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房平移中的移动系统设计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讨论了在楼房平移工程中移动系统的形式和种类 ,并给出了滚轴承载力、滚动摩擦系数和反力支座的计算方法 ,同时说明了如何选择动力设备。在采用推力系统时 ,文中提出了一个计算垫块失稳的经验公式。最后对平移工程的移动系统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古建筑木结构中,将木柱直接平摆浮搁于础石之上,形成连接上部结构与台基之间的柱脚节点,其只承受压力而不承受拉力。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木柱会沿柱脚边缘转动。为研究柱脚节点在地震、风荷载等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参考宋代《营造法式》制作了3个七等材足尺柱脚节点模型。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柱脚节点的受力特点、滞回特性、转动刚度、刚度退化、柱脚截面等效半径和柱脚边缘点应变等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竖向荷载对上述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柱脚边缘出现受压变形,其转动支点交替变化;滞回曲线呈反Z形,产生捏拢现象;柱脚节点恢复弯矩和柱脚截面等效半径首先随转角增加而增加,而后逐渐趋于稳定;柱脚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较大,随后刚度随转角增加逐渐减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柱脚节点产生刚度退化现象,加载过程中,柱脚转动刚度为正值,表明其具有较好地转动性能;柱脚恢复弯矩、转动刚度、边缘点应变随竖向荷载增加明显增加,柱脚截面等效半径随竖向荷载增加而减小;通过试验拟合得到了竖向荷载对恢复弯矩和转动刚度的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受力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系统探讨建筑结构的研究很少.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结构类型、结构构造以及地基处理、夯土、隔震等施工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古建筑城墙抗震性能,对其修缮保护提供依据,以某处古建筑外包砖城墙为对象,对其等比例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依次施加三级地震荷载,对模型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监测,并对震后破坏形式及模型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破坏严重部位为:中部、底部、砖土接触面;在设防烈度地震(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城墙顶部、底部的相对位移随加载值增大而明显增大;随荷载增加与结构破坏,模型中、上部测点的加速度值放大系数β变小;结构经振动作用后,自振频率降低81. 8%。  相似文献   

5.
楼房平移中支撑方案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明  孙亚萍 《工业建筑》2002,32(7):14-16,67
结合江南大酒店平移工程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 0 0 0建模 ,对楼房平移中采用的水平支撑系统的形式以及加载方式做了分析和对比 ,通过比较 ,给出了较合理的加载方式和支撑方式  相似文献   

6.
剪跨比是影响框架结构托换节点受力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考察托换梁剪跨比较小情况下,托换节点的承载能力及破坏特点,进行剪跨比λ(0.43≤λ≤0.70)较小的8个托换节点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减小,托换节点的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所提高;托换梁斜剪裂缝出现较早并且发展明显,中部竖向裂缝出现较晚,且不明显,托换节点发生剪切破坏,破坏突然,为脆性破坏;梁柱结合面进行凿毛处理,试验中未发生破坏,托换节点与托换柱整体协同受力;与JGJ/T 239—2011《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中托换节点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对比表明,理论公式能够满足实际工程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7.
林欣 《江西建材》2023,(11):145-146+149
文中通过分析现有迁建保护模式类型,提出基于古建筑保护泛化路径优化视角的迁建保护方法,结合福州市琅岐金沙村三处古民居规划项目,对异地迁建保护方法实践的合理性、可行性展开分析,探究相应优化措施与完善迁建保护方法,为古建筑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延续提供基础保障,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硬山式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古建筑木结构在历经上百年之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为了建立更接近实际残损现状的有限元模型,并研究残损对古建筑木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选取了北京某四合院民居中的硬山式古建筑木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无损检测,确定了结构的残损类型和残损状况。基于无损检测结果,分别建立了结构的完好和残损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静力计算和地震响应计算。最后,对影响结构频率的各残损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老化、构件和节点的残损降低了结构的刚度和自振频率;在静力作用下,残损结构中构件的最大应力大于完好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残损结构的最大加速度、最大位移和最大位移角均大于完好结构;各残损参数中材料弹性模量对结构频率的影响最大,榫卯拉压刚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旧木材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木材材质的特殊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其物理力学性能发生较大变化.通过对古建筑旧木材及对比新木材的材性试验,得到了旧木材各项力学指标的变化趋势.试验表明:与新木材相比,旧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横纹抗压强度降低幅度最大,顺纹抗压强度降低最小;同时,分析了含...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 9层建筑模型进行了整体平移的试验研究 ,得出建筑物平移所需启动牵引力与建筑物自重和滚轴直径的关系 ,并对平移中的试验模型进行动力测试 ,得出其平移过程中的一般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1.
对6根青白石梁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研究,重点研究古建筑所用石梁的受弯破坏形态、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荷载挠度曲线和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石梁受弯破坏形态为完全脆性破坏,其受弯承载力存在一定离散型;石梁断裂破坏前,纯弯段截面应变沿高度方向的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素混凝土受弯承载力和石材抗折强度提出石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陈水明  张适昌 《建筑电气》1998,17(3):2-2,4,5,6,7
对雷击建筑物防雷系统时的电磁斩态过程进行分析,具体对比典型的三种类型古建筑进行雷电电磁暂态计算,给出防雷系统引下线的电流分布和空间部分区域电磁干扰的定量结果,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刘永文 《山西建筑》2012,38(8):140-141
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从古建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古建筑室内灭火系统应采用非水灭火剂,并分别介绍了气体灭火系统、超细干粉灭火系统、超细水雾灭火系统这三种适用于古建筑的灭火系统,以达到妥善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动力施加方式在建筑物平移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介绍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的几种常用动力施加方法及其存在的一些缺点,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动力施加方式。  相似文献   

15.
西藏文物古建筑采用细水雾灭火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西藏文物古建筑特殊的建筑结构和式样,比较了气体灭火系统、水灭火系统在使用环境、造价等方面的优劣,分析了细水雾系统的概念、灭火机理、控制方式和在文物古建筑中运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根据细水雾系统的不同形式,提出了在文物古建筑中的不同的综合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阻应变测试法测量托换梁的不同点剪力,通过剪力差来确定托换梁实际承载力的技术。将该技术用于天津西站主站楼的平移顶升施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测了托换梁承载力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7.
建筑物平移牵引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建筑物移位工程的牵引系统设计都是靠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现场摸索进行的。在建筑整体平移的试验研究和大量工程的实测数据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建筑物滚动式平移的牵引力计算公式,认为在工程适用范围内,滚动式平移的牵引力与建筑物重力基本满足线性关系;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牵引动力施加方式的设计方法,分析了他们的适用范围和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力施加方法,用该方法进行建筑物的平移,比其他方法行走平稳,效率高且导向性好。  相似文献   

18.
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保护和开发我国古建筑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抬梁式殿堂型木结构建筑为例,结合试验结果,对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工作机制和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殊的台基构造方式,柱根浮搁于础石及榫卯斗的半刚性连接使得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消能特性。  相似文献   

19.
古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火灾中古建筑各区间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量,并对着火室、着火室邻近房间、距离着火室较远的房间、庭院等处的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着火房间和其他房间温度都能稳定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剧烈升高,这段时间之前是相对安全的;火灾中靠近模型着火房间的房间温度变化最为显著,火源剧烈燃烧之后,温度梯度最大,距离模型着火房间最远的房间测点5~6处房间温度变化最小,温度梯度最小.庭院处的温度变化并不剧烈,可作为人员逃生的暂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对9层建筑模型进行了整体平移的试验研究,得出建筑物平移所需启动牵引力与建筑物自重和滚轴直径的关系,并结合工程实测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