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2.
暑假的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玩,看到了一件这样的事。 一名中学生和他的父母一起在公园游玩。在荷花地旁,大家被盛开的荷花,也被水中悠闲自在游动的鱼儿所吸引,驻足观赏。忽然,一个青年男子冷不丁地往池中吐了一口痰,而恰恰又被监督员发现,罚款纠纷就由此开始。男青年死不承认自己吐了痰,旁人也没有出来证明的,有口无凭,然而就在这时,中学生挺身而出,证明男青年的确吐了痰。男青年因此被罚了款,滓悻地走了,临走时还不忘留下一句 “多管闲事”。 真的是“多管闲事”吗?如果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的确是多管…  相似文献   

3.
有的报道员羞于写“豆腐块”“火柴盒”,我却不以为然。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从“豆腐块”开始的。1993年底,我所在部队医院为解决驻地近视眼患者就医的困难,高薪聘请了俄罗斯眼科女专家来医院开展角膜放切术治疗近视眼。开始两个月,应诊患者寥寥无几。后来院长让我这个“小秀才”写篇报道宣传一下。我就写了一则不足百字的快讯,谁知在驻地《潍坊日报》发表后,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既解决了近视患者的求医困难,又增加了医院的经济创收。“豆腐块”、“火柴盒”篇幅虽小,作用却不小。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来,我体会到写“豆腐块”…  相似文献   

4.
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战士高学庆带伤救人风格高》,发出不到一星期,就被报纸采用。这使我体会到,是功夫下在“腿”上的结果。那天,我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高学庆带伤救人的事迹,便立即决定去采访他。营房在山上,天又下着雨,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却扑了个空,他们全连外出施工还未回来。我等了两个多钟头,直到晚上八点多,他们才回来。在采访过程中,我得知高学庆所救的群众还有人在驻地医院治疗,第二天我又徒步20多里赶到医院了解情况,并又两次上山找高学庆采访。由于跑的地方多,采访细,稿子写、登都很顺利。看来,搞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6.
初当报道员时,我只顾埋头写稿,半年渐过,却没有一篇见报。焦急之余,去报社请教。一位编辑看了我写的几篇稿件后,对我说:“报道员不光要会写稿,而且还要学会看宣传战线的哺场”’。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将当月报纸全部置于案头,认真阅着,发现报纸上刊登的徐洪刚事迹和与徐洪刚事迹有关的事比较多。我领悟到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是弘扬时代精神。恰巧当晚连队有个战士因救助一位遭欺侮的少女而被歹徒砍伤,住进了医院,我当即赶到医院对他进行采访,并连夜写出《南大桥下战士无畏》,第三天就在《海口晚报》“一曲赞歌”栏目…  相似文献   

7.
我1980年开始为报社写稿。6年多来在首都各报刊、电台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等稿件。回忆所走过的路,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只有常登“三宝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具体地说要常登以下三个“殿”: 第一个是“基层群众殿”。意思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坚持经常到基层单位,到群众中去。因为很多线索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我去年完成的3篇人物通讯,都是在和职工座谈中捕捉到的.如刊在《北京科技报》上面的通讯,“八十年代新愚公”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们总公司有色矿地处怀柔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机关去的人少。一天快下班时,我碰到了该矿矿长,他说他要乘车回矿,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和这个矿长一同到矿上去了.到了矿里,我吃完饭,就去和工人们聊天。这时我看到院里一位左臂  相似文献   

8.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把一部分人的小说创作,称为“私小说”。这个定义,无非是把那些读不懂的小说、个人渲泄的小说归结在一个范畴里,提醒读者们可以关注它也可以不必去关注它。直话直说,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里,读不读小说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写不写小说,对于我来说却十二分地重要。从我打算写小说的那一天开始。我就遭遇了无休无止的忙碌和辛  相似文献   

10.
我是退休之后(5年前),60岁才开始写新闻报道的。那阵子,我对新闻知识全不知晓,只凭热情用笔去颂扬老人中的好人好事,一年写了50多篇,篇篇如泥牛入海。可我没有灰心。我想,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下定决心要多“磨刀”。第二年写了100多篇,仅被区广播局采用20多篇。1991年被聘为北京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通讯员后,“磨刀”更勤了,上稿数也一年年增加。1991年被中央、币、区新闻单位采用48篇,1992年93篇,1993年132篇,1994年175篇,还荣获市区征文奖7次。我是这样“磨刀”的──首先,在学习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3.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14.
回想12年的笔耕之路,坎坎坷坷,苦辣酸甜。 那是1987年7月份的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写了一篇《美梦醒来是医院》的稿子,寄到安阳日报社。没几天,便被该报配以醒目的标题采用了。那时,我兴奋得竟然一夜没合眼。 从此,我开始步入了崎岖不平的笔耕之路。那年,我才20岁。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爬格子”是个苦差使,可我却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白天忙于教学无时间写稿,就等到晚上去写;家里人不理解,我就带着干馍偷偷去采访。有人风趣地说我与新闻有缘,可每当投出的稿件如“泥牛…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时许多通讯员都为制做不出一个理想的标题而苦恼,这里我谈点在采访过程中立题的粗浅体会。从素材中找到“闪光点”。通讯员采访时要抽出题材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闪光点”,具体的要求应当是:一语囊括全篇。去年3月,我们去一个医院采访,发现该医院临缩编前还有100多万元的存款。  相似文献   

16.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17.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18.
说老实话,读书的时候,由于我比较欣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因此呢,就比较重理轻文.我高考四次,语文最多考过57分。一九八○年,我在史家中学复读时,一学年只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一九八二年,我回村在民办小学代课.教个小学班,对我来说,还比较轻松.因此,我一天除了上课,没什么事,要消磨时间,除看电影就睡觉,经常半天、整天地睡.赶上节假日去内江市看电影,有时,一部电影就会重复看上几遍. 去年五月底,我的人生道路来了一个大的转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20.
采访她已有一个多月。我迟迟不敢下笔,担心把她写得走了样子。我扪心自问:相识的时间不长,我了解她么? 文如其人。我潜下心去读她的作品。我试图从作品中认识她。于是,我把简妮在解放军报当记者两年多写的120多篇消息、通讯、专访全部读了一遍。当然不是初次读她的作品。记得1985年6月第一次看到署名简妮的报道,便被那形象别致的写法、清新流畅的语言所吸引。那是一篇报道参加“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的部队代表和长城饭店青年服务员座谈的消息,导语写道:“一只空荡荡的右袖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