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俄语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上。在词汇方面,其用语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句法方面,常用简单句、祈使句、疑问句等;修辞主要采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2.
英语广告语言作为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词汇特色和修辞特色,这些特色体现了英语广告语言的独特语言魅力。本文就广告英语中的词法特点、句法特点及修辞手段进行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强调属于修辞范畴 ,它与口头和笔头交际密切相关 ,包括语法手段、语音手段与词汇手段。文章择其词汇手段予以探讨 ,归纳出若干常见的表现形式 ,同时正确地将其译成汉语 ,以便丰富我们的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并防止误译。  相似文献   

4.
模糊修辞是研究如何利用模糊语言来达到修辞效果的一门科学。文章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法及传统修辞格等角度分析了英汉广告语中的模糊修辞的构成手段。接着文章又讨论了广告语中的模糊修辞功效,最后总结指出此研究对为广告语言的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广告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修辞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知道,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就是从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即是从表现感情色彩、音律优美的角度研究谐音、叠音、语调、拟声、押韵、儿化韵等语音的协调问题,从词语的同义手段选用的角度研究词汇的运用问题,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句子的表达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玉文化的语言创造活动,分析了玉化美词及修辞的创造和整个玉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汉文化和汉语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新生词汇和修辞手段的运用要与追求真善美的活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词汇和修辞在语言运用中是互相结合、不可分离的,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脱钩的现象。教词汇的不教修辞,教修辞的不教词汇。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教与学,会切实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略述词汇与修辞在构成句型、表示强调方面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修辞在英语演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各种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听众迅速地领悟到演讲语言的优美,而且还达到演讲者对其进行劝说的目的。本文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分析英语演讲辞的修辞特征,强调演讲者应当注重演讲语言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强调手段。强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英语中可以通过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手段来达到强调的目的,使语言本身更具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英语成语最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文章针对非英语民族的语言学习者在理解英语成语隐喻上存在的问题,从隐喻基础、隐喻分类和隐喻用法等方面分析了英语成语中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比较了中西方文化在动物隐喻含义方面的异同,以揭示英语成语中动物词汇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This essay presents genetic rhetorical criticism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multi-versioned rhetorical works. In contrast to methodologies of textual authentication, which focus on the synchronic delivery of public address, genetic rhetorical criticism focuses on the diachronic movement of writing that both precedes and exceeds the work’s introduction to public history. It does so by affirming the value of unauthorized versions of rhetorical works, which deepen the field’s understanding of both particular rhetorical works and the textual dynamics of rhetoric. To support these claims, this essay reassesses the textual histories of both Abraham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and Kenneth Burke’s A Rhetoric of Motives. Engaging both works simultaneously shows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textuality that unite speech-centered and writing-centered rhetorical works.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xtual histories of rhetorical works can support multiple scholarly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12.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从情景语境与纯理功能的关系以及衔接系统的度,对葛底斯堡演说辞进行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13.
左晓丹 《海外英语》2012,(13):263-264
In discourse analysis,different analyzer uses different ways to analyze discourse.This essay analyzes Gettysburg Addres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ased on Function Grammar proposed by M.A.K.Halliday.It aims to explore rather than literal meaning of the Addres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 structures by adopting some theories in Functional Grammar.  相似文献   

14.
演讲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既具有书面文体文章的各种特点,又适合口头朗诵。演讲词有其独特待的文体特点,演讲词的解释应遵循相应的翻译原则。比较对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两个中译文,结合实际的译例,指出翻译在忠实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要做到辞义并举,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并且各自的语音系统不尽相同,所以英语alliteration和assonance与汉语"双声、叠韵"的修辞特征既有些许的共性,又存在着跨文化差异,探讨不同语言中音韵美的翻译有利于英语学习者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英汉状语由大体一致的句法成分来充当,具有类似的句法功能。英语状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汉语状语在句子的位置比较固定。对《葛底斯堡演说》英汉语文本中的状语考察显示英汉状语在语义指向上是类似的,除了能指向动词和形容词外,也能指向做主语和宾语的名词。对比分析也发现为了适合目的语的规范和习惯,译者有必要对原语的状语进行恰如其分的调整,因而,翻译可能导致状语语义指向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范畴化的语言认知观是剖析语言特质的基本思路。仿拟修辞作为英汉语言基本的修辞手段之一在英汉语言的应用与翻译中有独到之处。从范畴语义的视角就英汉仿拟修辞进行对比,探索英汉仿拟修辞的分类及运用技巧,同时考察英汉仿拟修辞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它应该属于表达型和呼唤型并重的文本。因此,翻译时应根据不同段落的具体功能交叉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9.
浅谈毛姆《午餐》中的十种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是现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语言明白畅达、形象生动、简洁和谐,其中不少作品被改编为剧本在舞台上演出或拍为电影公映,这与作者能够熟练运用丰富多变、独具艺术表现力的各种修辞格有关。在其名著《午餐》中,作者就熟练运用了多达十种修辞格,即:understatement(低调陈述),irony(反语),innuendo(暗指/影射),transferredepi—thet(移就),contrast(对照),antithesis(平行对照),rhetoricalquestion(修辞性疑问),climax(层递),metaphor(隐喻),par-allelism(平行)。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或限于篇幅,或限于时间,教师们难以就此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对《午餐》上述十种修辞格的分析能使师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毛姆这位西方短篇小说大师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功能理论来看,林肯的演讲“GettysburgAddress”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具有特别的价值。语篇中主位的选择主要由语式支配;兼用平行型及延续型两种主位推进模式能使演讲的主题鲜明,论据有力。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读者把握整个语篇的句际联系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