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热处理获得等轴组织、双态组织和魏氏组织的Ti6321合金,研究不同组织的Ti6321合金在动态压缩下的绝热剪切行为。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对帽形试样进行强迫剪切加载,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对其绝热剪切带和微观组织演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Ti6321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与其组织密切相关,魏氏组织具有最高的绝热剪切敏感性,等轴组织与双态组织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接近。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态组织的Ti6321合金初生α相含量降低,绝热剪切敏感性增大。冲击速度也会对Ti6321合金的绝热剪切行为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冲击速度提高,其绝热剪切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用Ti-6Al-4V合金热轧样加工成长10mm直径10mm的样品,在分离式霍普金森(Hopkinson)压杆装置上进行压缩试验,试验温度从室温到1100℃,应变串在5X102/S到5X103/S范围.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了压缩形变后样品的显微组织.根据试验结果,中国台湾学者系统分析讨论了Ti-6Al一4V合金在高应变率和各种温度下的塑性变形行为和断裂特征.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乃一6用一4V合金的流变应力、材料记数和加工硬化系数对温度和应变率是很敏感的.相比之下,流变应力对温度的敏感性比对应变单的敏感性要强一些.在不变应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GW-1200A型控制器配合高温加热炉在WDW-300电子万能试验机上通过等温压缩实验研究了Ti600合金在温度为25?800℃、应变速率为10-4和10-3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获得了该合金在变形过程中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建立了该合金的高温本构关系。结果表明:Ti600合金在较高的温度(600和800℃)下流变应力随应变速率增大而增大,在较低温度(25和300℃)时变化不太明显。在一定的应变率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流变应力降低。考虑到Ti600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随温度变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了修正的井上胜郎高温本构关系,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是可靠的。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在室温准静态压缩条件下Ti600合金的断裂形式以脆性断裂为主,同时在局部区域出现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4.
Ti8LC合金热变形及其微观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Ti8LC合金在温度为850~1000 ℃、变形速率为0.001~0.1 s-1、最大变形程度为60%的条件下,进行恒应变速率高温压缩模拟试验研究,分析合金高温变形时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及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变化.结果表明:Ti8LC合金流变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恒应变速率条件下,真应力水平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给定的变形条件下,通过回归计算,建立了一种Ti8LC合金的本构方程;根据试验分析,在850~950 ℃温度时变形,主要发生动态再结晶,随着温度的升高,软化机制主要是动态回复.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能球磨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Ti B_w/Ti60复合材料,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热机械加工变形试验,绘制了流变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压缩本构方程,表征了不同压缩变形工艺参数的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Ti B_w/Ti60复合材料相变点为1 050~1 075℃;在压缩变形温度为950、1 000、1 050和1 100℃时,Ti B_w/Ti60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中均无流变失稳现象,随着压缩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减小,稳态流变应力和峰值流变应力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6.
谷鹏  陈海燕 《铸造技术》2014,(6):1144-1147
采用等温压缩法对Zn-0.8Cu-0.3Ti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到其在变形温度为210300℃、应变速率为0.01300℃、应变速率为0.0110.00 s-1条件下的流动真应力-应变曲线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Zn-0.8Cu-0.3Ti合金在高温压缩变形条件下,合金的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减小或变形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热变形过程中合金的微观组织由ε相、TiZn15相和η相构成,且在热变形过程中存在动态再结晶。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Ti600合金在变形温度为800~1100℃、应变速率为0.001~10s-1范围内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i600高温钛合金热变形的流变应力随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随着应变的增大,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经历了明显的加工硬化阶段后达到最大值,然后渐渐出现流变“软化”现象。以经典的双曲正弦形式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Ti600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同时也通过对数据回归处理确定了合金不同温度下的应力指数n、应变激活能Q等数值。  相似文献   

8.
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上对Delta工艺Inconel 718合金进行高温压缩实验,研究其高温压缩变形的流变应力行为。结果表明:δ相时效态Inconel 718合金在本实验条件下具有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和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动态再结晶是合金重要的软化机制。δ相时效态Inconel 718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为497.407 kJ/mol,高温压缩峰值流变应力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关系可用双曲正弦函数表示。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热压缩试验研究了铸态Cu-Cr-Zr合金在温度880~970℃、应变速率0.1~10 s-1范围内的热变形行为和组织演变。结果表明:低应变速率下该合金高温压缩流变曲线具有多峰曲线特征,流变应力先快速上升到一个平台,然后又继续上升。该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为339 k J/mol,合金的热变形主要受扩散所控制。高温热变形过程中Cu-Cr-Zr合金发生了二次再结晶,低应变速率或高变形温度有利于二次再结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Ti600合金的高温本构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Ti600合金在变形温度为800~1100℃、应变速率为0.001~10s^-1范围内应力一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i600高温钛合金热变形的流变应力随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随着应变的增大,合金的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在经历了明显的加工硬化阶段后达到最大值,然后渐渐出现流变“软化”现象。以经典的双曲正弦形式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Ti600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同时也通过对数据回归处理确定了合金不同温度下的应力指数n、应变激活能Q等数值。  相似文献   

11.
高速立式加工中心主轴箱敏感度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拓扑优化和敏感度分析对主轴箱进行了快速设计及优化。首先,对箱体毛坯进行宏观结构的拓扑优化,结合工艺将结构中所有不需要的材料去除,从而达到结构的合理布局,实现快速设计。其次,对初步建立的主轴箱结构进行敏感度分析,加快有效设计变量的建立。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箱体的刚度,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圆棒状缺口试样和无缺口光滑试样进行单向拉伸试验,研究了双态组织高Nb-TiAl合金的缺口敏感性。研究表明,缺口根半径R≥0.5 mm的U型试样和缺口角度60°、R≥1 mm的V型试样的抗拉强度RmN都大于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Rm,缺口敏感度NSR均大于1,合金对缺口不敏感。当缺口类型相同时,缺口敏感性随缺口根半径R的减小而增大;V型缺口敏感性大于U型缺口;对于V型缺口试样,当R=0.5 mm时,其NSR在0.98~1.03之间,RmN在Rm附近波动,易出现缺口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二氧化钛与新显色剂对溴偶氮羧-M的高灵敏显色反应的研究结果。以磺基水扬酸掩蔽Fe3 ,A l3 ,在pH2.1-3.6时新显色剂对溴偶氮羧-M与钛在室温下形成稳定的β型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71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715=1.2×105L.mol-1.cm-1,TiO2含量在0-53μg/50m 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配合物的组成比为Ti:R=1:2。用于棕刚玉中二氧化钛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采用类端淬设备、电导率计、差示热扫描分析仪和透射电镜等并结合数字模拟研究了211Z型铝合金的淬透性能。结果表明:试样在≤40℃水温淬火的过饱和固溶程度、时效后的硬度均高于水温较高(50~60℃)时淬火的相应值,但淬透深度相反;试样时效处理后的硬度值受淬火敏感温度区间(140~380℃)的平均冷却速度影响,超过临界值后,硬度值基本保持不变,小于临界值,则随平均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Zinc oxide uniform nanostructures with novel morphologi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simple and fast ammonia based controlled precipitation method in aqueous media and in the absence of any additive. Selected batches of the synthesized soli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EM, XRD, FTIR and TG/DTA. FTI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nanostructure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ir IR spectral profile of the synthesized material. The as-prepared, calcined and commercial ZnO nanostructures (ZnO-AP, ZnO-Cal and ZnO-Com) were then employed as gas sensors for the detection of ammonia, acetone and ethanol. ZnO-AP and ZnO-Cal based sensors showed superior and reproducible performance towards 1×10?6 ammonia with gas response of 63.79% and 66.87% and response/recovery time of 13 and 3 s, respectively, at room temperature (29 °C).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unique morphology and remarkable uniformity in shape and size of the synthesized nanostructures. In contrast, the ZnO-Com based sensor did not respond to ammonia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200×10?6. In addition, ZnO-Cal showed high selectivity to ammonia as compared to acetone and ethanol at room temperature. Moreover,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was 1×10?6, which demonstrates excellent ammonia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thesized ZnO.  相似文献   

16.
表面完整性对C250型超高强度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圆磨、一次喷丸和二次喷丸3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在C250型超高强度钢(C250钢)上引入不同的表面完整性状态。研究了不同表面完整性状态下C250钢试样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残余应力等表面完整性参数并分析了其在室温下的光滑(应力集中系数,Kt=1)旋转弯曲疲劳S-N曲线和缺口(Kt=1.7)旋转弯曲疲劳S-N曲线。结果表明:由于表面完整性状态的优化,相比圆磨状态,一次喷丸后C250钢光滑试样和缺口试样的疲劳极限分别提高15.4%和18.1%,二次喷丸后分别提高26.2%和20.1%,在C250钢疲劳性能方面二次喷丸增益更大。然而,二次喷丸后C250钢的缺口敏感性较一次喷丸有所增大,原因是二次喷丸带来的表面平滑化和最大残余压应力外移效果对光滑试样疲劳性能影响明显,但对缺口试样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在保证铝阳极氧化膜质量的前提下,初步研究氧化膜的快速生成的可行性。主要从化学参数(槽液组成、添加剂的影响)和物理参数(槽液温度、电流密度)影响入手,研究在不同电流密度下氧化膜的封孔性能。  相似文献   

18.
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研究进展.通过探讨汽车用高锰钢发展的背景、典型成分体系、变形机制、制造工艺与关键技术,初步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研制的高强高韧损伤容限钛合金TC21的情况。合金经实验室、中试及工业规模3个周期的深入研究,其各种力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断裂韧性、裂纹扩展速率的匹配,是1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高强高韧损伤容限型结构钛合金。  相似文献   

20.
化学气相沉积高纯钨的择优取向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electronic backscatter ring diffraction,EBSD),对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高纯钨进行了微观结构和晶面取向分析;利用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和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高纯钨的动态和准静态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化学气相沉积高纯钨具有柱状晶组织,并且具有明显的(100)择优取向;动态屈服强度达到2000 MPa以上,静态屈服强度约为1350 MPa,具有应变速率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