓核容积(LNPV)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TTL组随访21 ~ 28个月,平均(26.32±2.15)个月;EVO组随访21 ~ 30个月,平均(25.46±4.4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DH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术前增高(P<0.05),而上邻节段EVO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EVO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TTL组增高(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上邻节段LNP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较术前均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上邻节段LN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EVO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sobar EVO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非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短期内可能延缓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 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 Ⅰ型24例,Crowe Ⅱ型19例,Crowe 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对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87例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5例),A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治疗,B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下肢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情况、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 8个月。B组患者的骨痂形成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术后6个月B组骨折愈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Merchant)、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有效性(BE)值均高于A组(P<0.05)。术后1周,B组患者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含量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安全有效,能够缩短骨折端与创面的愈合进程,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取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舌形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舌形跟骨骨折患者6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患者(闭合复位组),余下33例采用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斜置钢板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跟骨高度、Böhler角、并发症和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结果 68例患者获得术后3年随访,闭合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斜置钢板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高度、Bö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舌形跟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相比,在纠正跟骨的高度、Böhler角和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切开复位指掌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累及桡骨颈的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44例不累及桡骨颈的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切开复位指掌骨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所纳入患者行Mayo肘关节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手术切口长度,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12 ~ 32个月(平均18.5个月),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桡骨头均骨性愈合。Mayo肘关节评分平均为(88.9±0.6)分,优良率97.7%(43/44);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平均(7.3±0.7)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1.6±0.1)分;三种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切口长度为(5.6±0.1)cm。术后1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其余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通过指掌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不累及桡骨颈的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术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MIPPO技术与改良Stoppa入路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34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IPPO技术组(20例)及改良Stoppa入路组(1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ASA评分、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炎性指标(D-D二聚体定量、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术后住院时长、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atta评分及Majeed评分评估骨盆骨折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0.24±9.39)个月(20 ~ 60个月)。MIPPO技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改良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MIPPO技术组炎性指标(D-D二聚体定量、血沉、中性粒细胞)、术后住院时长及下地时间低于或早于改良Stoppa入路组(P<0.05);两组之间ASA评分、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Matta评分等级、Majeed评分及等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内复查骨盆正位X线,MIPPO技术组及改良Stoppa入路组的Matt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5.00%、85.71%。末次随访时,MIPPO技术组及改良Stoppa入路组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00%、78.57%。结论 MIPPO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与改良Stoppa术式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及术后下地早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钢板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干无菌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的10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0 ~ 68岁,平均年龄45.1岁。初次内固定方式:7例3.5 mm LCP,2例3.5 mm双钢板,1例髓内钉。其中4例初次手术的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分型:有活性骨折不愈合4例,无活性骨折不愈合6例。二次术后行X线或CT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的MEPI肘关节和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0 ~ 24个月)。所有骨折不愈合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3.5 ~ 7个月),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MEPI评分(82.50±10.61)分,Constant-Murley评分(79.60±6.11)分;末次随访,MEPI评分(88.50±5.30)分,Constant-Murley评分(86.90±4.1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双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疗效满意。使用双钢板可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与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分析双平面固定在股骨颈骨折稳定优化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均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其中双平面固定(“F”技术)组27例,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 43个月,平均(26.3±3.3)个月。双平面固定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6例,骨折不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74±7.06)分。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16例,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坏死9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2.03±6.19)分。两组患者在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位优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双平面固定通过特殊的空间构型,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股骨颈短缩带来的Harris评分丢失,更好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ETButton-AC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需要行手术治疗的49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其中26例使用ETButton-AC系统治疗,23例使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肩关节ASE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TButton-AC组的手术时间略大于锁骨钩钢板组,住院时长少于锁骨钩钢板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TButton-AC组的术中出血量、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明显少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Button-AC组术后1、3个月的ASES评分(包括VAS疼痛评分与平均累计日常活动评分)均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Button-AC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意义的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ETButton-AC系统可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和日常活动情况,且术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